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随着气温回升和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这场席卷而来的“非典”阴霾终于开始逐渐消散。
河清县连续多日维持“零新增”,这个名为“非典”的白色恐慌,终于如潮水般缓缓退去。街上的行人多了,店铺也陆续开门营业,久违的烟火气慢慢回归。
县里的疫情防控指挥部虽然还没撤销,但工作重心已经从应急围堵转向常态化精准防控。
我的工作量相对减轻了一些,终于不用再天天熬到后半夜,也能偶尔准点下班,和张婷吃个晚饭,享受一下难得的二人世界。
在府办的工作,我愈发得心应手。尤其是“审核把关会议纪要”这项不起眼的权力,在我手中已运转得圆熟自如,哪些话该记,哪些话该“模糊处理”,如何精准捕捉并凸显领导意图,其中的火候,我自问拿捏得已有七八分功力。
今天刚把张县长的专车送回家,手机就响了,是张婷。
“林涛,过几天我生日,我妈说就在家里简单聚聚,就请些亲戚和我几个最好的朋友,你一定要来哦!”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甜蜜的期待。
我心里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场生日聚会,更是我第一次以“准女婿”的身份,正式亮相在张婷的家族和亲密朋友圈面前。
张中杰主任虽然已经默许了我们的关系,但这次聚会,无疑是对我的一次“集中检阅”。
“放心,天大的事也得排后面。保证准时到场,绝不给你丢脸。”我语气轻松,心里却已经开始盘算该准备什么礼物。
转眼到了4月25日,周六。
我特意找了家收费不菲的高级发型工作室,打理了一个清爽利落又不显刻板的发型。换上了一身得体的休闲西装,少了几分机关干部的拘谨,多了几分年轻才俊的洒脱与沉稳。
镜中的自己,英俊潇洒,身形挺拔,目光清亮,连日的休整让之前的疲惫一扫而空,端的是精神焕发,气宇轩昂。外形这关,及格线以上。
礼物更是斟酌再三。第一次正式登门参加如此意义的聚会,既不能显得小气寒酸,落了面子;又不能过于张扬贵重,惹人侧目。
最后,我咬牙动用了近两个月工资,买下了一款某奢侈品牌的吊坠,品牌辨识度恰到好处,既符合张婷的年纪和身份,又显出了足够的用心和分量。这是我工作以来,买过的最昂贵的单品。
傍晚,我手捧精心挑选的香槟玫瑰礼盒,带着那份沉甸甸的礼物,来到了张婷家楼下。
开门的是张婷,她今天显然是精心打扮过,穿着一件鹅黄色的连衣裙,明艳照人。看到我,眼睛弯成了月牙。
“快进来,大家都到了。”她低声说,语气里带着一丝甜蜜的紧张。
踏进客厅,温暖的气息和隐约的谈笑声扑面而来。
目光快速一扫,现场尽收眼底:沙发上,张中杰主任和夫人端坐主位,旁边是几位面貌与张婷有几分相似的中老年男女,应该是张婷的几位近亲。
另一侧,则是几个衣着时尚的年轻男女,看起来是张婷的好朋友或者闺蜜。
看到我进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在我身上。
我稳住心神,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先恭敬地向张中杰主任和夫人问好:“张主任,阿姨,晚上好。”姿态端正,语气谦和。
然后将礼物和鲜花递给张婷:“婷婷,生日快乐,愿你永远像今天这么美丽。”
“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太客气了。”张阿姨笑着,态度温和。张中杰主任也微微颔首,算是打过了招呼。
张婷亲昵地挽住我的胳膊,一一为我介绍在场亲友。我姿态从容,应对得体,与长辈交谈时恭敬有礼,与平辈寒暄时不卑不亢。
她的几个闺蜜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打量,窃窃私语着。我能感觉到,她们在评估我,评估我这个突然出现的“体制内男友”是否配得上她们的闺蜜。
宴会气氛起初很融洽。菜肴是家常风味却极其精致,大家边吃边聊,话题多是围绕着张婷,回忆她小时候的趣事,气氛温馨。
然而,就在切蛋糕、大家纷纷送上祝福的时候,一个声音响了起来。
说话的是张婷的一个表哥,叫吴波,大约三十岁出头,听说在县里一家效益不错的国企当个小股长,平时颇有些自视甚高。
他端着酒杯,走到我面前,脸上带着一种看似热情、实则挑衅的笑容。
“林秘书,久仰大名啊!听说你现在是张县长身边的大红人,前途无量啊!”这顶高帽扣得又大又沉。
他声音不小,引得大家都看了过来,“来,我敬你一杯!以后在县里,还要靠林秘书多多关照,提携提携啊!”
这话听起来是恭维,实则绵里藏针,把我架在火上烤。尤其是在张中杰主任面前,强调我是“张县长的人”,隐隐有挑拨的意味。
我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仿佛没听出任何弦外之音,端起酒杯,谦逊地说:
“吴哥言重了,真是太抬举我了。我就是个为领导服务的普通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而已。谈不上关照,以后还要向吴哥你们这些经验丰富的同志多学习。”
我刻意避开了“张县长红人”这个敏感话题,把姿态放低。
吴波见一拳打在棉花上,显然不甘心,继续加大“捧杀”力度:
“哎,林秘书太谦虚了!谁不知道你现在位置关键,说话好使?我听说前几天住建局那个项目,不就是你一个电话就搞定了吗?这能量,可不一般啊!”
他这话一出,桌上气氛顿时有些微妙。几个长辈交换着眼神,张婷的闺蜜们更是瞪大了眼睛。张中杰主任端着茶杯,眼皮都没抬,仿佛没听见。张婷则有些担忧地看着我。
我知道,不能再退让了。否则,不仅显得我好欺负,更可能让张主任觉得我或许真的在外面乱打旗号。
我放下酒杯,脸上依旧带着笑,但眼神认真了几分:“吴哥,你这话我可担待不起。住建局那个项目,是人家严格按照政策和程序办的,该走的流程一步都没少。我只不过是按照领导要求,打了个电话询问一下进度,传达一下领导关注而已。”
然后目光坦然地看着吴波,语气带着一丝严肃:“一切都是在规则框架内运行,可不敢说什么能量不能量的。吴哥在国企,肯定更清楚,我们做事,无论在什么岗位,最重要的就是讲规矩,守纪律,您说对吧?”
吴波被我这不软不硬的话顶了一下,脸色有些尴尬,张了张嘴,一时不知该怎么接话。
这时,张中杰主任忽然开口了,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小林说得对,无论在什么岗位,守规矩、按程序办事是第一位的。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更要稳得住,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他这话,看似是对我们两人说的家常道理,实则是在一锤定音,为这场小小的交锋画上句号。
吴波顿时蔫了,讪讪地笑了笑:“是是是,舅舅说得对,是我失言了,自罚一杯,自罚一杯!”说完,灰溜溜地喝掉了杯中酒。
经过这个小插曲,桌上其他人看我的眼神明显多了几分郑重。张婷偷偷在桌下握了握我的手,眼神里充满了骄傲和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