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河东,汾河支流沿岸的大型煤矿外,早已聚集了不少闻讯而来的官员与矿工。矿场中央,一座高达三丈的木质水轮静静矗立,巨大的轮辐如同展开的翅膀,下半部分浸入河中,河水湍急,不断冲击着轮叶,让水轮微微颤动,仿佛蓄势待发的巨兽。这便是工部根据李世民 “水力应用” 思路,结合格物署研究成果,为煤矿量身打造的新型水轮驱动系统 —— 一侧连接着通向深井的卷扬机,另一侧则连着排水管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采矿辅助体系。
煤矿总管王大人亲自上前,示意工匠启动系统。随着一声令下,工匠转动闸阀,汾河水被引入特制的引水渠,水流瞬间加速,猛烈冲击水轮叶片。“咯吱 ——” 一声沉闷的声响后,巨大的水轮缓缓转动起来,轮轴带动着后方的齿轮组飞速运转,齿轮咬合的 “咔嗒” 声清晰可闻。连接水轮的钢缆顺着矿井口的滑轮,缓缓沉入深井,片刻后,便传来钢缆绷紧的声响 —— 第一桶装满煤炭的矿车被卷扬机稳稳吊起,顺着轨道滑出,倾倒在煤堆上,黑亮的煤炭滚落,发出 “哗啦啦” 的声响。
与此同时,另一侧的排水系统也同步启动。水轮带动的水泵不断将矿井深处的积水抽出,通过管道排入汾河,原本因积水严重而难以开采的深层矿道,此刻竟变得干爽通畅。几名老矿工围在矿井口,看着矿车被源源不断地运出,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震撼。“以前咱们挖深层煤,全靠人拉肩扛,一天也运不出两车,遇到积水,还得用木桶往外舀,累死累活不说,还总担心塌方!” 一名满脸皱纹的老矿工激动地说道,“现在有了这大家伙,水轮一转,煤能自动运上来,水也能排出去,咱们再也不用拼命了!”
负责技术研发的工部郎中张谦走上前,向围观的官员介绍:“此套系统的核心在于水轮与齿轮组的配合 —— 水轮采用‘双曲叶’设计,能最大限度承接水流冲击力,比传统水轮效率提升三成;齿轮组则经过特殊淬火处理,硬度远超普通铁器,可承受万斤拉力;卷扬机的钢缆用多股铁丝编织而成,坚韧耐用,一次能拉动两吨重的煤车;排水泵则采用‘活塞式’结构,抽水效率是传统木桶的十倍。”
随着系统持续运转,矿车一辆接一辆地被运出,不到一个时辰,煤堆便堆起了小山。王大人拿着账本,兴奋地向赶来视察的河东节度使汇报:“按此效率,咱们矿场每日产量能从以往的五十吨,提升到一百五十吨,足足翻了三倍!而且矿工只需负责开采与装车,劳动强度大减,这几日矿上的旷工率都降为零了!”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正在御花园与李恪讨论铁道延伸规划,听闻后立刻放下手中的图纸,眼中满是惊喜:“好!好一个水轮驱动系统!这才是推动帝国发展的根本!” 他激动地站起身,对李恪说道,“恪儿你看,漕运靠的是河道,铁道靠的是钢铁,可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能源与动力。以往咱们依赖人力、畜力,效率低下,还受限于天时地利;如今有了水轮这种新型动力,不仅能解决煤矿开采的难题,还能推广到更多行业!”
当日,李世民便召来阎立德、张元等工部官员,下达诏令:“命工部牵头,将水轮驱动技术详细整理成册,分发至全国各州县;同时,挑选经验丰富的工匠,组成技术团队,前往冶铁、纺织、造纸等行业,指导水轮技术的应用 —— 冶铁可用水轮驱动鼓风装置,提升炉温;纺织可用水轮带动纺车,提高织布效率;造纸可用水轮驱动捣浆设备,节省人力。务必让这一技术尽快在全国普及,为各行各业注入新的动力!”
诏令一出,工部立刻行动起来。阎立德亲自带队前往河东煤矿,实地考察水轮系统的运作细节,绘制出详细的图纸与说明书;张元则率领技术团队,先从长安附近的冶铁作坊入手,改装鼓风装置 —— 将水轮与皮囊鼓风器通过齿轮连接,水轮转动时,皮囊自动压缩鼓风,不仅风量稳定,还比人工鼓风效率提升五倍,冶铁作坊的铁器产量与质量瞬间大幅提升。
在纺织行业,水轮驱动的多锭纺车也很快投入使用。以往一名织工最多操作两锭纺车,改用水轮驱动后,可同时操作八锭,织布效率提升四倍,长安城内的丝绸产量激增,价格也随之下降,寻常百姓也能买得起丝绸衣物。造纸作坊的水轮捣浆设备,则让原本需要十几人才能完成的捣浆工作,如今只需一人看管水轮便能完成,造纸成本大幅降低,书籍的印刷与传播也变得更加便捷。
看着水轮技术在各行各业开花结果,李世民站在太极殿的窗前,望着长安城内日益繁荣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基础能源与动力技术的突破,就像为帝国装上了 “加速器”,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还能改变百姓的生活,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而这,正是他作为穿越者,为这个时代带来的最珍贵的礼物 —— 用超越时代的思路,点亮文明的火种,让大唐的盛世,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