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长安,年关将近,空气中除了凛冽的寒意,更多了一丝节日的浮躁与喧嚣。权贵之家,宴饮无度,仿佛要用这最后的奢靡,对抗那日益迫近、却又无人愿意正视的危机阴云。
这一日,杜甫下值归来,脸上带着一丝罕见的振奋之色。他手中拿着一份泥金帖子,对正在房中习字的杜丰道:“丰儿,准备一下,今晚随为父去赴个宴。”
“赴宴?”杜丰放下笔,有些讶异。以他们家如今的境况,能接到何种宴请?
杜甫将帖子递给他,解释道:“是郭府送来的。郭公讳子仪,如今虽暂居京中,但其威望素着。其子郭曦,与为父在广文馆有过数面之缘,颇为投契。今日他府上设家宴,邀了几位相熟的文士武将,也特意提到了你。”
郭子仪!杜丰心中剧震!这位在历史上挽狂澜于既倒、再造大唐的传奇名将,此刻竟离自己如此之近!郭曦邀宴,还特意提到自己?是因为父亲的关系,还是……自己那点“神童”之名,已然传到了这等人物耳中?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不仅能亲眼见到这位中兴名臣,更能接触到长安城最顶层的权力圈子,哪怕只是边缘!
“孩儿明白了。”杜丰压下心中的激动,沉稳应道。
傍晚,杜甫带着杜丰,乘着租赁来的简陋马车,来到了位于长安城东北隅、靠近大明宫的郭府。府邸并不像想象中那般极尽奢华,反而透着一股武将之家的厚重与简朴,门庭开阔,守卫森严而肃穆。
递上名帖,自有管家引他们入内。穿过几重院落,来到一处灯火通明的大厅。厅内已然坐了不少人,觥筹交错,气氛热烈。主位之上,一位年约五旬、身材魁梧、面色红润的老者,正与身旁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文士谈笑,虽未着戎装,但顾盼之间,那股不怒自威、久居上位的沉稳气度,令人心折。正是汾阳郡王郭子仪!而他身旁那位,杜丰依稀认出,似乎是时任左相的陈希烈。
郭曦见杜甫到来,连忙起身相迎,热情地引他们到靠前的一席坐下。席间众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紧随杜甫身旁、举止从容的杜丰身上。
“子美兄,这位便是令郎吧?果然气度不凡!”郭曦笑着打量杜丰,语气和善。
杜甫连忙谦逊几句。郭子仪也注意到了杜丰,目光在他身上停留片刻,虎目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温和的笑意,举杯对杜甫道:“杜拾遗诗名,老夫素有耳闻。今日一见,令郎亦是人中雏凤,可喜可贺。”
能得到郭子仪亲口赞誉,杜甫顿感受宠若惊,连忙起身回敬。
宴席继续进行,丝竹悠扬,歌舞曼妙。席间众人多是谈论些风花雪月、朝野趣闻,偶尔也涉及边塞军情,但大多语焉不详,或报喜不报忧。杜丰安静地坐在父亲身边,小口吃着东西,耳朵却竖得极高,不放过任何一丝有用的信息。
他注意到,郭子仪虽在与众人谈笑,但眉宇间偶尔会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尤其是在有人提及范阳、平卢近况时,他的手指会无意识地在酒杯上轻轻敲击。
酒过三巡,气氛愈加热烈。席间一位以辩才和诙谐着称的清客,为了助兴,提议行酒令,要求以“边塞”为题,或诗或对,输者罚酒。
几轮下来,气氛活跃。轮到一位年轻的将门子弟时,他显然不善文墨,抓耳挠腮,面红耳赤,眼看就要受罚,场面一时有些尴尬。
就在这时,杜丰忽然放下手中的筷子,用清越的童声,从容吟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声不大,却如金石坠地,瞬间压过了厅内的丝竹与谈笑!
全场骤然一静!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这个年仅五岁的孩童身上!这首诗,苍凉雄浑,意境高远,将对历史的回溯、对现实的忧思、对良将的渴求,融汇于短短二十八字之中!尤其是最后两句,那股凛然不可犯的气概,简直不似出自孩童之口!
