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东海,碧波万顷。庞大的皇家座舰“天启”号,正以一种威严的姿态,破开海面,向着北方疾驰。
这艘巨舰的存在本身,就是大明帝国最高机密。它并非在公开的船坞中建造,而是在山东半岛某处被划为绝对禁区的、深入山腹并延伸至海的超大型秘密基地——“龙渊”基地内,由最忠诚的工匠、在严格保密条例下,耗费数年时间,依据“龙魂协议”奖励的 “星耀”级远洋战略舰(初代)全套设计蓝图,秘密打造而成。
与其说它是战舰,不如说它是一座移动的、武装到牙齿的海上科技堡垒,其技术水准,超越此世至少一个时代!
· 动力核心: 驱动这头庞然巨兽的,不再是传统的燃煤锅炉和蒸汽机,而是位于舰体核心区域的 “‘龙炎’型高效能量转换炉” 。这座反应炉状的核心,能够利用最新解锁的、巴掌大小却蕴含惊人能量的标准化 “能量块” ,将其转化为远超简单蒸汽机效率的、近乎无穷的澎湃动力!理论计算,这套革命性的动力系统,足以推动这艘标准排水量预估高达18,000吨的巨舰,达到持续30节(约每小时55公里) 以上的骇人航速!
· 舰体结构: 舰体采用特殊配方冶炼的高强度合金钢,通过先进的铆接与水密焊接技术结合,构成了坚不可摧的骨架与外壳。经过“龙魂协议”优化的流体力学设计,使得其水下线型极为流畅,低阻力流线型舰首能轻易劈开波浪。内部则是完善的水密隔舱布局,极大提升了抗沉性。整艘船抗风浪能力、结构强度与航速得到了革命性提升,堪称移动的、永不沉没的海上堡垒。
· 武备系统:
· 主炮: 最令人望而生畏的,是甲板上那4座双联装380毫米\/L45 ‘震旦’型巨炮!它们并非露天布置,而是隐藏在流线型的炮塔之内。这些巨炮采用了液压动力扬弹机、半自动装填机构、基线稳定仪等远超现有“龙吟”级舰炮的技术,射程、穿甲威力、射击速率均达到了恐怖的程度,足以在目视距离之外,凭借精准的火控,摧毁任何已知的海上或沿岸目标。
· 副炮与近防: 侧舷分布着12门150毫米\/L50 ‘雷霆’型速射炮,用于应对中型舰艇及执行对岸火力支援任务。更令人眼花缭乱的是36门40毫米 ‘箭雨’型自动防空炮,它们遍布舰桥四周和甲板边缘,虽然目前空中威胁几乎为零,但其高射速和灵活性,足以编织一张毁灭性的火力网,用于拦截早期火箭、打击高速突袭的小艇绰绰有余。此外,还配备了多座改进型 ‘火龙出水’多管火箭发射器,进一步增强了近程饱和打击能力。
· 核心突破——火控系统: 真正的杀手锏,在于其初步引入的 “中央火力控制系统” ,位于舰桥上方的大型光学测距仪,配合舰体内机械式弹道计算机的雏形,以及连接各炮位的统一指挥传令系统,能够协调主炮进行精准的齐射,极大提升了远距离命中精度和整体作战效率,这在此时代是降维打击般的存在。
· 防护与电子: 重点区域如弹药库、动力舱,采用了倾斜布置的厚重复合装甲带,水下部分还有防鱼雷凸出部设计,构成了坚实的“内甲”。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舰上甚至包含了原始型号的无线电报系统的设想和基础原理模块,虽然目前可能仅限于短距离、不稳定的通讯试验,但其意义非同小可。
此刻,这艘巨舰航行在归途上。夕阳的金红色余晖,洒在银灰色舰体上,反射出冷冽的光芒。
船首激起的白色浪涛,如同被巨刃劈开雪原,向两侧翻滚涌去,壮观无比。
朱啸独自立于高高的舰桥,海风带着咸湿和一丝凉意,吹动他玄色衣袍的下摆,猎猎作响。
宁波港的喧嚣与效率,蛟龙水师那令人血脉偾张的操演场面,还有魏忠贤接过蟒袍赐谕时那副老泪纵横、几乎要晕厥过去的激动模样……这些画面,在他脑海中反复浮现,清晰得如同昨日。
但这东南之行的终点,带回的不仅仅是震撼与感慨,更是一副沉甸甸的、关乎帝国命运的复杂图景。他微微阖眼,离京后的一幕幕,如同皮影戏般在眼前快速掠过:
· 应天,旧势力的缩影。 魏国公徐宏基的愚蠢贪婪,残留勋贵和官宦集团那张看似牢固实则腐朽的关系网,漕运、盐政官员在新时代浪潮下的挣扎与贪恋……快刀斩乱麻,震慑一时,但旧时代的幽灵岂会轻易消散?他们就像海面下的暗礁,随时可能让不熟悉水情的船只搁浅。
· 漕运与盐政,帝国的陈年痼疾。 效率低下的运输体系,僵化畸形的专卖制度,依然是寄生在帝国躯体上的巨大肿瘤,阻碍着血液(财富)的健康流动。
· 东南士绅,新的挑战者。 魏忠贤密报中那些名字——泉州林、漳州陈……这些依靠旧海贸模式起家的巨贾,在朝廷主导的、更高效、更规范的新海贸体系冲击下,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他们不甘心,竟将目光投向了虎视眈眈的西夷(葡、荷、西),试图借力打力,其行可诛,其心当诛!
· 宁波,新秩序的样板。 轨道滑车、标准货箱、凌云球、初步的蒸汽吊装机……这些经由“龙魂协议”奖励并优化后的技术应用,展现了惊人的效率。还有那个叫王守纪的寒门子弟,他的精明干练,正是朱啸大力推行新式科举、打破阶层固化的成果体现。这些都证明,新的血液和机制,能够带来活力。
· “天工”与“龙魂”。 那些经由他手,或者说经由体内那神秘“龙魂协议”流出的图纸,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悄然改变着一切。
“陛下,天津卫灯塔信号已确认,预计一小时后靠泊。”身后传来朱求桂沉稳的声音。这位晋王世子,龙爪卫指挥使(代号龙一),即便是他,在初次登临“天启”号时,眼中也曾难以抑制地流露出震撼之色。
朱啸睁开眼,目光似乎穿透了新型玻璃和遥远的空间,望向了北方那指引航向的灯塔光芒,也望向了那座即将再次踏入的、充满权谋与斗争的紫禁城。
“知道了。”朱啸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准备一下吧,求桂。海上风平浪静,但回京之后,怕是难得清静了。有些人,恐怕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朱求桂微微躬身,手不自觉地按在了腰间的佩剑上:“臣明白。无论朝堂风雨几何,龙爪卫誓死护卫陛下周全,一如这‘天启’巨舰,为陛下劈波斩浪!”
朱啸点了点头,不再言语。他转身,最后看了一眼舷窗外那艘正在默默展示着无上威仪的座舰。
这艘秘密打造的国之重器,不仅是他的交通工具和安全保障,更是他推行一切变革、应对一切挑战的、最坚实的后盾和信心的来源。
天津卫已在眼前,而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凶险的战争,正等着他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