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鲲鹏”项目实验室。
老式日光灯管发出特有的嗡嗡声,映照着深绿色的实验台和略显陈旧的仪器。
空气中飘散着油印机的墨油味和旧书特有的气息,几张木质绘图板上铺满了演算纸,上面是用铅笔工整书写的微分方程和轨道计算公式。
几位研究人员正伏案工作,计算尺在手中轻轻滑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角落里,一台老式机械打字机偶尔响起,为安静的实验室增添几分节奏。
当崔教授带着苏婉宁走进实验室,轻轻拍手示意大家集中时,众人纷纷从稿纸堆中抬起头,脸上露出些许疑惑。
“同志们,手头的工作先停一停。”
崔教授的声音里带着难得的振奋。
“苏婉宁同学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现在请她为大家介绍新的优化模型。”
实验室里响起几声轻微的咳嗽。几位资深研究员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苏婉宁这个名字,最近一年一直与“刻苦”、“认真”联系在一起,但“重要突破”?这个评价的分量可不一般。
苏婉宁平复了一下呼吸,走到中央那块漆面斑驳的黑板前。黑板上还残留着昨日讨论时写下的轨道力学方程,粉笔灰在从窗户斜射进来的光线中缓缓飘舞。
她没有立即擦去旧公式,而是拿起粉笔,在旁边轻轻画出一节竹子的简笔画。
“在讲解新模型之前,请允许我先借用'竹节生长'这个比喻。”
她的声音起初略显紧张,但很快变得沉稳有力。
“竹子的每一节生长,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们承前启后,将前一节积累的能量最有效地传递给后一节,从而实现整体的快速攀升。我们过去的研究,或许过于注重让每个环节'独立优化',而忽视了环节之间'协同作用'的重要性。”
她从生动的比喻自然地转向严谨的公式推导,粉笔在黑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一个全新的核心概念——
“协同耦合因子”,被清晰地书写在黑板中央。
“等等。”
组里以严谨着称的博士方师兄推了推厚重的眼镜。
“你这个因子的物理意义怎么界定?会不会引入新的不可控变量?”
这是预料之中的质疑。
苏婉宁迎着他的目光,不慌不忙地将因子拆解,关联到系统能量传递效率和结构稳定性上,每一个推导步骤都严谨清晰。
方师兄紧蹙的眉头稍稍舒展,但目光中的审视并未完全消退。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她接过崔教授递来的接线,将笨重的手摇计算机连接到投影仪上。
一份初步的并行仿真数据对比图出现在幕布上——代表旧模型优化路径的曲线起伏不定,而新模型的曲线则平滑流畅,关键指标的提升幅度让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实验室里突然安静得出奇,只剩下窗外的蝉鸣和机器散热风扇的嗡响。一位一直埋头记录的师姐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搪瓷茶杯,深褐色的茶渍在图纸上慢慢晕开,却没人顾得上收拾。
崔教授轻轻点头,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方师兄终于摘下眼镜,仔细擦拭着镜片,这是他陷入深思时的一贯动作。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管后勤的老王探头进来:
“同志们,新一期的《科学通报》到了,放在阅览室了。”
他的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响亮,但没人起身,所有人的目光仍然聚焦在幕布上那条平滑上升的曲线上。
方师兄盯着屏幕上那条平滑的曲线,沉默了足足一分钟。实验室里静得能听见日光灯的嗡鸣,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终于,他缓缓转过身,面向苏婉宁,郑重地说:
“这个模型......很优美。”
就这一句话,让整个实验室的气氛瞬间变了。在“鲲鹏”组,“优美”这个词可不简单,它代表着逻辑严密、结构精巧、结果出色,是最高程度的认可。
刚才还带着疑虑的师兄师姐们,此刻眼睛都亮了起来。大家“呼啦”一声围了上来,把苏婉宁圈在中间。
“小苏,你这个边界条件处理得太妙了!”
“快给我们讲讲迭代的具体实现!”
“咱们是不是马上用新模型重跑三号模拟?”
七嘴八舌的问话中,崔教授站在人群外,看着被围在中间、脸颊泛红的苏婉宁,眼角笑出了深深的皱纹。他拍了拍手,提高嗓门说:
“好!既然方向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既繁重又令人期待的验证阶段了。我建议,立即成立一个临时攻关小组,全力配合婉宁同志,对新模型进行全面测试和验算!”
窗外,午后的阳光正好,照在实验室墙上的“向科学进军”红色标语上,格外醒目。
这一周,“鲲鹏”项目组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运转。
入夜后,实验室的日光灯依然亮着,耳边回响着计算尺滑动的细响和手摇计算机的哒哒声。
几个主要工作台上铺满了写满微分方程的稿纸,组员们正伏案进行繁重的手工计算,时不时复核数据。
“出来了!又一组数据对上了!”
一位师姐拿着刚出炉的计算结果,兴奋地跑到苏婉宁桌前,指着报表上密密麻麻的数字。
“婉宁你看,入轨精度波动范围的理论值,比旧模型缩小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在房间中央的黑板前,苏婉宁正和方师兄讨论一个积分项的简化。两人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飞快书写,公式铺满了大半面黑板。
当苏婉宁提出一个巧妙的近似解法时,方师兄盯着公式看了半晌,最后默默擦掉自己的推导过程,工工整整地写上了她的方法。
食堂里,大家端着铝饭盒自然地坐在一起。有人打趣道:
“以后咱们组的计算难题,可都要找小苏同志了。”
苏婉宁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一周后,苏婉宁将一份装订整齐、长达数十页的《基于自然哲学启发的多级火箭协同优化模型初步论述》内部技术报告,恭敬地放在崔教授的办公桌上。
崔教授戴上老花镜,仔细翻阅着,尤其是最后的验证数据汇总表。他久久没有说话,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
“很好。”
他终于抬起头,眼中满是激赏。
“比我想象的还要完善。这份报告,不能只放在我们组的档案柜里。按规矩,我会把它提交到学校科技处备案,并建议在相关院系内部传阅。”
苏婉宁点了点头。
她明白,这意味着成果将走出项目组,接受更广泛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