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十的晨光带着馥郁的花香,漫过“山海花田”时,整片花田已化作蓝色的海洋——青蓝花尽数绽放,浅蓝的花瓣层层叠叠,嫩黄的花蕊缀在中央,风一吹,花海翻涌,香气漫溢,引得蜂蝶萦绕,热闹非凡。
“开得真好!”谢怜站在花田入口的青藤拱门下,看着眼前的盛景,眼底满是欢喜。花城走上前,帮他理了理衣襟:“乡亲们差不多该到了,小海娃和老水手在棚子那边准备点心,咱们过去看看。”
两人刚走到棚子下,就听见小海娃的吆喝声:“大家快尝尝!这是我和奶奶做的青蓝花糖糕,甜得很!”棚子下的长桌上,摆满了各色点心和茶水:青蓝花形状的糖糕、向日葵模样的酥饼、温热的菊花茶,还有老水手新酿的米酒,热气腾腾的,透着热闹的气息。
老水手正给乡亲们倒米酒,笑着说:“今年的青蓝花开得比去年旺,咱们的赏花会也比去年热闹,大家别客气,多吃点、多喝点!”乡亲们围在桌旁,一边品尝点心,一边赞叹花田的美景,笑声、谈声交织在一起,格外喜庆。
正热闹着,远处传来马蹄声。南风和慕情赶着马车过来,车上装着几箱彩纸和一个木盒:“文书在后面呢,带着戏班子过来了,让我们先把东西送过来,”南风跳下车,拿起一沓彩纸,“这彩纸用来做花环,大家戴在头上,和花田更配。”
慕情打开木盒,里面装着绣娘新做的青蓝花发簪:“绣娘说这发簪送给女眷们,戴在头上好看,”她把发簪分给在场的女子,“咱们也沾沾这花田的喜气。”
女眷们开心地接过发簪,小心翼翼地插在发髻上。一位大婶笑着说:“这发簪真好看,配着这青蓝花,咱们也成了花田的一部分了!”
没过多久,文书就带着戏班子赶到了。戏班子在花田中央的空地上搭起戏台,锣鼓声一敲,热闹的氛围瞬间拉满。文书走到谢怜身边,递给他一幅刚画好的“青蓝花海图”:“这画是昨天画的,把花田的盛景都画下来了,给你留作纪念。”
谢怜接过画,轻轻展开,画中的花海鲜活灵动,连蜂蝶的姿态都栩栩如生,心里满是感动:“多谢你,这画我会好好珍藏,以后翻看,就能想起今日的热闹。”
随着戏班子开唱,赏花会正式启幕。乡亲们有的坐在戏台旁看戏,有的在花田中漫步赏花,有的拿着彩纸做花环,还有的围着小海娃,听他讲照料花苗的趣事。墨尾也穿梭在人群中,要是有人递来点心,就轻轻舔一口,惹得众人发笑。
“谢怜哥哥,你看这花环好看吗?”小海娃拿着刚做好的蓝白相间花环,跑过来戴在谢怜头上,“我还做了一个给你,咱们一起戴!”花城笑着接过小海娃递来的另一顶花环,轻轻戴在谢怜头上,眼底满是温柔。
中午时分,戏班暂歇,众人围坐在棚子下,开始享用午餐。长桌上摆满了荤素菜肴:鲜美的清蒸鱼、油润的红烧肉、爽口的凉拌野菜,还有用花田边种的麦子做的馒头,热气腾腾的,透着团圆的暖意。老水手举起酒杯,对众人说:“今年的赏花会能这么热闹,多亏了大家的帮忙,我提议,咱们敬这花田一杯,也敬咱们彼此的情谊一杯!”
众人纷纷举杯,米酒的醇厚混着花香,在舌尖散开。小海娃也举起果汁杯,大声说:“我也要敬!敬青蓝花!敬大家!明年咱们的花田肯定更热闹!”
午后,阳光渐渐柔和。文书组织乡亲们开展“赏花猜谜”活动,在花田中的竹竿上挂起写有谜语的彩条,猜对的人能获得绣娘做的小布偶。孩子们围着彩条,叽叽喳喳地讨论答案,大人们也饶有兴致地参与其中,花田中满是欢声笑语。
傍晚时分,赏花会接近尾声。乡亲们陆续离开,不少人还带着打包的点心和花籽,脸上满是满足。小海娃拉着谢怜的衣角,不舍地说:“谢怜哥哥,今天真热闹!明年的赏花会,咱们还要办得更热闹好不好?”谢怜笑着点头:“好,明年咱们不仅要种青蓝花,还要种更多品种的花,让花田更热闹,让赏花会更红火。”
回到故事阁,夜幕已经降临。谢怜把今日赏花会的事详细记在四季花事册上,还贴上了一片刚采摘的青蓝花瓣,作为纪念。花城则在厨房忙碌,煮了一锅莲子羹,给大家清热解乏。
夜深了,小海娃躺在床铺上,手里捧着今日得到的小布偶,很快就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意。谢怜和花城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月光,手里捧着温热的茶水。
“三郎,”谢怜轻声说,“看着青蓝花盛放,看着乡亲们欢聚一堂,才真正觉得,这花田不仅是花的家园,更是大家的乐园。”
花城握紧他的手,温柔地说:“以后的每一年,我们都会守着这片花田,办更热闹的盛会,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里的美好。和身边的人一起,把每个日子都过得像这花期一样,繁盛又温暖。”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桌上的四季花事册和那幅“青蓝花海图”上。远处的海浪声轻轻传来,混着院中的虫鸣,像是在为这盛放的花海和热闹的盛会,奏响圆满的乐章,也为花田的下一个四季,埋下更美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