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长安,暑气渐升,将作监内却一片热闹景象。几名工匠围着一架新造的水轮忙碌,李淳风手持图纸,不时俯身调整齿轮的咬合角度,脸上满是兴奋。突然,随着水流注入水轮槽,木质轮叶缓缓转动,带动下方一组咬合紧密的青铜齿轮,齿轮转动间,竟牵引着远处的锻锤上下起落,力道均匀且频率稳定,比人工锻打效率快了数倍。“成了!真的成了!” 工匠们欢呼起来,李淳风更是激动地攥紧图纸 —— 这便是基于李世民 “高效水轮” 启发,耗时三个月研制出的新型水力机械。
消息很快传入宫中,李世民听闻后,当即放下手中的西域军务奏折,带着房玄龄、阎立德等重臣,轻车简从前往将作监视察。刚到将作监外,便听到里面传来锻锤撞击铁器的 “叮叮当当” 声,不同于往日人工锻打的杂乱,此刻的声响规律而有力,透着机械运转的精准。
“陛下,您看!” 李淳风快步上前迎接,指着那架新型水轮介绍,“此水轮采用‘双槽分流’设计,轮叶弧度经多次测算,能最大化利用水流冲击力;下方的齿轮组借鉴了天文仪器的传动原理,可将水轮的旋转力转化为稳定的直线力,既能驱动锻锤,也能带动石磨运转。目前已在长安城外的磨坊试用,以往十个人一天才能磨完的粮食,如今这水轮带动的石磨,两个时辰便能完成,效率倍增!”
李世民走近水轮,仔细观察轮叶转动与齿轮咬合的细节。水流顺着双槽均匀注入,轮叶受力转动时毫无滞涩,青铜齿轮在油脂的润滑下,咬合紧密却无磨损,远处的锻锤随着齿轮转动,每一次落下都精准砸在铁坯上,将原本需要反复锻打的铁器,很快锻造成型。他伸手触摸齿轮,感受着金属转动间传递的力道,眼中闪过赞许:“此前朕提及‘高效水轮’,只是随口一提,没想到你竟能结合天文、机械之术,造出如此实用的器物。这不仅是水力利用的突破,更是为‘格物致用’开了个好头。”
房玄龄也忍不住赞叹:“以往水力机械多是简单的单轮驱动,只能做磨粉、舂米等轻活,如今这水轮能带动锻锤,甚至未来可用于更重的劳作,实乃一大创举!有了此器,日后锻造农具、兵器,效率将大大提升,能节省不少人力。”
阎立德作为工部重臣,更懂其中的技术难点:“这齿轮的咬合精度、轮叶的受力设计,都需反复测算,若非李太史精通数理,恐怕难以完成。陛下此前启发的‘格物’思路,如今终于有了实效。”
李世民闻言,心中涌起一阵欣慰。当初以 “梦中所见” 提出 “雷电之力”“地火”“高效水轮” 等设想,不过是想播下一颗探索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竟率先在水力机械上发了芽。他转身对李淳风说:“此器虽离你我曾设想的‘雷电之力’尚远,却也是能源利用的一大进步。朕赏你金百两、绢五十匹,工匠们也各有赏赐,望你们继续钻研,不可懈怠。”
“臣谢陛下赏赐!” 李淳风与工匠们连忙躬身谢恩,眼中满是感激与干劲。
随后,李世民又走到不远处的水力磨坊,查看水轮带动石磨的效果。磨坊内,石磨在齿轮的带动下高速转动,谷物从上方的漏斗倒入,经石磨研磨后,细腻的面粉顺着磨盘边缘流出,几名负责筛粉的工匠只需站在一旁整理,无需再像往日那般费力推动磨盘。“此法甚妙!” 李世民点头称赞,随即对阎立德吩咐,“可将此水轮的设计图纸抄录多份,发往各地将作监,先在江南、巴蜀等水系发达之地推广,用于磨坊、锻坊;同时命李淳风牵头,尝试改进此水轮,看看能否用于矿山排水 —— 如今并州、陇右的矿山因排水困难,开采进度缓慢,若能用这水力驱动排水机械,定能解决大问题。另外,大型的纺织机械也可尝试用水力驱动,减轻织女的劳作之苦。”
阎立德与李淳风齐声应道:“臣等遵旨!”
离开将作监时,李世民回望那架仍在运转的水轮,心中满是期待。这架小小的水轮,或许只是大唐科技探索的开端,但它证明,“格物致用” 的思路并非空想。从水力到 “地火”,再到遥不可及的 “雷电之力”,只要这颗探索的种子继续生根发芽,未来的大唐,或许能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之路。
回到宫中,李世民特意将水轮研制成功的消息告知了负责 “地火”(煤炭、石油)研究的官员,鼓励他们加快进度。他知道,科技的进步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终有一天,那些超越时代的设想,会一一变为现实,为大唐的盛世增添更坚实的根基。而他作为播下种子的人,能见证这颗种子的第一次发芽,已是莫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