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晨光穿透勤政殿的琉璃瓦,将案几上那卷明黄绸布缝制的《双国和平盟约》映照得字字生辉。绸布边缘绣着缠枝莲纹样,中间钤着大周与辽国的朱红国玺,一左一右,宛如两颗紧紧相依的初心。符祥瑞身着十二章纹衮服,玄色衣料上绣着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腰间束着玉带,玉笏斜倚案边,端坐在龙椅边,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阶下文武百官,声音沉稳如钟,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今日昭告天下,大周与辽国缔结永结盟约,自此罢战言和,互不相犯,互通有无,休养生息。”
话音刚落,殿内便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如同风吹过麦田的轻响。左丞相李嵩一袭藏青官袍,须发皆白,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袍角扫过冰凉的金砖地面,发出细微的摩擦声:“太后,辽国向来反复无常,萧绰虽与太后有过命之交,但燕云十六州乃中原屏障,至今未归,此时缔结盟约,恐为后患啊!”
他的话音刚落,兵部尚书赵毅立刻附和:“丞相所言极是!当年石敬瑭割让燕云,致使北方门户大开,契丹铁骑屡屡南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如今萧绰虽平定辽国之乱,但辽国宗室林立,人心未稳,若日后有人撕毁盟约,再次挥师南下,我大周岂不是措手不及?”
阶下官员们纷纷点头,有赞同者,有犹豫者,也有面露担忧者。符祥瑞抬手示意群臣安静,指尖轻轻敲击案几,发出清脆的笃笃声,瞬间压下了殿内的议论:“丞相与尚书所言,朕岂会不知?”
她缓缓起身,走到殿中,目光扫过每一位官员的脸庞,语气凝重却坚定:“连年征战,黄河两岸田地荒芜,流民四起;边关城镇十室九空,白骨露于野;国库空虚,连军械修补都捉襟见肘。再打下去,无论胜负,受苦的都是天下苍生。萧绰刚平定耶律璟之乱,诛杀余党,辽国亟需稳定政局;我大周初定,先帝遗孤尚幼,亦需休养生息。此时结盟,并非单方面妥协,而是互利共赢。”
符祥瑞顿了顿,目光落在殿外初升的朝阳上,眼中闪过一丝悠远:“朕与萧绰相识于微时,她在辽国宫廷步步为营,朕在大周后宫艰难立足,彼此深知乱世之中,和平来之不易。此次盟约,不仅有两国国玺为证,更有我与萧绰的亲笔血书,藏于盟约夹层,誓曰‘若违此盟,天诛地灭’。”
她转身回到龙椅旁,拿起案上的盟约副本,展开示意群臣:“至于燕云十六州,朕与萧绰已有共识。如今两国互信未深,民力未复,此时强争,只会重燃战火。待两国休养生息三载,互信深植,民力复苏,再行商议归还之策。今日盟约,是给两国百姓一个安宁的未来,也是给我们自己一个稳固的根基。”
右丞相王博上前一步,躬身道:“太后深谋远虑,臣附议!和平乃民心所向,如今百姓渴望安宁,若能罢战言和,休养生息,不出三载,我大周必能国力大增,届时燕云十六州自可水到渠成收回。”
有了右丞相的附和,殿内的议论渐渐平息,官员们纷纷躬身行礼:“太后圣明,臣等遵旨!”
符祥瑞点了点头,示意内侍将盟约副本分发给各位大臣:“传朕旨意,即刻将盟约誊抄百份,送往各州府、边关重镇,张贴于城门、集市,让天下百姓皆知和平之喜。同时,赏赐边关将士绸缎、粮食,安抚流民,鼓励垦荒,凡开垦荒地者,三年免征赋税。”
“臣等遵旨!”百官齐声应和,声音震彻大殿。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辽国蓟南城皇宫,萧绰也正与群臣宣读盟约。她身着契丹传统朝服,银灰色的衣料上绣着金色的狼头纹样,腰间束着镶嵌宝石的皮带,头戴金凤冠,眉眼间带着刚柔并济的气场。殿内的辽国大臣们,有身着契丹服饰的宗室贵族,也有身着中原官袍的汉人官员,神色各异。
“耶律璟已死,余党尽除,辽国再也经不起战乱。”萧绰的声音清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大周与我辽国接壤,互为唇齿,和平是唯一的出路。往后,辽国将开放边境,与大周互通贸易,效仿中原兴农桑、办书院,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台下一位白发苍苍的契丹老臣,名叫耶律屋质,上前一步躬身道:“太后,中原与草原习俗迥异,农耕与游牧本就相悖。与大周太过亲近,恐失我契丹本色,日后我契丹子弟皆习中原文风,忘本逐末,辽国危矣!”
