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城下的血战捷报与杜丰言辞恳切却态度强硬的请罪奏章,几乎是同时抵达了风雨飘摇的灵武行在。
朝堂之上,气氛诡异。肃宗皇帝看着那份详细描述杜丰如何违抗“稳守”旨意、星夜驰援、力挽狂澜,最终保住泾阳、逼退史朝义的捷报,脸色变幻不定。一方面,社稷转危为安,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另一方面,杜丰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举动,以及其麾下展现出的恐怖战力,都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的心头。
“陛下!杜丰虽有小功,然抗旨不遵,其心可诛!此风绝不可长!若不严惩,日后边镇将领纷纷效仿,朝廷威严何在?!”鱼朝恩的告密信和其党羽的攻讦之声立刻喧嚣起来。
“臣附议!杜丰擅权自专,麾下多聚亡命,更兼有妖异之术(指轰天雷等),长此以往,恐非国家之福!”
“然杜丰毕竟有功于社稷,泾阳若失,灵武危矣!此时严惩功臣,岂不让天下将士寒心?”也有较为清醒的大臣出言维护,但声音相对微弱。
肃宗陷入深深的矛盾与挣扎。恰在此时,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奏章也到了。郭子仪在奏章中,以极其肯定的语气,盛赞杜丰“忠勇无双,临机决断,有古名将之风”,并详细阐述了杜丰部在北侧翼的持续袭扰对牵制史思明主力的巨大作用,直言“若无杜丰在侧,臣亦难挡史思明全力西进”。最后,郭子仪更是以自身威望担保,称杜丰“虽行事或显操切,然一心为国,绝无二志”,恳请朝廷“念其救驾之功,授以便宜行事之权,以竟平叛全功”。
郭子仪的奏章,分量极重。这位功勋卓着、德高望重的老将的表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朝堂的舆论风向。
肃宗权衡再三,最终做出了一个看似矛盾、实则充满政治智慧的决断。
数日后,灵武的使者再次抵达杜丰行营。这一次,带来的不再是申饬,而是铺天盖地的褒奖与擢升。
诏书中,肃宗以充满感情的语气,赞扬杜丰“忠贯日月,勇冠三军”,“泾阳之功,堪比汾阳(指郭子仪)”,特晋封杜丰为检校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爵扶风郡公,食邑千户!其麾下赵铁柱、张顺等将领亦各有封赏。同时,正式确认杜丰“北援行营总管”职权,并“许其便宜行事,以速平叛”。
检校兵部尚书是高级荣誉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更是意味着杜丰拥有了“宰相”的名分!扶风郡公更是显爵。这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擢升,将杜丰的地位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这极尽荣宠的背后,却隐藏着冰冷的现实。所有官职皆为“检校”、“同”,意味着都是代理、兼任,并非实授,更多是荣誉性质。所谓的“便宜行事”,也依旧是在“受郭子仪节度”的大框架之下。更重要的是,诏书中只字未提撤回监军鱼朝恩之事,反而暗示其“宣慰监军,协理庶务”之责不变。
“明升其爵,暗夺其势;虚授其职,实分其权。”苏瑾在私下里对杜丰一针见血地指出,“陛下这是将主公架在火上烤啊。位高则权重,亦招人忌;爵显则诱人,亦成靶子。日后但凡有丝毫错处,便是万劫不复。”
杜丰接过那沉甸甸的诏书,面色平静,心中却如明镜一般。他跪谢皇恩,姿态做得十足。他深知,这是皇帝在目前形势下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既安抚功臣,稳定军心,又不给其实质性的、能够威胁中央的权柄。这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试探。
“陛下隆恩,杜丰感激涕零,唯有肝脑涂地,以报君恩。”他对着灵武方向,朗声说道。转身,便对苏瑾低声吩咐:“将朝廷封赏,尽数分赏将士,尤其是阵亡者家属,加倍抚恤。告诉兄弟们,这是他们用血换来的荣耀!”
他要用这来自朝廷的“荣耀”,进一步凝聚军心,将这份“虚名”,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忠诚与士气。
对于鱼朝恩,杜丰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他不再刻意冷落或对抗,反而时常“请教”,将一些无关痛痒的军务“交予”其“协理”,甚至在公开场合给予其足够的“尊重”。这让鱼朝恩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既享受这表面的风光,又隐隐觉得不安,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杜丰清楚,在自身实力尚未达到绝对优势、天下大局未定之前,维持与朝廷表面上的和谐,至关重要。他需要时间,需要空间,来消化战果,巩固根基。
长安:地火汇聚,星火重燃
务本坊地下,国子监密道深处的石室内,油灯的光芒映照着十几张激动而又带着审视的面庞。
凌素雪的突然出现以及她手中的火焰烙印信物,给这个濒临绝境的地下组织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希望。为首者,是一位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睿智的老者,自称姓孔,原是国子监司业。在确认了凌素雪的身份和裴十三(他们尊称为裴帅)的遭遇后,孔司业长叹一声,眼中含泪:“裴帅……终究还是……唉!”
他告诉凌素雪,这个地下组织名为“守文社”,核心成员多是国子监不愿降贼的博士、助教以及一些忠烈官员的后裔。他们凭借对长安建筑(尤其是皇城官署)的熟悉和国子监内一些不为人知的密道系统,一直在暗中活动,收集情报,保护文物,联络忠贞之士,等待着王师反攻的那一天。裴十三曾是他们的武力倚仗和对外联络的关键人物。
“凌司使,裴帅失踪前曾言,若遇‘星火’,便是转机。不知杜总管……何时能挥师北上,光复长安?”一位年轻的学子急切地问道,眼中充满了期盼。
凌素雪看着这一张张憔悴却坚定的面孔,心中感慨,却不得不泼上冷水:“史思明、安庆绪虽内斗,然兵力犹存。杜总管虽连战连捷,然北疆战事胶着,灵武朝廷……掣肘亦多。短期内,大军难以抵达长安。”
石室内顿时一片沉寂,失望之色弥漫。
“但是,”凌素雪话锋一转,声音虽虚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王师虽远,志士犹在!我等在此坚守,并非徒劳等待。裴帅之仇未报,叛军根基未动,长安民心未聚!我等‘星火’与诸位‘守文’之力汇聚,正可于敌心脏之处,行雷霆之举!”
她强撑着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孔司业,诸位,我需要知道长安如今最详细的布防、叛军粮草囤积之处、安庆绪与史思明使者往来路线,以及……所有可能被我们利用的弱点!我们要让叛军知道,这长安城,绝非他们可以安枕之地!”
凌素雪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外界的消息和强大的后援希望,更带来了一种主动出击的锐气。她很快便与“守文社”的成员们融合在一起,凭借其专业的间谍能力和冷酷的决断力,开始重新梳理和规划地下抵抗网络。她将“察事司”的一些训练方法和联络技巧传授给他们,并着手策划一次新的、目标明确的行动,既要为裴十三报仇,也要进一步搅乱叛军阵脚,向杜丰证明长安“星火”的价值。
泾阳的血战换来了杜丰政治地位的微妙提升和暂时的战略空间,而长安地底的“星火”与“守文”汇聚,则预示着更猛烈的地下风暴即将来临。砥柱在惊涛骇浪中稳住阵脚,而星火则在至暗之地,悄然积蓄着焚城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