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掠过海面,就把“山海花田”染成了淡蓝色——青蓝花终于开了。无数朵浅蓝的小花缀在翠绿的枝叶间,风一吹,花田像翻涌的海浪,带着清冽的香气,连远处的渔船都似被这香气引着,缓缓靠向岸边。
“开了!开了!”小海娃的喊声划破晨雾,他披着晨露跑向花田,手里还攥着个小小的布袋子,里面装着提前做好的花环骨架,“谢怜哥哥,花城哥哥,你们快来看!青蓝花开得比去年还好看!”
谢怜和花城刚走到花田入口,就被眼前的景象惊艳了。浅蓝的花朵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花瓣上的露珠像碎钻般闪烁,“山海花田”的木牌立在花田边,淡蓝的青蓝花图案与真花相映,仿佛画里的景致活了过来。“比预想中开得更盛,”花城笑着帮谢怜拂去肩上的花瓣,“看来这阵子的照料都没白费。”
老水手早已在棚子下忙碌,锅里煮着海蜜茶,陶盘里摆着刚烤好的海鲜饼,还有用青蓝花瓣点缀的米糕,甜香混着花香,格外诱人。“乡亲们差不多该到了,”老水手擦了擦手,“我去岸边看看,指引他们过来。”
话音刚落,远处就传来了马蹄声和笑声。南风骑着马走在最前,身后跟着几辆马车,车上坐着镇上的乡亲,孩子们探着脑袋,兴奋地指着花田;慕情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个木盒,里面装着绣娘做的青蓝花荷包;文书则抱着卷画轴,准备把今日的盛会画下来。
“可算赶上了!”南风跳下马,手里拿着个大大的花环,往谢怜头上比了比,“这是用刚摘的青蓝花编的,给你戴正好!”谢怜笑着接过,顺手给小海娃也编了个小花环,戴在他头上:“咱们小海娃今天是花田的小管家,要好好招待大家哦。”
小海娃立刻挺直腰板,拿着个小篮子,给乡亲们分发青蓝花荷包:“阿姨,这个荷包里有干花,能香好长时间!爷爷,您尝尝这个米糕,是用青蓝花瓣做的!”乡亲们笑着接过,有的在花田边拍照,有的坐在棚子下喝茶吃点心,孩子们则追着墨尾跑——墨尾今天穿了小海娃做的小鱼布偶衣服,尾巴一摇,布偶的鱼鳍也跟着晃,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文书坐在花田边的石凳上,打开画轴开始作画。他先勾勒出花田的轮廓,再细致地描绘出乡亲们的笑脸,小海娃给人递点心的模样、墨尾被孩子们围着的场景,都被他一一画进画里,连风拂过花田的动态,都用淡蓝的颜料晕染得栩栩如生。
“文书先生,也给我们画进去呗!”几个镇上的姑娘围过来,手里拿着青蓝花,“我们要站在花田边,和这些好看的花一起画进去!”文书笑着点头,调整了画轴的角度,把姑娘们的身影添了进去。
中午时分,赏花会到了最热闹的时候。老水手端上刚煮好的海鲜汤,汤里飘着几片青蓝花瓣,鲜中带着花香;谢怜和花城则带着大家去花田深处,教孩子们辨认青蓝花的品种,告诉他们如何收集花籽,等明年再种;南风和慕情则在棚子下组织小游戏,输的人要表演节目,赢的人能得到青蓝花做的小礼物。
“我来给大家唱首歌吧!”小海娃站在棚子中央,手里拿着个小贝壳当话筒,唱起了老水手教他的渔歌。歌声清亮,混着海风和花香,乡亲们都跟着拍手伴奏,连墨尾都蹲在旁边,尾巴打着节拍。
午后,阳光渐渐柔和。文书把画好的画拿给大家看——画上,“山海花田”一片绚烂,乡亲们或坐或站,孩子们在花田边奔跑,墨尾穿着小鱼布偶衣服,棚子下的茶水和点心冒着热气,远处的海面上飘着几艘小船,整个画面充满了温馨和热闹。“等这幅画干了,就挂在故事阁里,”文书笑着说,“以后大家看到这幅画,就能想起今天的赏花会了。”
傍晚时分,乡亲们陆续离开,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青蓝花做的礼物,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小海娃送完最后一位乡亲,累得坐在棚子下,却还不忘摸着墨尾的头:“今天真开心,大家都喜欢咱们的花田。”
老水手收拾着东西,笑着说:“以后每年青蓝花开的时候,咱们都办赏花会,让更多人来看咱们的花田,来听咱们的故事。”
回到故事阁,夜幕已经降临。谢怜把今日赏花会的事记在花事册上,小海娃在旁边画了个大大的青蓝花,还在旁边画了许多笑脸,代表今天来的乡亲们。花城则在厨房忙碌,准备做晚饭,香味很快飘满了屋子。
夜深了,小海娃躺在床铺上,很快就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意,像是在回味今日的热闹。谢怜和花城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月光,手里捧着温热的花茶。
“三郎,”谢怜轻声说,“今天真热闹,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花城握紧他的手,温柔地说:“以后会有更多这样的日子。我们会一起守护着这片花田,守护着身边的人,让故事阁的日子,永远这样温暖、热闹。”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桌上的花事册和窗边的画轴上。远处的海浪声轻轻传来,混着院中的虫鸣,像是在为今日的盛会,奏响圆满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