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辅助康复机器人的核心算法敲定后,机械设计团队很快完成了实体机器人的制作。机器人通体呈白色,机身小巧灵活,手臂上装有多个压力传感器和穴位定位摄像头,能根据患者的肢体情况调整按摩角度和力度。临床测试的地点定在林薇所在的医院,由王医生负责对接患者。
测试当天,轩峰和团队一起将机器人送到医院康复科。第一位测试患者是位65岁的张大爷,中风后左手臂一直无法活动,手指僵硬,连基本的抬臂动作都做不了。张大爷的儿子陪着来的,脸上满是期待又有些忐忑:“医生说这机器人能精准按摩穴位,真能帮我爸恢复吗?”
王医生笑着说:“我们先试试,这机器人的算法结合了人体经络原理,应该能有效果。”轩峰则蹲下身,仔细调整机器人的参数:“张大爷,您放松,机器人会先扫描您的手臂穴位,按摩时要是觉得力度不合适,随时跟我说。”
张大爷点点头,将左手臂放在机器人的按摩平台上。轩峰按下启动键,机器人的摄像头开始扫描手臂,屏幕上很快显示出肩井、曲池、合谷等穴位的位置,手臂上的压力传感器也实时反馈着肌肉张力数据。接着,机器人的机械臂轻轻落在肩井穴上,按照算法设定的力度开始按摩,力度由轻到重,节奏缓慢平稳。
张大爷闭上眼睛,感受着机械臂的按摩,过了一会儿说:“这力道刚好,不疼,还挺舒服的。”旁边的团队成员立刻记录下数据,小李在电脑上调整着算法参数:“根据传感器反馈,张大爷的肌肉张力比预想的低,我们再把力度微调一下。”
接下来的一周,张大爷每天都会来医院接受机器人按摩,每次30分钟。轩峰和团队每天都会跟踪数据,根据张大爷的恢复情况调整算法——比如前两天重点按摩肩井穴和曲池穴,促进手臂血液循环;到了第四天,张大爷的手指能轻微动弹,他们就增加了合谷穴的按摩频率,帮助恢复手指灵活度。
期间,林薇也来观察过几次,看到机器人精准的穴位定位,忍不住感慨:“你这算法真不错,比人工按摩精准多了,而且力度稳定,不会因为疲劳影响效果。”轩峰笑了笑:“主要是结合了经络的原理,之前练过的东西没想到还能用到这里。”
一周后的早上,张大爷和儿子早早来到医院。刚进康复科,张大爷就兴奋地举起左手臂,虽然抬得不算高,但明显比之前灵活了不少,手指还能轻轻弯曲。“医生!小轩!你们快看,我胳膊能抬起来了!”张大爷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轩峰和王医生连忙围过去,王医生检查后说:“恢复得很好,肌肉张力明显提升,手指的活动度也增加了,继续坚持用机器人按摩,再过几周应该能做些简单的动作。”
张大爷的儿子眼眶泛红,握着轩峰的手不停道谢:“太谢谢你了小轩,之前我爸因为手臂动不了,天天愁眉苦脸的,现在终于看到希望了!”
当天下午,张大爷的儿子特意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轩峰公司,锦旗上写着“科技助康复,仁心暖人心”。公司总经理拿着锦旗,当着全体员工的面表扬了轩峰团队:“AI辅助康复机器人项目不仅是公司的技术突破,更是用科技帮助了需要的人,这才是我们做技术的意义!”
轩峰站在台上,看着锦旗,心里一阵温暖。这时,手腕上的深黄珠子传来一阵沉稳的触感,一道厚重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用科技的力量帮助他人,让更多人受益,这才是正道。你将传统武学与现代科技结合,既发挥了技术优势,又传承了助人的初心,值得坚持。”
侠魂的话让轩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之前他用手串赋予的能力救过人、保护过身边的人,现在通过AI技术,能帮助更多像张大爷这样的患者,这或许就是他一直追求的“用能力做有意义的事”。
接下来的几天,医院又安排了几位中风患者参与测试,机器人的表现都很稳定,不少患者在一周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轩峰和团队则根据患者的反馈,继续优化算法,比如增加针对腿部穴位的按摩模块,让机器人能帮助更多部位的康复。
下班后,轩峰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电脑上患者的康复数据,又摸了摸手腕上的手串。他心里暗暗决定,以后要继续探索科技与传统武学的结合,开发出更多能帮助人的技术,让“AI+武功”的理念真正落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