萧绰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却带着坚定:“耶律大人此言差矣。契丹本色,在于坚韧不拔、兼容并蓄,而非故步自封。大周的农具能让我们的粮食增产,让草原上的荒地变成良田;大周的文化能让我们的子弟明理知礼,懂得治国安邦之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让辽国长治久安。”
她抬手示意内侍展开盟约副本,让群臣传阅:“此盟约,有我与符太后的亲笔签章,亦有两国宗室的见证。往后,谁若敢破坏和平,便是与辽国百姓为敌,与天下为敌!”
汉人官员李德明上前说道:“太后英明!臣在中原多年,深知和平之可贵。如今盟约签订,辽国可引进中原先进技术,发展农业、手工业,百姓丰衣足食,国家自然强盛。这并非忘本,而是强本。”
其他大臣见状,也纷纷表示赞同。萧绰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传我旨意,开放朔州、云州、幽州三处边境互市,允许大周商队入境交易;减免全国三年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官府发放种子、农具;在蓟南城、上京开设书院,聘请中原学者授课,契丹子弟与汉人子弟一体入学。”
“太后圣明!”辽国群臣齐声应和。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洛阳城与蓟南城。
洛阳城的街头,内侍们骑着快马,手持盟约誊抄本,奔走于各个城门、集市。百姓们闻讯,纷纷围拢过来,踮着脚尖想要看清上面的字迹。当听到“罢战言和”“减免赋税”“鼓励垦荒”等字眼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
“太好了!再也不用打仗了!”一位老农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的儿子三年前死于边关之战,如今终于可以安心耕种了。
“太后英明!有了和平,咱们的生意就能做起来了!”几位商户笑着说道,连忙让人挂出“和平通商”的招牌。
孩童们提着灯笼,在街道上奔跑嬉戏,口中高喊着“和平了!不打仗了!”,清脆的笑声回荡在洛阳城的上空。
蓟南城的集市上,牧民们载歌载舞,将最好的皮毛、药材拿出来,盼着与大周的商队交易。一位契丹妇女抱着孩子,笑着对身旁的人说:“以后再也不用怕打仗了,孩子也能去书院读书了,这都是太后的功劳啊!”
边境线上,原本戒备森严的士兵们,看到盟约的消息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大周的士兵与辽国的士兵隔着界河,相互挥手致意,往日的敌意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和平的期盼。
符祥瑞站在勤政殿的窗前,望着宫外热闹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她想起了多年前,自己初入后宫,步步惊心,若不是萧绰暗中相助,恐怕早已性命不保。如今,两人各自成为两国的掌权者,终于能携手为百姓带来和平。
她转身回到案前,拿起笔,写下一封密信,派人送往辽国。信中写道:“妹妹,盟约已昭告天下,百姓欢腾。愿你我坚守初心,守护这份和平,让两国百姓安居乐业,让乱世终结,让盛世开启。”
远在蓟南城的萧绰,收到密信时,正抱着燕哥站在皇宫的城楼上。燕哥穿着一身粉色的衣裙,小手紧紧抓着城垛,望着远方的天空,好奇地问道:“母后,什么是和平啊?”
萧绰温柔地摸了摸女儿的头,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平,就是再也没有战争,百姓能安心耕种、经商,孩子们能安心读书、玩耍,就像现在这样,人人都能笑着生活。”
燕哥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露出了纯真的笑容:“那我要永远和平,永远和母后在一起。”
萧绰紧紧抱住女儿,心中默念:“姐姐,你我共同守护的和平,定会如这朝阳一般,越来越明亮,照亮两国的土地,温暖每一位百姓的心。”
阳光洒满了洛阳城与蓟南城,洒满了辽与后周的每一寸土地。和平的种子,在两国百姓的心中悄然扎根,即将绽放出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