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降临,大唐的盛世瞬间化为烟云。】
【当然即使守住了潼关,守住了长安城,大爷只是守住了长安的贵族老爷们的盛世。】
【当然如此,惊天大逆转之下,给百姓造成下来的精神伤害是难以想象,因此我们能够直接看到那些诗人留下来的历代诗文,感受到这其中的落差。】
【当然,处于朝代盛衰更迭之中的大诗人受到的影响最大的便是那名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
杜甫讨论(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着名现实主义诗人。常被称为“老杜”,又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
先拒任河西尉,不久被改授为右卫率府兵曹(一作胄曹25)参军。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廷。上元元年(760)春,杜甫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即为着名的成都杜甫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也不知道你的肚子到底有多美,但未来的你估计会经常肚子疼。】
做为京兆杜氏子弟,老祖杜预,文武双庙都祭祀的狠人。
虽然京兆杜氏比不上五姓七望,却也是当时大唐氏族圈的顶尖圈层,他们的社交圈都是大唐最顶尖的贵族,而杜甫生下来,他的交际全都是五姓七望,就连他的两任妻子都是五姓女。
用一句十分显眼的话来说,杜甫可以拍着胸脯这样讲
【在俺们这个圈的都是五姓七望,是我京兆杜氏,像你这个小姓,你根本就没有资格来开这个会哟,怪不得你资源少,发展慢。】
【当然在如此豪门中出生的杜甫,自然而然的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与其他的盛唐诗人有一样的特性,那就是天之主角啊,你天生就是一个牛逼的存在,三岁识千字,七岁赋唐诗,你就是度假最为牛逼的存在。】
【当然年轻气盛的杜甫凭借着牛逼的出身,成功的混入到了大唐最顶尖的豪门圈子,并且逐渐创出了赫赫威名。】
【当然如果没有经历过盛衰转变的话,那么杜甫估计只能是一个优秀的文人,却是达不到之后的诗圣程度】
“什么诗圣?甫儿他?”
一开始杜甫他老爹以为只是与自己孩子撞名,没想到根据家世,还有其他方面的乱七八糟的联想,认为天幕上的杜甫会是自己的孩子 。
得,这下他确定了,因为他的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新的群聊
【历代名人父亲群聊】
【其中排在榜首的赫然便是传说之中的人皇轩辕】
【轩辕:各位不要紧张,平常心平常心】
火云洞中的人皇轩辕,此时修行完毕,也闲着无聊,成立了这样一个群聊,当然由于名人太多的原因,所以这个群聊就按照名人的设计成分时期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群聊。
只不寸不过因为杜甫是诗圣被冠以圣人之名,所以自然是在圣人之父聊天群中 。
突然加入的群聊,让杜甫他爹10分头痛,毕竟里头的大佬实在是太多。
此时天幕的调侃还在继续进行。
年轻的杜甫度过了欢乐富贵的少年青年时期,当然他也最终要当爹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于是乎,苦逼的杜甫杜公子也出来打工干活,当牛做马。
没错,虽然他家确实是豪门,但就是因为豪门竞争更加激烈。
同辈子弟可能都入仕几年建功立业了,杜甫倒好,勉强入官。
当然虽然说遭遇比较坎坷,但那也是基于他少年青年时期的富贵而言,他依旧能在长安买房。
就像某位被限高的首富,虽然落魄,但财力还是碾压世间绝大多数人。
只不过这一次的乱世,却是让杜甫感受到了世间最为直接的痛苦残忍的暴力,在他的笔下写尽了当时人们的愁苦困境。
也许这也是杜甫才第1次真正感受到了世间的艰难。
让他从一个高高在上的贵公子氏族子弟见证到了民生困难。
从楚辞之中诵读的,哀民生之多艰,到自己亲自体验民生艰难,再到发出由衷的呐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当然,经过后世有才网友的改编,这句诗更具讽刺意味。
【安得广厦千万间?广厦一千万一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想要入住先付钱。】
“咳咳咳咳”
看到自己的诗文被后世书生随意调侃的杜甫,内心有一肚子的mmp,没法倾诉。
【乱世之下,民不聊生】
作为亲历者,杜甫用自己的笔写下了由盛转衰的悲歌,反映出了乱世之下的鸣声悲苦《三吏》《三别》诉不尽这一肚委屈,写不完这生民血泪。
而杜甫无力改变现实,所以选择了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路上的苦难。
由此,杜甫完成了从一个优秀的诗人到一个忧心忧国,心怀天下的诗圣的转变。
【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下杜甫的大作】
随着《三吏》《三别》相继展世,天幕下历朝历代的民众,尤其是亲历者都流下了泪水。
“那是额啊,贼老天,为什么啊,为什么会让我经历如此盛衰之变啊?”
这是一个刚刚从石壕村逃窜的老翁,看着天幕,嚎啕大哭发出了自己的悲鸣。
【做为一个生在神龙年,长在开元里,经过了几十年,神州历史上最好的封建盛世的农人,他见证了大唐最好的一面,又经历了最坏的一面,内心的三观自然已经崩塌了。
他恨他憾却又觉得无比委屈。】
【当然时代大势之下,一个人的委屈算不了什么,也难以改变。】
【不过,这一次的战乱之中有两次大战可以评述。】
【一个便是睢阳之战,一个便是香积寺之战,一个守,守住了大唐国运,一个攻,扞卫了大唐尊严。】
【当然睢阳之战,便离不开一个人,张巡。】
张巡(709年—757年),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一说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
唐朝名将。
张巡博通群书,晓军事。开元年间,中进士。
其初任太子通事舍人,后调任清河县令,因政绩显着,清正廉洁,更调真原县令。天宝十四载(755年)冬,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张巡起兵讨贼,在宁陵、雍丘屡破敌军,扼守60多个昼夜,因城墙单薄,率众至睢阳,与太守许远会合共同抗敌。至德二载(757年),敌将尹子奇率兵10万围攻睢阳,许远认为自己才干不足,把军政大权拜托给张巡。其常用奇谋击退敌人,固守数月,救兵不至。后睢阳城陷落,张巡与诸将坚贞不屈,遂为敌害。
张巡领兵,军纪严,赏罚明,与众共甘苦。作战注重上下协同,兵识将意,将识士情,上下相习,人自为战。故以万人之众,前后守两座孤城达两年之久,歼叛军十余万,为唐保障江淮安全、平定安史之乱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