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窗棂,谢怜就被案上糯米的清香唤醒。他睁开眼,见花城正坐在桌前,将泡好的糯米倒进石臼里,袖口挽至小臂,露出线条利落的手腕。墨尾蹲在桌边,爪子扒着石臼边缘,好奇地盯着里面的糯米,尾巴尖轻轻扫过桌面。
“醒了?”花城转头看来,眼底带着笑意,“糯米泡了一夜,正好今早碾成粉。你再躺会儿,等粉碾好,我们就做汤圆。”谢怜摇摇头,起身下床:“我帮你一起,两个人快些。”他走到桌前,刚要伸手,墨尾忽然凑过来,用脑袋蹭了蹭他的手,像是在求摸。“别闹,”谢怜笑着揉了揉它的耳朵,“等做好汤圆,给你留两个不含糖的。”
两人分工合作,花城握着石杵碾米,谢怜则坐在一旁筛粉。石杵撞击石臼的声音沉闷而有节奏,糯米渐渐变成细腻的粉,筛落在竹筛里,泛着雪白的光泽。“以前在菩荠观,想吃汤圆只能买现成的粉,”谢怜看着筛中的米粉,轻声道,“哪像现在,能自己碾粉,还能选喜欢的馅料。”花城停下动作,擦了擦额角的薄汗:“以后想要什么,我们都自己做,更踏实。”
碾好米粉,两人开始和面团。谢怜将温水缓缓倒入米粉中,指尖轻轻揉捻,面团渐渐变得光滑软糯。花城则在一旁准备馅料,芝麻炒得喷香,磨成粉后拌上猪油和白糖,拌匀后捏成一个个小圆球;花生则去皮碾碎,同样拌上糖和油,做成花生馅。“芝麻馅多做些,”谢怜捏着面团笑道,“你上次说爱吃,多包些冻在缸里,想吃随时煮。”
刚包了几个汤圆,院门外就传来阿婆的声音。谢怜起身去开,见阿婆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些新鲜的桂花:“前几日摘的桂花,晒干了,想着你们做汤圆,加些桂花糖肯定香,就给你们送些来。”谢怜连忙接过,笑着道谢:“阿婆您想得太周到了,正好我们做芝麻馅,加些桂花肯定好吃。”
阿婆进屋后,看着桌上的汤圆,忍不住上手试了试:“我来帮你们包,人多快些。”她拿起一块面团,熟练地捏成小剂子,擀成圆皮,放上馅料,轻轻一捏就成了圆润的汤圆。墨尾凑过来,蹲在阿婆脚边,仰头看着她手中的汤圆,偶尔发出轻轻的叫声。“这小猫真乖,”阿婆笑着摸了摸它的脑袋,“等煮好汤圆,给它也留两个。”
三人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包好了两筛汤圆。阿婆看了看日头,起身道:“时候不早了,我得回去准备团年宴的菜,你们下午要是没事,也去晒谷场帮忙搭桌子吧,人多热闹。”谢怜点头应下:“好,我们煮完汤圆就过去。”
送走阿婆,两人开始煮汤圆。锅里的水烧开后,一个个白胖的汤圆下锅,浮起来时,汤里飘着淡淡的香气。谢怜盛了一碗,撒上阿婆送的桂花糖,递到花城面前:“快尝尝,加了桂花,肯定香。”花城舀起一个,吹凉后咬了一口,芝麻馅的香甜混着桂花的清香在口中散开,他点头道:“比上次吃的还好吃。”
墨尾蹲在桌旁,盯着碗里的汤圆,尾巴摇得飞快。谢怜盛了两个不含糖的汤圆,吹凉后放在它的小碗里:“慢慢吃,别烫着。”小猫小口小口地吃着,喉咙里发出满足的呼噜声。
吃过汤圆,两人收拾好东西,便去晒谷场帮忙。此时的晒谷场已经热闹起来,村民们有的搭桌子,有的搬板凳,还有的在搭戏台,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老水手也在其中,正和几个村民一起搭戏台的架子。“你们来啦!”老水手看见他们,笑着招手,“快来帮忙搭桌子,这桌子沉,你们年轻人力气大。”
花城走过去,和几个村民一起抬起桌子,稳稳地放在指定的位置。谢怜则帮忙摆板凳,将板凳一一放在桌子旁,摆得整整齐齐。墨尾跟在谢怜身边,一会儿跑到戏台边看村民搭架子,一会儿又跑回谢怜脚边,模样格外欢快。
忙到傍晚,晒谷场的布置终于差不多了。戏台搭好了,红布幔挂了起来,桌子和板凳也摆得整整齐齐,就等着明天团年宴开席。村民们收拾好东西,陆续回家,谢怜和花城也准备回去。“明天早点来,”老水手走过来,拍了拍花城的肩膀,“我带了些好酒,明天我们喝几杯。”花城笑着应下:“好,明天一定来。”
回到家时,天色已暗。两人洗漱过后,坐在炉边喝茶。花城拿出白天包好的汤圆,放进缸里冻着:“明天团年宴,我们带些汤圆过去,大家一起吃,图个团圆。”谢怜点头,靠在他肩上:“好啊,还要带些桂花糖,让大家都尝尝。”
墨尾蜷在他们脚边,渐渐睡着了。窗外的红灯笼依旧亮着,暖红的光透过窗纸,映在地上。谢怜看着炉中跳动的炭火,心里满是安慰。他知道,明天的团年宴一定会很热闹,有爱人在身边,有村民们的欢声笑语,还有墨尾的陪伴,这样的日子,便是世间最珍贵的幸福。
夜深时,两人躺在床上,墨尾蜷在他们中间。谢怜靠在花城怀里,轻声道:“三郎,有你在真好。”花城收紧手臂,在他发顶印下一个吻:“阿怜,有你在,才是最好。”窗外的风声很轻,红灯笼的光映在窗纸上,温暖而宁静,照亮了两人相守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