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破、王禀投汾的消息,像一场夹带着冰碴的暴风雪,终于无可阻挡地灌进了汴京温暖如春的宫殿。
彼时,我们的道君皇帝赵佶,正在延福殿内进行他每日雷打不动的\"功课\"。他身着杏黄道袍,焚香静坐,试图在吐纳间寻找到那渺茫的天地元气,隔绝外界一切烦扰。殿内香烟缭绕,暖意融融,与殿外那个正在崩塌的北方,恍如两个世界。
突然,殿门外传来一阵压抑却急促的争执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让开!军情十万火急,必须立刻面奏陛下!\" 是知枢密院事郑居中嘶哑的声音。
\"郑相公,陛下正在静修,吩咐过任何人不得打扰...\" 内侍省都都知、被称为\"隐相\"的梁师成,声音一如既往的阴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阻拦。
\"梁师成!太原丢了!金人就要过黄河了!你还在这里拦我?误了军国大事,你担待得起吗?!\" 郑居中几乎是吼了出来,声音里带着绝望的哭腔。
殿内的赵佶,眼皮猛地一跳,气息瞬间紊乱。他听到了\"太原丢了\",听到了\"金人过黄河\"。这几个字像冰锥一样,刺穿了他用道经和艺术构筑起来的保护壳。
他强作镇定,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何事...在外喧哗?\"
梁师成急忙躬身入内,脸上堆着惯有的谄媚笑容:\"陛下,是郑相公,为些许边事,扰了陛下清修...\"
\"让他进来。\"赵佶打断了他。
郑居中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冲进来的,他官袍歪斜,帽子上还沾着外面的雪花,脸色苍白如纸,手里紧紧攥着一封已经被揉皱的军报。
\"陛下!陛下——!\"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将军报高高举起,声音颤抖得不成样子,\"太原...太原陷落了!守将王禀...殉国!金虏西路军已南下,东路军也已突破真定,两路叛军正直扑黄河!河北...河北眼看就要全境糜烂了啊,陛下!\"
\"嗡\"的一声,赵佶只觉得一股血气直冲头顶,眼前猛地一黑,身子晃了晃,险些从蒲团上栽倒。梁师成和几个小黄门手忙脚乱地扶住他。
\"你...你说什么?\"赵佶的声音也变得尖利起来,\"太原...固守了近一年,怎么会...怎么会突然就...\"
\"城中粮尽援绝,军民...军民析骸而爨,易子而食...实在...实在是守不住了啊陛下!\"郑居中以头抢地,痛哭失声。
赵佶一把夺过那封沾着泪痕和不知是谁的血迹的军报,双手剧烈地颤抖着,几乎看不清上面的字。但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词语,还是蛮横地闯入了他的眼帘:\"城破...巷战...王禀投汾...金兵长驱直下...\"
完了。
这两个字,像千斤巨锤,狠狠砸在了赵佶的心口。
他赖以维系\"太平天子\"幻象的最后一道北方屏障,彻底崩塌了。他一直不愿意相信,或者说不敢去相信的灭顶之灾,真的来了。而且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
\"噗——\"一口鲜血,猛地从赵佶口中喷出,染红了他杏黄色的道袍前襟,也染红了手中那封绝望的军报。
\"陛下!\"
\"快传御医!\"
延福殿内顿时乱作一团。梁师成尖声叫着,小黄门们惊慌奔走。郑居中抬起头,看着眼前这混乱的一幕,看着那位曾经风流潇洒、指点江山的皇帝,此刻面如金纸、气若游丝地瘫软在宦官怀里,他眼中只剩下了一片彻底的悲凉。
赵佶这一病,就是三天。说是病,不如说是惊惧交加下的身心崩溃。
他时而昏睡,时而在梦魇中惊醒,嘴里胡乱喊着:\"金人来了!护驾!护驾!\"时而又会抓住梁师成或蔡攸的手,泪流满面地追问:\"太原真的没了吗?王禀真的死了吗?\"
第三天,他勉强支撑着坐起来,在短暂的清醒时刻,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召集将领部署防御,也不是询问粮草兵备,而是用颤抖的声音对守在一旁的蔡攸和梁师成说:
\"诏...下诏...罪己!\"
这是他作为帝王,在教科书上学到的最标准的危机应对程序——每当出现巨大的天灾或人祸,皇帝下达\"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仿佛就能上感天心,下安民意,让一切重回正轨。这更像一种政治仪式,而非切实的补救措施。
以蔡攸为首的掌笔大臣们,立刻展现了他们高效务虚的惊人才能。不过半日,一篇辞藻华丽、引经据典的《宣和罪己诏》便草拟而成,迅速颁行天下。
诏书中,赵佶痛心疾首地\"反省\"了自己:\"言路壅蔽,导谀日闻,恩幸持权,贪饕得志...赋敛竭生民之财,戍役困军伍之力...\"
他承认自己被花言巧语蒙蔽,宠信权奸,搜刮民脂民膏,使得军队疲惫不堪。听起来无比恳切,几乎将二十多年来的朝政弊端说了个遍。
然而,这篇罪己诏却小心翼翼地避开了所有具体的人事和责任。没有提是谁壅蔽言路,没有提是谁贪饕得志,更没有提花石纲、生辰纲这些民怨沸腾的具体暴政。它就像一瓢温水,试图去浇灭一场燎原大火。
诏书最后宣布:\"咨尔多方,宜体朕意!\"——好了,我已经知道错了,天下各方,你们要体谅我的苦心!
