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汤圆刚煮好,荷塘边的冻土就裂开了细缝。蓝语棠提着小竹篮去塘边捡枯荷杆时,忽然发现裂缝里冒出了一点嫩白——是芦苇芽顶着雪屑钻了出来,像极了她去年雕坏的那个小木莲蓬,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姐姐!芦苇发芽啦!”她举着竹篮跑回展厅,正好撞见蓝念安在整理“时光展”的展品标签。展厅中央的长桌上,整齐摆着木箱里的物件:太祖母的旧纺车线、孩子们的小木件、时装秀的照片,还有小芳编的迷你芦苇篮。“你看,我给每件展品都写了故事卡,”蓝念安拿起一张卡片,上面画着小小的芦苇芽,“等下周开展,客人就能一边看物件,一边听咱们荷塘的故事了。”
蓝承宇刚把新做的木箱搬进展厅,就听见院外传来熟悉的车轮声。聂明玦跳下车,手里举着一张大红证书:“承宇兄!咱们的‘荷塘非遗传承基地’评上省级示范基地了!县里还说要给咱们拨经费,用来建手艺培训教室!”他话音刚落,陈爷爷就拄着木杖过来了,手里攥着张画满木雕纹样的纸:“正好!我琢磨着在新教室里雕个‘荷风传家’的木屏风,让来学手艺的人一进门就能看见。”
村里的人很快就忙活起来。男人们去山上砍木料,准备建培训教室的门框;妇女们则收集刚冒芽的芦苇,编成细韧的草绳,用来固定教室的木架。阿强带着几个年轻人,把展厅里的旧工作台搬到新教室,还在桌腿上雕了小小的莲蓬纹——他说要让每个工作台都带着荷塘的印记。
“时光展”开展那天,荷塘边来了不少客人。有之前的研学团老师,有上海的设计师夫妇,还有从省里来的非遗专家。蓝语棠穿着新做的芦苇纤维连衣裙,站在“时光角”前,给客人们讲太祖母织芦苇的故事;蓝念安则拿着平板电脑,播放她剪辑的荷塘视频,视频里的枯荷、新苇、时装秀,引得客人们频频点头。
最热闹的是手艺体验区。陈爷爷坐在新雕的木屏风前,教客人雕小木莲蓬;李老先生则握着芦苇线,演示“缠枝莲”编法;小芳带着几个妇女,教大家编迷你芦苇篮。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坐在纺车旁,轻轻转动木轮,忽然红了眼眶:“我小时候也见过这样的纺车,没想到现在还能看见有人织芦苇线。”蓝承宇递过一杯热茶,笑着说:“您要是喜欢,以后常来,我们教您编芦苇篮。”
展到一半时,设计师夫妇拉着蓝承宇去看他们新设计的产品——是用芦苇纤维做的笔记本封面,上面印着荷塘的四季景色,还有太祖母的字条:“唯牵挂与念想,能跨岁月,抵山河”。“我们想把这些笔记本放在全国各地的书店卖,”设计师指着封面说,“让更多人通过笔记本,知道荷塘的故事,知道咱们的非遗手艺。”
傍晚时分,客人都散去了。蓝承宇带着蓝念安和蓝语棠,坐在新教室的木屏风前,看着窗外的荷塘。夕阳落在芦苇芽上,把嫩芽染成了金黄色;展厅里的灯光透过木格窗,在地上投下细碎的荷影。蓝语棠抱着刚雕好的小木荷花,轻声问:“爹爹,咱们的故事是不是越来越长了?”
蓝承宇点点头,拿起桌上的新木箱,把今天的展览照片、设计师的笔记本样品,还有客人留下的手写祝福,都放了进去。木箱里的物件渐渐满了,每一件都带着时光的温度,像是一串长长的项链,串联起荷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你看,”他指着窗外的芦苇芽,“就像这些芦苇,每年都会长出新枝,咱们的故事也会一年比一年丰富。”
夜里,荷塘边的虫鸣渐渐响了起来。蓝承宇关好新教室的门,站在塘边看着漫天星光。风穿过芦苇丛,带着新木的清香和芦苇的嫩味,落在他脸上。他想起太祖母当年种下的第一丛芦苇,想起自己小时候编不好的芦苇篮,想起现在村里人的笑脸——原来传承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群人用双手,把牵挂织成芦苇,把念想雕成木头,把故事刻进时光。
“爹爹,明年我们还能办‘时光展’吗?”蓝语棠拉着蓝承宇的衣角问。
“当然能,”蓝承宇笑着说,“明年我们还会有新的手艺,新的客人,新的故事,到时候咱们的‘时光展’会更热闹。”
蓝念安也跟着说:“我还要拍更多的荷塘视频,写更多的故事,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的荷塘,知道咱们的非遗手艺。”
月光落在新教室的木屏风上,“荷风传家”四个字泛着淡淡的光。蓝承宇知道,荷塘的故事还在继续——新的培训教室会迎来更多学手艺的人,新的木箱会装满更多的物件,新的芦苇会在塘里长得更高更壮。而这满塘的荷,这棵老槐树,这两个装满故事的木箱,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牵挂与念想,让荷风永远吹拂,让薪火永远相传,让荷塘的故事,永远没有落幕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