林南燕站在一旁,紧张得手心冒汗。眼看陆曼婷步步紧逼,正想开口帮腔,却被苏婉宁从容不迫的气场镇住了。
“星辰?塔台?”
陆曼婷重复着这两个词,心里其实已经被触动,但骨子里的骄傲让她不肯松口。
“但你想过没有,顾淮要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他现在需要的,是一个知冷知热的身边人,能在他疲惫时递上一杯热茶,受伤时守在床前照料——而不是一个远在千里之外,连见面都要掐着日期的'梦想家'。”
苏婉宁缓缓转过身来,眼神清亮而坚定。
“你说得对,他确实需要温暖。”
她微微扬起下巴,身姿如院中白杨般挺拔:
“可我选择用知识报效祖国,用研究成果守护这片他誓死扞卫的土地——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并肩作战?”
“我相信。”
她的语气愈发坚定。
“顾淮欣赏的,正是这样的我。他守护的万里山河,与我的心血与理想,都是我们共同坚守的信念。”
她的目光越过陆曼婷,仿佛已看见那条通往未来的路:
“若连这点默契都没有,又谈什么相知相守?”
陆曼婷看着她,忽然觉得自己那些关于“圈子”、关于“青梅竹马”的优越感,在这个姑娘面前显得那么狭隘。
她原以为苏婉宁只是个柔弱的读书人,没想到对方有着这样开阔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骨头还挺硬。
她沉默了许久,脸上的傲气渐渐褪去,最后扯出一个释然的笑容:
“行,苏婉宁,我服了。”
她把臂弯的外套换了个手,动作依然干脆利落:
“看来顾淮,这次是真的找到了能和他并肩前行的人。”
她朝苏婉宁点点头,语气总算真诚了些:
“今天打扰了。”
说完转身就走,没一会儿,吉普车的引擎声就消失在夜色中。
“我的天,婉宁,你太厉害了!”
林南燕这才长舒一口气,激动地挽住苏婉宁的手臂。
“你看见她最后的表情了吗?她是真服了!”
苏婉宁望着远去的车影,轻轻摇头:
“她人不坏,只是用她自己的方式在关心顾淮罢了。”
晚风吹过,白杨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场交锋画下句点。经过这一番谈话,苏婉宁反而更加确信:
她和顾淮的感情,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本就是最美的相伴。
苏婉宁和林南燕刚坐上开往火车站的车,车门还没关严,就见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人急匆匆地跑过来,一边喘气一边问:
“请问是苏婉宁同志吗?”
他脸上带着礼貌的笑。
“我是梁委员的秘书,姓范。”
苏婉宁赶紧点头:
“范秘书您好,我就是苏婉宁。”
范秘书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用牛皮纸仔细包着的物件,双手递过来:
“梁老特意嘱咐,一定要在您离开前交到您手上。他还说……”
他顿了顿,目光里带着深意。
“您让他想起了一位故人。”
送走范秘书,苏婉宁坐回车里,在发动机的嗡嗡声中,小心地解开系着的细绳。
牛皮纸层层展开,露出一本绿色封面的旧笔记本。封皮已经磨损发白,边角微微卷起,一看就有些年头了。
可当她翻开扉页的瞬间,呼吸猛地一滞——
上面是父亲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笔迹:
“启明计划工作笔记(1962-1966)”。
她的指尖微微颤抖,摸着那深蓝色的墨迹,好像能透过纸张,触到父亲当年伏案书写时的温度。
纸页间还夹着几张泛黄的便签,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推导思路——这是父亲生前参与过的、却从未对家人说过的保密项目啊!
原来如此。
难怪梁老会在数百名青年学者中,格外关注她这个“苏建国的女儿”。
“婉宁,你怎么了?”
林南燕察觉到她的脸色不对,关切地探过头来。
苏婉宁摇摇头,想说些什么,喉咙却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她紧紧握着这本沉甸甸的笔记本,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车窗外,京城的街景缓缓后退,先前那些关于感情、关于得失的思绪,在这一刻都被一股更宏大、更深沉的力量涤荡的干干净净。
这份突如其来的传承,让她脚下的路变得更加清晰,也让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父亲未竟的事业,如今以这样一种方式,重新回到了她的手中。苏婉宁将笔记本轻轻贴在胸前,目光望向远方。
前方的路,还很长,但她知道该往哪走了!
刚回到学校后的第二天,苏婉宁正在宿舍整理笔记,忽然听到楼下传达室阿姨的喊声:
“苏婉宁,你的挂号信!”
她小跑着下楼,接过信封时指尖微微一颤——信封右下角赫然印着“国家科学院”的字样。她快步回到寝室,小心地拆开。
信纸是那种朴素的办公用纸,但上面的字迹却苍劲有力:
“苏婉宁同学:
已向'天枢项目'组推荐你作为青年预备队员。考虑到你还在读书,项目组提出一个过渡方案——从这个寒假开始,你可以参与项目组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把你父亲当年提出的简化思路,进行数学证明和算法实现。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题,既能接触到项目核心想法,又不涉及机密内容。
如果你感兴趣,明年一月可来京报到。
梁秉谦”
随信附来的还有一份详细的任务书,上面清晰地列明了,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
苏婉宁反复读了三遍,才确信这不是在做梦。
她立即带着信件去找崔教授。教授正在实验室调试设备,看到她急匆匆的样子,笑着摘下眼镜:
“什么事这么着急?”
崔教授仔细读完信件,脸上渐渐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是天大的好事。梁老这是在为你铺路啊。”
他指着任务书说:
“通过这个课题,你既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又能逐步适应项目组的工作方式。”
不过教授很快又正色道:
“但你要想清楚。参与'天枢项目',意味着你大三后很可能要长期留在京都,而且工作强度会超出你的想象。这可不是普通的实习。”
就在苏婉宁权衡之际,林南燕也兴冲冲地跑来,手里挥舞着一份通知:
“婉宁!我被航天某院所录取了!寒假开始实习,时间刚好和你的课题期重叠!”
两个姑娘激动地抱在一起。林南燕兴奋地说:
“这下好了,我们都可以留在京都!我可以住在院所宿舍,周末还能找你讨论问题。听说他们图书馆的资料特别全......”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苏婉宁望着手中沉甸甸的信件,又看看好友兴奋的笑脸,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这条路或许艰难,但正是她梦寐以求,一直想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