仿佛这一纸文书,就能让势如破竹的金军掉头回家,就能让缺粮少饷的守军瞬间变成天兵天将。
罪己诏下达后,赵佶仿佛完成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心理压力稍减,这才召见了目前朝中他最\"信任\"的几位大臣:蔡攸、白时中、李邦彦,还有宦官梁师成。
这几人围在龙榻前,看着皇帝憔悴不堪、眼神涣散的模样,心里也都打着各自的算盘。
\"诸位爱卿...\"赵佶的声音虚弱不堪,\"罪己诏已下...可这局势,为何...为何毫无起色?探马还报,金虏前锋,已近黄河了!\"
白时中身为宰相,硬着头皮先开口:\"陛下...罪己诏感天动地,必能挽回天心。当务之急,是...是稳固人心。可...可严令各路兵马加紧勤王...\"
\"勤王?来得及吗?!\"赵佶猛地打断他,声音里充满了恐惧,\"罪己诏挡不住金虏的铁骑!等勤王兵马赶到,汴京...汴京早就...\"他不敢再说下去。那纸诏书带来的虚幻安慰,在冰冷的现实面前,顷刻粉碎。
李邦彦小心翼翼地道:\"陛下,或许...或许可以再派使者,持罪己诏与金人议和?以示我朝诚意,多许他些岁币、绢帛...\"
\"还议和?!\"赵佶几乎要跳起来,又因虚弱而重重躺了回去,喘息着说:\"朕...朕连罪己诏都下了,他们还要怎样?他们要的是朕的江山!是朕的性命!\"
他这话吼出来,寝宫内顿时死一般寂静。所有人都明白,那套\"下诏罪己+花钱买平安\"的流程,这次彻底失灵了。
蔡攸眼珠一转,上前一步,低声道:\"陛下,臣...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
\"如今局势危殆,京城震动。陛下乃万金之躯,系天下安危于一身,岂可立于危墙之下?\"蔡攸的声音充满了\"关切\",\"不如...暂避锋芒?效仿当年真宗皇帝幸澶渊故事,陛下可巡幸东南,暂驻金陵或扬州。如此,一则圣体安全,二则可督帅东南诸路兵马,以为后图啊!\"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其实就是两个字——跑路。
赵佶的眼睛却猛地亮了一下。就像溺水之人抓住了一根稻草。对啊,还可以跑!去金陵,去扬州!那里有长江天险,物阜民丰...
\"不可!陛下,万万不可!\"
一个清朗却坚定的声音在殿门外响起。众人回头,只见给事中兼权直学士院吴敏,不知何时已站在了那里,他显然是听到了蔡攸的话,脸上满是激愤。
\"吴敏!你好大的胆子,未经传召,擅闯禁宫!\"梁师成尖声呵斥。
吴敏却不理他,径直走到龙榻前,撩袍跪倒,朗声道:\"陛下!听闻陛下有巡幸东南之议,果真如此,则大局去矣!京师震动之下,若陛下车驾一动,则军民之心顷刻瓦解!金人铁骑必尾随而至,天下勤王之师又将何所秉承?届时,恐不等陛下驾至江淮,中原已非我大宋所有矣!\"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盯着赵佶:\"陛下,当此危难之际,唯有固守京师,激励将士,方可维系人心,争取时间!若轻弃宗庙社稷南巡,则国势一去不可复振,陛下将何以面对列祖列宗?!\"
这一番话,如同惊雷,再次炸响在赵佶耳边。他刚刚升起的那点跑路的念头,又被砸得粉碎。他知道,吴敏说的是对的。皇帝一跑,人心就真的散了。
\"那...那你说...朕...朕该如何?\"赵佶的声音带着哭腔,他彻底没了主意。
吴敏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是时候说出那个最关键的建议了。这个建议,在他心中盘桓已久,此刻,为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他必须说出来。
\"陛下,\"吴敏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皇太子监国,陛下内禅,此乃天命人心之所向,也是目前唯一能重振士气的办法!\"
内禅!
这两个字,像最后一道闪电,劈开了所有的犹豫和伪装。
把皇位让给太子赵桓?自己当太上皇?
赵佶彻底僵住了。蔡攸、白时中等人也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吴敏竟然敢提出如此石破天惊的建议!
然而,细细一想,在眼下这绝境之中,这似乎...真的是唯一能打破僵局的办法。让一个\"新皇帝\"来面对这个烂摊子,或许能激发起臣民新的希望,而老皇帝...或许就能从这滔天巨浪中,抽身而退了?
赵佶的目光,从吴敏坚定而无畏的脸上,缓缓移向窗外。窗外,是汴京阴沉的天空,仿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是继续坐在这张即将被烈焰吞噬的龙椅上,还是把它丢给儿子,自己换个地方,苟全性命?
这个曾经志在丹青、心向道境的艺术家皇帝,此刻,必须做出他一生中最艰难、也最不堪的选择。
(第六卷 第四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