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星三号”核动力飞船如同一位沉默的银色巨人,矗立在新建的“昆仑”发射场上,等待着点燃引擎、刺破苍穹的指令。它的体积更大,载荷更强,目标也更为深远——首次尝试在近地轨道建立一个小型可长期驻留的实验平台。
李默站在指挥中心,透过巨大的观察窗,凝视着那代表着人类重返星空希望的造物。周围是忙碌的科研人员和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但他的内心却陷入了一种奇特的平静与沉思。
龙城,或者说他一手推动建立的“大同世界”,已经走得太远,远到几乎撕碎了旧时代所有赖以运转的基石。
金钱?早已被贡献点与资源配给制取代,不再是驱动社会的核心。
地位?权力来自于责任与能力,而非世袭或资本,并且受到严格监督。
甚至连传统观念中的“善”与“恶”,在这里也呈现出复杂的灰色。曾经的恶徒,若能洗心革面,其才能可化为建设的力量;而过度的、无原则的善,有时反而会滋生惰性和不公。
他几乎亲手重构了一套社会运行的逻辑,将“理想”二字以一种近乎蛮横的方式,浇筑在了这片废土之上。
“别人一定都以为我疯了……”李默嘴角泛起一丝自嘲的弧度。确实,他的所作所为,在旧时代的任何教科书里,都堪称离经叛道,是彻头彻尾的“破坏者”。
可是,看着眼前这艘即将起航的星舰,看着数据库中每天涌现的海量创新,看着公民们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与创造的热情,他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但,然后呢?
“理想至上的大同世界,还能怎么做才能更好?”他扪心自问。
物质在极大丰富(相对于废土标准),科技在爆炸式增长,秩序在有效运转,甚至精神世界也因为“终生学习”和潜能激发而变得无比充盈。
到底还有什么是这个大同世界还需要的?
李默闭上眼,意识沉入一片思维的深海。他回顾着龙城建立以来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挣扎求生,到后来的制度建立,再到如今的百花齐放。
他想起了那些为了寻找“净世株”而走出高墙的探索者;
想起了秦白术那博大精深的古老医学;
想起了张志高那神鬼莫测的技术破解能力;
想起了那些在“创客谷”里为了一个古怪想法而废寝忘食的普通人;
也想起了看管所里那些最后的三千多块“顽石”……
一个模糊的概念,开始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龙城拥有了一切发展的“硬件”:资源、技术、秩序、甚至相当程度的自由。但它似乎还缺少一点更核心的、能够确保这一切不会在漫长时光中变质、能够应对未来无限挑战的……“软件”。
那不是制度,不是法律,也不是某种特定的思想。
那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一种超越物质回报、超越外部规范、甚至超越“理想”本身的,源自生命本真的探索欲、创造欲和超越欲。
他现在给予公民的,更多的是“机会”和“平台”。但如何让这种内在驱动力在每一个人心中自发地、持续地燃烧,而不被安逸消磨,不因困难止步?
如何让这种动力,不仅能推动个人成长,更能自然凝结成一种更高级的、属于整个文明的集体意志和进化方向?
这不再是关于“生存”或“发展”的问题,而是关于“存在意义”和“文明境界”的终极思考。
李默缓缓睁开眼,目光再次投向窗外的“启明星三号”。那飞向星空的,不仅仅是飞船,更是人类不甘被困于一隅的好奇心。
他隐约触摸到了答案的边缘。
大同世界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美好”的框架,而是要点燃每一个灵魂深处那团永不满足的、向往着“更高、更远、更未知”的火焰。并让这无数火焰,在自由的空气中相互激荡,共同照亮文明前行的道路,使其成为一种自发向上、永不停歇的“活”的文明。
这,可能比建立任何制度都更难。
但他的眼中,却燃起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炽热的光芒。挑战越大,才越有意思,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