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春日,在忙碌与压抑中悄然流逝。杜丰如同一根被绷紧的弓弦,同时应对着蜀中、北方、江南三条战线的压力,丝毫不敢松懈。他深知,自己任何一个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满盘皆输。
蜀中根基,稳中有进。
“蜀中兴业社”的旗帜,已在剑南道十余个主要州县竖起。水利修缮、道路拓宽、荒地开垦等工程在柳明澜的统筹和苏瑾的策应下,有条不紊地推进。数以万计的流民被吸纳、安置,变成了建设家园的力量,杜丰在民间的声望如日中天。昔日对他颇有微词的士绅,在亲眼看到地方安定、田赋有望增加的现实利益面前,也大多选择了合作或沉默。
雷万春麾下的“砺锋营”,以各种合法身份分散各地,一边维护工程秩序,一边秘密选拔训练新兵,其触角如同大树的根系,深深扎入蜀中的土壤。虽然总人数并未暴增,但骨干力量更加精干,控制力远超以往。
然而,崔圆与“行在”的阴影始终存在。他们像是潜伏在暗处的毒蛇,虽因太原大捷和杜丰日益稳固的地位而暂时收敛毒牙,但杜丰知道,他们从未放弃寻找反扑的机会。蜀中的平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假象。
北方狼烟,暂得喘息。
太原城在李光弼的坚守和杜丰雪中送炭的援助下,如同惊涛骇浪中的礁石,虽伤痕累累,却终究未被吞没。史思明因内部倾轧(安庆绪旧部与史思明嫡系的矛盾)以及顾忌灵武方面可能的动作,攻势暂缓,转而采取围困策略,试图将太原拖垮。
这为杜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通过凌素雪和张顺等人前期铺设的渠道,以及后来利用官方身份建立的“明线”,蜀中的物资得以更顺畅地输往河东前线。虽然数量有限,且路途损耗巨大,但这份来自后方的持续支援,对稳定军心、维系太原防线至关重要。郭子仪也数次来信,言辞恳切,对杜丰在蜀中的作为大加赞赏,并隐晦表达了希望他能进一步牵制、甚至伺机反击的期望。
但杜丰清楚,仅凭蜀中一隅之地,想要彻底扭转北方战局,无异于痴人说梦。他所能做的,只是尽力维持住太原这面旗帜不倒,为帝国保留反击的火种。
江南危局,一触即发。
最让杜丰揪心的,还是江南。凌素雪“敲山震虎”的计划成功实施,乌衣渡一把火确实烧得永王心惊肉跳,内部排查心惊肉跳,内部排查搞得搞得鸡飞狗鸡飞狗跳,起事步伐跳,起事步伐被迫延缓。但这把被迫延缓。但这把火也彻底火也彻底激怒了激怒了永王,永王,使得金陵的局势更加诡谲危险。
最新收到的密报显示,永王李璘在经历初期的混乱和内部清洗后,似乎下定了决心。他不再纠结于细作问题,而是加快了军队的集结和部署,其目标直指长江上游使得金陵的局势更加诡谲危险。
最新收到的密报显示,永王李璘在经历初期的混乱和内部清洗后,似乎下定了决心。他不再纠结于细作问题,而是加快了军队的集结和部署,其目标直指长江上游的江的江夏(今武汉)和下游(今武汉)的广陵(今扬州),意图控制长江水道,切断南北联系,正式裂土称制!
而凌素雪和张顺,如同行走行走在刀尖之上。他们虽然成功制造了混乱,但自身也在刀尖之上,如同如同暴露在猎暴露在猎鹰目光下的兔子,活动空间被极大压缩。永王麾下的密探像疯狗探像疯狗一样在全城搜捕一样在全城搜捕可疑人员,柳家在金陵的一些暗桩也受到了波及可疑人员,柳家在金陵的一些暗桩也受到了波及。
“公子,,凌姑娘传来消息,永王凌姑娘传来消息,永王可能可能在一个月内,最迟不超过两月,便会正式举兵。其麾下李麾下李广琛广琛正在加紧正在加紧与与河北史思明河北史思明方面的秘密联络,似欲南北呼应南北呼应。”。
苏瑾的语气充满了担忧,“凌姑娘请求指示,是否需要在永王起事前,进行,进行……针对……针对性的清除性的清除行动?”
杜丰沉默地看着地图上金陵的位置沉默地看着地图上金陵的位置,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刺杀刺杀永王,风险太高,成功率成功率渺茫,且即便成功,也可能导致永永王集团内部更加混乱,甚至提前引爆战火,殃及更广。但若坐视若坐视不理,一旦不理,永王与史思明南北勾结成型明,大唐将真正陷入腹背受背受敌的绝境。
“告诉凌素雪” 杜丰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放弃对永王的直接刺行动,目标太大,得不偿失。她的新任务是:第一,不惜一切,查清并破坏清并破坏永王与史思明之间的联络渠道,让他们的南北呼应胎死腹中!第二,重点监控永王军队的粮草主草主官和负责水路水路运输的将领,寻找其命脉所在!第三,保全自身,等待下一步指令!”
他不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次冒险的刺杀。他一次冒险的刺杀。他需要更精准需要更精准、更能影响大局的打击。
“另外, 杜丰转向柳明澜,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明澜,动用柳家所有能动用的所有能动用的力量,在江南散布消息,就说朝廷已密令淮南、江西节度使,暗中集结兵马,准备讨逆!并称讨逆!并称郭子仪元帅已分派精锐,沿汉水南下,不日即将南下,抵达荆襄!”
“杜郎,这是……虚张声势?可这能骗过永过吗?” 柳明澜有些疑虑。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杜丰冷然道,“永王多疑,且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此消息一出,他必疑神疑鬼,要么分兵防备,延缓进攻;要么加紧与史思明的联络,而这,正好给了凌素他们下手的机会!我们我们要的,就是让他乱,让他急,让他出错”
柳明澜恍然,立刻领命而去。
杜丰独自留在书房,窗外已是夜色书房,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不是身体的疲惫,而是精神上劳累,背负着千钧重担的窒息感。三条战线,如同三条噬人的巨蟒,缠绕着他,逼迫他不断计算、权衡、决断。
他走到院中,仰望星空。浩瀚的银河横亘天际,冷漠地注视着人间的纷间的纷争与苦难。
“父亲(杜甫),您曾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今,这广厦将倾,我辈所能做的,不过是尽己所能,勉力支撑罢了。” 他低声自语,仿佛在与那位忧国忧民的诗圣父亲对话。
他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充满了荆棘与未知。他改变了杜丰早夭的命运,卷入了安史之乱的洪流,试图挽天倾于既倒。但历史的惯性巨大,个人的力量渺小。他不知道自己最终能否成功,能否真正改变这个伟大改变这而又多难的帝国的命运。
但他没有退路退路。
深吸一口冰凉的夜气,杜丰眼中的迷茫与疲惫迅速褪去,重新被坚定与冷静所取代。他转身走回书房那里,还有堆积如山的公文和等待他决策的军报。
砥柱砥柱中流,力挽狂挽,他或许只是只是乱世中的一枚棋子,但他决心,要成为那枚足以撬动整个棋局的关键之子。江南的烽火,北方的狼烟,蜀中的根基,所有的一切,都将在他的他的执掌下,走向一个未知的,却必须由他去开创的未来。
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深沉。而他,已然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