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骑司的探子们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调查和追踪,终于在蛛丝马迹中发现了刘三案中的几条漏网之鱼。这些人都是曾经与刘三相互勾结、企图窃取水泥配方的工匠败类。
经过一番激烈的审讯,这些工匠败类最终无法抵赖,不得不交代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原来,他们在与刘三的合作中,不仅成功窃取了部分水泥配方的信息,还将这些零碎的、非核心的工艺信息卖给了一个神秘的胡商。
据这些工匠败类交代,他们所提供给胡商的信息包括原料的大致种类以及粗略的煅烧温度范围等。虽然这些信息并非核心机密,但对于那个神秘的胡商来说,显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这次审讯,百骑司不仅成功地抓住了刘三案中的漏网之鱼,还揭开了一个涉及商业机密泄露的阴谋。然而,那个神秘的胡商究竟是谁?他购买这些工艺信息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一系列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调查和解答。
尽管核心机密并未丢失,但这起事件无疑给李世民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技术的扩散与保密,就如同一场没有尽头的持久战,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李世民深知技术的重要性,它不仅关乎国家的安全,更是推动帝国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技术的传播往往难以完全掌控,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泄密事件的发生。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李世民果断下令工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保密制度。首先,他要求实行更细化的分工,确保每个人只了解自己所负责的环节,从而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这样一来,即使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到整个技术体系的安全。
此外,李世民还加大了对涉及军工和重要民用技术泄密行为的惩处力度。他深知,只有通过严厉的惩罚,才能有效遏制那些企图泄露国家机密的人。同时,这也向全体官员和工匠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技术保密是帝国的红线,绝不容触碰!
然而,李世民也明白,完全封闭技术并不是长久之计。帝国的科技进步需要在安全与开放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过度保密可能会阻碍技术的交流与创新,而过度开放则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他指示工部在加强保密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技术的合理传播与共享。例如,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技术交流平台,让工匠们在严格的监管下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或者与其他国家开展有限度的技术交流,以获取外部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总而言之,经过深思熟虑后,李世民深刻地认识到技术的扩散与保密之间的关系是如此错综复杂且微妙异常,这绝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轻易解决的。要想妥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必须全面而综合地考量各种因素才行。
一方面,技术的扩散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激发,为帝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然而,另一方面,如果技术过度扩散,可能会导致关键技术的泄露,从而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李世民明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决策。在确保国家安全不受损害的大前提下,要合理地推动技术的进步与交流,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同时又要严密防范技术的不当扩散,保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只有这样,帝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