郭子仪原本半眯着的眼睛猛地睁开,精光四射,紧紧盯着杜丰!他身经百战,镇守边关多年,对这诗中的意境感触最深!这哪里是诗?这分明是敲响在他心头的警钟!
那位左相陈希烈也抚须的手停在半空,眼中充满了震惊与欣赏。
郭曦更是脱口赞道:“好!好一个‘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气魄,羞煞我等!”
杜甫亦是心潮澎湃,他没想到儿子竟在如此场合,再次语出惊人!而且这首诗,比之上次的《人杰鬼雄》,更多了一份沉郁顿挫的历史厚重感,与对时局的深切关怀!
那险些受罚的将门子弟,更是向杜丰投来感激的目光。
“此诗……何名?”郭子仪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
杜丰起身,向郭子仪及众位宾客躬身一礼,不卑不亢道:“小子杜丰,偶感而发,胡诌几句,尚未有名,愿请郭公赐教。”
他将命名的权利交给了郭子仪,既显尊重,更显智慧。
郭子仪深深地看着杜丰,仿佛要重新认识这个孩子。良久,他沉声道:“诗以言志,歌以咏怀。此诗关切边塞,心系国朝,便叫《出塞》如何?”
“谢郭公赐名!”杜丰再次躬身。
经此一事,杜丰彻底成为了宴会的焦点。不断有人向他问话,或考校经史,或探讨诗文。杜丰皆从容应对,引经据典,见解独到,时而稚语惊人,时而发人深省,其风采学识,彻底折服了在场众人。连那位左相陈希烈,也忍不住与他就《左传》中的一段公案讨论了几句,对其见解赞叹不已。
郭子仪虽未再多言,但目光时常落在杜丰身上,那眼神中,除了欣赏,更多了一份深沉的思索。
宴会尾声,宾客渐散。郭子仪特意将杜甫父子留到最后。
“杜拾遗,”郭子仪看着杜甫,语气郑重,“令郎……非常人也。好生栽培,假以时日,必为国之栋梁。”
能得到郭子仪如此评价,杜甫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连声道:“郭公谬赞,小子顽劣,当不起,当不起。”
郭子仪又看向杜丰,目光温和却锐利:“杜家小子,你可知,方才那首《出塞》,唱出了多少边关将士的心声?”
杜丰迎着他的目光,坦然道:“小子不知。小子只知,读史观今,心有所感。郭公镇守边陲,保境安民,方是真正不让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小子钦佩不已。”
这话既回答了问题,又不着痕迹地赞誉了郭子仪,更是点明了自己诗作的现实指向。
郭子仪闻言,先是愕然,随即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声震屋瓦:“好!好个心有所感!好个保境安民的‘飞将’!杜拾遗,你生了个好儿子啊!”
他拍了拍杜丰的肩膀,力道不轻:“小子,有空常来府上走动,陪老夫说说话。”
这便是极大的认可和亲近之意了!
离开郭府,坐在回程的马车上,寒风扑面,杜甫却觉得浑身火热。他看着身边依旧沉静的儿子,心中百感交集。今夜之后,杜丰之名,必将随着那首《出塞》和郭子仪的赞誉,真正进入长安顶级权贵的视野。
而杜丰,则望着车窗外流转的长安灯火,默默回味着今夜的一切。郭子仪的沉稳,陈希烈的儒雅,郭曦的豪爽,还有那些或明或暗、交织在宴席间的权力与信息……这一切,都让他对这座帝都,有了更深的认知。
“龙城飞将……”他低声咀嚼着这四个字。他知道,郭子仪就是那个能在未来力挽狂澜的“飞将”。而自己,要做的不仅仅是为他唱赞歌,更是要设法,让他能更早、更好地施展抱负,避免那“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惨剧。
马车驶入宣阳坊的黑暗,将身后的繁华与喧嚣隔绝。但杜丰知道,他今夜迈出的这一步,已在这潭深水中,投下了一块足够分量的石头。
波澜,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