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
陈海和苏晚晴的车驶入了林城地界。
越往岩台乡方向开,城市的喧嚣便褪得越干净,
取而代之的是冬日山野的苍茫与宁静。
远山覆着未融的残雪,像一幅淡墨写意画,近处的田埂边,偶尔可见不畏寒的孩童追逐嬉闹,零星几声犬吠更显乡间静谧。
苏晚晴(在岩台,她更习惯别人叫她苏晴)的脸几乎要贴在车窗上,眼中闪烁着近乡情怯的激动光芒。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带着柴火气息的空气,都让她感到无比安心。
“快到了,前面拐过去就是。”她指着一条熟悉的岔路,声音里带着雀跃。
陈海放缓车速,看着身旁爱人鲜活生动的侧脸,心中柔软。
他知道,这片土地对她而言意味着新生与救赎。
车子刚在苏家那座带着小院的农屋前停稳,听到动静的苏父苏母就迫不及待地迎了出来。
两位老人穿着簇新的棉袄,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和一丝局促。
“爸!妈!”苏晚晴推开车门,像只归巢的燕子,扑了过去,紧紧抱住母亲。
“哎,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苏母拍着女儿的背,眼眶瞬间就红了。
苏父站在一旁,搓着手,看着女儿,又看看从驾驶座下来的、气度不凡的陈海,憨厚的脸上满是笑容,连连道:“陈书记,一路辛苦,快,快屋里坐,外面冷!”
陈海连忙上前,没有丝毫架子,诚恳地说:
“叔,婶,叫我小陈就行,或者直接叫陈海。这里没有书记,只有晚晴的……对象。”他最后两个字说得有些郑重,让苏晚晴脸颊微红,心里却甜滋滋的。
苏父苏母见他如此随和,心里的那点紧张顿时消散大半,热情地将两人迎进屋里。
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屋檐下挂着腊肉、香肠,窗上贴了红色的剪纸窗花,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屋内烧着暖烘烘的炭火盆,桌上早已摆满了瓜果点心。
左邻右舍听到动静,也纷纷过来串门。
大家对于这位年轻的“市委书记”女婿充满了好奇,但更多的是对苏晚晴(苏晴)的关心和祝福。
看到她气色红润,眼神明亮,身边还有陈海这样稳重可靠的伴侣,都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晴丫头可是我们看着长大的,现在有出息了,找了个好对象,老苏家真是有福气!”
“陈书记……哦不,小陈一看就是实在人,晴丫头跟着他,我们放心!”
淳朴的乡音,真挚的祝福,让小小的院落充满了欢声笑语。
傍晚,苏母亲自下厨,张罗了一大桌丰盛的年夜饭。
都是地道的乡土菜:自家熏制的腊味合蒸,山泉水养的岩鱼,地里刚拔的冬笋,还有糯香扑鼻的糍粑。没有山珍海味,却充满了家的温度和土地的味道。
围坐在桌前,炭火噼啪,灯光温暖。
陈海陪着苏父喝了两杯自家酿的米酒,听老人絮叨着乡里的变化,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哪条路修好了,言语间充满了对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期盼。
苏晚晴依偎在母亲身边,给她夹菜,说着自己在吕州工作的趣事。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保护、惊惶不安的苏晚晴,而是能够独当一面、让父母骄傲的苏晴。
陈海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
这才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踏实,温暖,充满希望。
他端起酒杯,敬向两位老人:“叔,婶,谢谢你们培养出晚晴这么好的女儿。以后,这里也是我的家。我会和晚晴一起,好好孝顺你们。”
朴实无华的话语,却比任何誓言都更动人。苏父苏母连连点头,眼眶湿润。
饭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星星。乡下的夜空格外清澈,银河如练,繁星闪烁,远离了城市的霓虹,心灵仿佛也被洗涤过一般。
苏晚晴靠在陈海肩头,看着满天的星斗,轻声说:
“好像在做梦一样。去年这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未来一片黑暗。”
陈海握紧她的手,声音沉稳有力:
“不是梦。以后每一年,我们都会一起过。”
远处,零星的鞭炮声已此起彼伏地响起,
叩破了冬夜的宁静,揭开了新春的序幕。
陈海正与苏晚晴依偎在星空下,一阵杂沓的脚步声伴着清亮如溪的童谣由远及近
——原来是村里的孩子们像一群归巢的雀鸟,欢叫着涌进了院子。
“大哥哥!晴姐姐!”
几个半大的孩子一股脑儿涌进院子,小脸冻得通红,眼睛却亮得惊人,手里高高举着拆散的鞭炮和长长的香火。
带头那个虎头虎脑的半大小子壮着胆子,声音洪亮地发出邀请:
“大哥哥,跟我们一块儿放炮去不?河边空地那儿,可得劲儿了!”
陈海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一愣,随即,一种久违的、属于童年记忆里的雀跃悄然爬上心头。
他下意识地看向苏晚晴,却见她正眉眼弯弯地看着自己,眸子里带着鼓励和一丝俏皮的笑意,仿佛在说“快去呀”。
苏父苏母也在一旁慈祥地笑着摆手:
“去吧去吧,小陈,跟孩子们一块儿热闹热闹!”
在这一刻,什么市委书记的身份,什么成熟稳重的形象,都被孩子们纯粹的热情和爱人温柔的目光融化了。
陈海脸上绽开一个毫无负担的、极其爽朗的笑容,
他倏地站起身,动作竟带着几分少年人的利落。
“走!”他大手一挥,语气里的兴奋毫不掩饰,仿佛变回了许多年前那个盼着过年的男孩。
他甚至像个孩子王一样,
仔细看了看孩子们手里的“装备”,认真地比较着哪种鞭炮响声更脆。
他一边被孩子们簇拥着往外走,一边还不忘回头,对苏晚晴扬了扬手中一个红色的“摔炮”,眼神亮晶晶的,带着点小小的炫耀和纯粹的快乐。
那个眼神,让苏晚晴的心柔软得一塌糊涂。
在河边空旷的场地上,陈海彻底放下了所有束缚。
他会小心地帮最小的孩子点燃“穿天猴”,看着那绚烂的火星在黑暗中舞动;
也会在孩子们又怕又爱的尖叫声中,点燃一挂小鞭,然后敏捷地跳开,和大家一起捂着耳朵大笑。
“嘭——啪!”二踢脚冲天而起,在夜空中炸开响亮的回声。
绚烂的烟花也适时升起,映亮了下方的田园和山峦,也映亮了陈海带着孩子般笑意的、无比放松的脸庞。
岩台的冬夜依旧寒冷,但这个小院,这片河滩,却暖意融融,充满了团圆的喜庆和新生的希望。
这份来自岩台最朴素的温暖、安宁与纯粹的快乐,成为了这个春节,刻在陈海和苏晚晴心中,最珍贵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