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辰忙于处理邓氏狙击战和筹划香港分公司事宜的同时,“锐金”项目组在秦风的主导下,正以惊人的效率推进。
王辰特意抽空去了一趟位于公司另一层的“锐金”项目组办公室。这里的气氛与主交易大厅的紧张有序不同,更显得……极客和专注。巨大的显示屏上不再是单一的交易软件,而是布满了自行开发的程序界面、复杂的数据流图和实时回测结果。
秦风依旧是那副不修边幅的样子,头发似乎更乱了些,但眼镜后的那双眼睛,却比之前更加明亮,甚至带着一种找到“真理”般的狂热光芒。
“王董!”看到王辰进来,秦风立刻站起身,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进展如何?”王辰直接问道,目光扫过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屏幕。
“比预期要快!”秦风引着王辰走到主控台前,语速飞快地介绍,“我们搭建了一个多因子动态择时与微结构捕捉的混合模型框架。简单来说,就是将我之前依赖的‘盘感’,拆解成了数十个可量化的市场微观指标,比如订单簿不平衡度、高频资金流向、特定模式下的波动率聚集效应等等。”
他一边说,一边调出一个模拟交易界面,上面一条代表策略净值的曲线,正以一种稳定而陡峭的角度向上攀升,回撤极小。
“这是过去一个月,基于A股历史数据进行的回测结果。”秦风指着那条曲线,语气带着自豪,“年化收益率超过百分之八百,最大回撤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内。当然,回测不能完全代表实盘,但至少证明了策略逻辑的可行性。”
王辰看着那条近乎完美的曲线,眼中也闪过一丝讶异。他知道秦风是天才,但没想到他能在这短短时间内,将那种玄妙的“盘感”落实到如此精细的量化模型上。虽然实盘必然会打折扣,但这个起点已经高得吓人。
“实盘测试呢?”王辰更关心这个。
“我们已经用五百万的初始资金,进行了两周的小规模实盘运行。”秦风切换到一个实盘账户界面,“累计收益率百分之二十一,期间经历了三次市场风格切换,模型都较好地适应并抓住了机会。尤其是上周三那次创业板的小V反转,我们的模型在底部区域精准捕捉到了资金异动,吃到了绝大部分涨幅。”
王辰仔细查看着实盘的交割单和绩效报告,点了点头。表现确实稳健,并非纸上谈兵。
“瓶颈在哪里?”王辰问到了关键。
“主要是两方面。”秦风收敛了兴奋,表情变得严肃,“一是算力。模型需要实时处理海量的tick级数据(每笔成交数据),并进行高频运算,对服务器要求极高。二是策略容量。目前这套模式,在单个标的上,最优资金容量大概在五千万到一个亿之间。超过这个规模,我们的进出就会对价格产生显着影响,吞噬掉超额收益。”
王辰沉吟片刻。秦风的坦诚让他很满意。不夸大,不隐瞒,清晰地认识到策略的局限性。
“算力不是问题,需要多少,打报告,公司全力支持。”王辰首先解决了第一个瓶颈,“至于策略容量……”
他顿了顿,看着秦风:“你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在缝隙里觅食的‘狐狸’。你的目标是,要把这只‘狐狸’,训练成能适应不同战场环境的‘狩猎大师’。”
秦风眼神一凝,认真倾听。
“下一步,我要求你带领团队,做两件事。”王辰下达指令,“第一,策略多元化。基于你的核心框架,开发出适用于不同市值、不同流动性、甚至不同市场(如港股、美股)的子策略。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第二,尝试开发‘低频化’版本。寻找那些不需要依赖极致速度,但同样能捕捉市场非有效性机会的因子和模式,提升策略的整体容量。哪怕收益率降低,只要夏普比率(风险调整后收益)足够高,规模就是王道。”
秦风的眼中爆发出强烈的光彩,王辰的指点,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一直专注于将短线做到极致,却忽略了通过多元化和模式转换来突破规模瓶颈!
“我明白了,王董!”秦风用力点头,脸上充满了挑战的兴奋,“我们会立刻朝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