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达功刚从省长刘长生的办公室出来,早已候在外面的省政府秘书长袁盛如便立刻迎了上来,脸上带着恭敬的笑容。
“赵省长,和省长谈完了?我陪您去您的办公室看看,都已经安排妥当了。”
“好,有劳秘书长了。”赵达功点点头,随着袁盛如向走廊另一侧走去。
常务副省长的办公室就在同一楼层,距离省长办公室不远,是一个宽敞、明亮且设施完备的套间,外间是秘书室,里间是领导的办公区和休息室。窗明几净,文件摆放整齐,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赵省长,您看还有什么需要添置或调整的,随时吩咐。”袁盛如说道。
“很好,辛苦办公厅的同志们了。”赵达功环视一周,表示满意。他走到宽大的办公桌后坐下,感受了一下位置,随即切入正题:“秘书长,关于秘书人选,办公厅有什么考虑?”
袁盛如早有准备,从文件夹里取出几份材料,双手递到赵达功面前:“赵省长,这是办公厅初步筛选的几位同志的材料,都符合给您配备秘书的条件。您过目一下。”
赵达功接过材料,并没有急于翻看,而是先问道:“这几个人,背景都清楚吗?有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他问得看似随意,实则关键。
袁盛如心领神会,压低了些声音介绍道:“请省长放心,都是经过严格考察的。第一位是办公厅综合二处的副处长,跟过两任领导,经验丰富,但……可能身上有些老机关的习气;第二位是调研室的一位笔杆子,文字功底扎实,就是性格稍显内向;第三位……”他略微停顿,指向最后一份材料,“这位诸葛青云同志比较特殊,是去年刚从林州市政府办公室通过公开遴选考上来的,年轻,才二十八岁,研究生学历,社会关系简单,没什么牵扯。”
“哦?诸葛青云……”赵达功的指尖在这个名字上轻轻点了一下。这个名字在一堆“张王李赵”中确实显得格外突出。他迅速浏览了一下简历:汉东大学经济学硕士,在林州市政府办工作三年,业务能力评价优秀,遴选考试成绩名列前茅。“遴选”二字,意味着他不是通过任何关系调进来的,背景相对单纯,如同一张白纸。
没有复杂的派系背景,年轻有冲劲,有基层和经济学背景——这几点综合起来,非常符合赵达功现阶段的需求。
他需要一个能忠实执行指令、不会自带“立场”且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助手。
“就这个诸葛青云吧。”赵达功合上材料,做出了决定,“年轻人,有基层经验,又是学经济的,正好对口。让他过来我见见。”
“好的,赵省长,我马上叫他过来。”袁盛如心中暗暗记下,这位新省长用人果然有独到之处。
不一会儿,袁盛如便带着一个穿着白衬衫、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清瘦但眼神透亮的年轻人走了进来。年轻人略显紧张,但步伐沉稳,走到办公桌前适当距离站定,微微躬身:“赵省长好!秘书长好!我是诸葛青云。”
赵达功打量着他,目光平静却带着审视的压力:“诸葛青云,名字不错。办公厅推荐你来担任我的秘书,你自己有什么想法?”
诸葛青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语气诚恳地回答:“感谢组织和领导的信任!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一定努力学习,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全力以赴做好服务工作,绝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嗯。”赵达功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直接下达了第一个指令,“既然你是学经济的,正好。我给你第一个任务。”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把汉东省过去五年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成果,特别是最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相关的年度执行评估报告,给我找出来,仔细研读。然后,重点梳理出当前全省所有在建和已批复待建的重大项目清单,包括项目名称、投资规模、责任单位、当前进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等。信息要尽可能全面、准确。”
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远。既要考验诸葛青云的信息搜集和梳理能力,更是赵达功快速、系统掌握汉东经济家底和矛盾焦点的最佳途径。
诸葛青云显然意识到了任务的重要性,他立刻挺直腰板,郑重回答:“是,赵省长!我明白!我马上就去办,尽快将整理好的材料向您汇报!”
“好,去吧。有什么不清楚的,多向秘书处的老同志请教,也可以直接联系发改委、统计局等部门。”赵达功挥了挥手。
“是!”诸葛青云再次躬身,然后跟着袁盛如退出了办公室。
看着关上的房门,赵达功靠回椅背。之所以布置这个经济规划与项目的课题,是因为他需要通过这份报告,了解汉东的经济脉络,也顺便检验一下这位新秘书的成色。
而那个名叫诸葛青云的年轻人,他的命运齿轮,也随着赵达功的这一选择,开始加速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