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看着各方有条不紊地展开行动,心中虽有担忧,但更多的是坚定。他转身回到书房,再次审视着应对策略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此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似乎又有新的消息传来,不知是好是坏,而即将到来的朝堂交锋,又将会是怎样一番局面?
不多时,下属匆匆进入书房,单膝跪地,呈上一封密信:“殿下,这是刚刚收到的紧急情报。”
李浩迅速接过,展开一看,眉头微微皱起,信中所述,皆是保守派在暗中筹备,欲在朝堂上对改革进行发难的消息。不过,好在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他将信笺收好,起身整理衣冠,大步迈向朝堂。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金色的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棂,洒在光洁的地面上,却未能驱散那股压抑的气息。大臣们分列两旁,神色各异。保守派大臣们眼神中透着一丝得意与挑衅,而支持改革的大臣们则面色严肃,隐隐带着担忧。
“陛下,臣有事启奏。”一位身形消瘦、面容刻板的保守派大臣出列,此人正是吏部侍郎王大人,他一直对改革心存不满,是保守派的急先锋。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神色平静,微微点头:“王爱卿但说无妨。”王大人清了清嗓子,高声道:“陛下,近日臣听闻,民间诸多作坊因改革之故,多有混乱。许多匠人无所适从,致使生产停滞,如此下去,恐影响国之根基啊。”他言辞恳切,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
李浩心中冷笑,这不过是保守派的老套路,拿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大做文章,企图扰乱改革的节奏。他上前一步,朗声道:“王大人此言差矣。改革推行至今,虽偶有小问题,但整体成效显着。作坊生产之事,不过是个别现象,且相关部门已在积极协调解决。”
说罢,李浩从袖中取出一叠文书,呈给李世民:“陛下,这是近期各作坊的生产数据,自改革以来,产量逐月递增,质量也有大幅提升。所谓生产停滞,纯属无稽之谈。”
李世民接过文书,仔细翻阅,微微点头:“嗯,李爱卿所言不虚,这些数据足以证明改革的成效。”王大人脸色微变,但仍不死心:“陛下,即便如此,改革也致使民间风气大变,礼义廉耻之道渐衰,长此以往,恐民心不稳啊。”
李浩目光如炬,直视王大人:“王大人,改革旨在强国富民,并非摒弃礼义廉耻。相反,随着改革推进,百姓生活富足,更注重道德修养。如今学堂增多,教化普及,民众素质正逐步提升。大人莫要以偏概全,混淆视听。”
朝堂上,众人交头接耳,纷纷对李浩的有理有据表示赞同。保守派大臣们见状,心中焦急。这时,户部尚书张大人站了出来,他是保守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平日里老谋深算。“李殿下,话虽如此,但改革耗费巨大,国库支出增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如此下去,国库空虚,如何应对外敌?”张大人目光犀利,盯着李浩。
李浩从容不迫,回应道:“张大人,改革初期,确有一定投入,但从长远来看,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税收日益增长。如今国库收入较改革前已有显着提升,这些账目户部皆有记录。而且,改革所带来的军事装备改进、军队训练优化,正是应对外敌的有力保障。”张大人被驳得哑口无言,脸色涨得通红。然而,保守派并不打算就此罢休。
“哼,这些不过是表面现象,改革破坏了祖宗成法,动摇了国之根本,绝不能继续推行下去!”一位年迈的保守派大臣怒目圆睁,大声叫嚷着。“祖宗成法亦需与时俱进,如今时代不同,若一味守旧,不思变革,大唐如何昌盛?”李浩毫不退缩,针锋相对。
一时间,朝堂上争论声此起彼伏。保守派大臣们见无法从道理上说服众人,便开始胡搅蛮缠,有的甚至不顾礼仪,大声喧哗。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眉头紧皱,看着这混乱的场面,心中不悦。但他也明白,改革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这场争论在所难免。
李浩看着保守派的丑态,心中暗忖,必须尽快让他们闭嘴,稳固改革在朝堂上的地位。可保守派如此纠缠不休,该如何是好?
此时,朝堂上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大臣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在朝堂之上,光影交错,仿佛预示着这场改革之路的坎坷与波折。而李浩,站在这风暴的中心,眼神坚定,思索着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