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二月初九,汴京城的天空飘着细雪。完颜宗望率领的金军东路军,在索取了巨额金银、绢帛,并强行带走了包括康王赵构在内的数名亲王作为人质后,终于拔营北返。
宣德门上,赵桓在群臣簇拥下,望着缓缓北去的金军队伍,长长舒了一口气。这位登基不足两月的皇帝,此刻只觉得浑身虚脱,几乎站立不稳。
\"陛下洪福齐天,金虏终是退去了。\"李邦彦谄媚地笑着,\"此乃陛下圣德感天...\"
\"够了!\"赵桓罕见地厉声打断,\"传朕旨意,即日起解除戒严,开城放粮,赈济灾民。\"
然而,当城门真正打开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狼藉。金军驻扎过的土地上,到处都是焚烧后的灰烬、破碎的兵器和来不及掩埋的尸体。护城河几乎被填平,河水泛着诡异的暗红色。
更令人心痛的是那些被掳百姓的亲属。一个老妇人跪在雪地里,朝着北方哭喊:\"秀儿!我的秀儿啊!\"她的女儿在被抵债的女子名单上。
太学生陈东默默走过残破的街道,看着沿途哭泣的百姓,双拳紧握。他突然转身,对身后的学子们说:\"我们去开封府,要求严惩那些借筹饷之名搜刮民财的贪官!\"
与此同时,种师道的府邸内,气氛凝重。
\"父亲,金军确实在渡河北返。\"种洌禀报道,\"但他们的队形整齐,辎重有序,完全不像是败退。\"
种师道站在窗前,望着飘落的雪花,眉头紧锁:\"完颜宗望这是在示威。他告诉我们,他随时可以再来。\"
老将军转身,对侍立一旁的李纲说:\"伯纪(李纲字),你以为金人这一去,何时会再来?\"
李纲沉吟道:\"最快...恐怕就在今秋。待秋高马肥之时。\"
\"不错。\"种师道重重一拍桌案,\"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立即整军备战!加固城防,训练新军,联络四方勤王之师...\"
然而,当他们把这个建议上奏时,却遭到了主和派的强烈反对。
\"金人既已退兵,何必再启战端?\"白时中在朝会上振振有词,\"当务之急是与民休息,恢复元气。\"
李邦彦更是直言:\"种老将军莫非还要再引来金兵不成?\"
最让二人心寒的是,赵桓明显倾向于主和派。这位被吓破胆的年轻皇帝,现在只想过几天太平日子。
\"二位爱卿忠心可嘉,\"赵桓斟酌着用词,\"只是连年征战,百姓困苦。不如...先休养生息,从长计议。\"
退朝后,种师道和李纲并肩走在宫道上,相顾无言。
\"伯纪,\"良久,种师道才开口,\"你可知道,当年真宗皇帝澶渊之盟后,朝野上下也是这般庆幸和平。结果呢?百年积弱,终至今日之祸!\"
李纲苦笑:\"老将军,如今朝中形势,你我都清楚。陛下他...\"
\"陛下年轻,容易被小人蒙蔽。\"种师道突然停下脚步,目光炯炯,\"但你我既为臣子,就当尽忠职守。我这就上表,请求巡边督师。\"
然而,种师道的奏疏如石沉大海。反倒是李邦彦等人开始大肆宣扬\"和平已至\"的论调。汴京城内,一种诡异的狂欢气氛开始蔓延。
酒楼重新开张,歌女再展歌喉,甚至连赌场都热闹起来。仿佛那场差点亡国的危机,只是一场噩梦。
\"听说了吗?官家要在艮岳大宴群臣,庆祝金军退兵呢!\"
\"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市井间的议论,却传不到深宫之中。
二月十五,艮岳园林。尽管李纲以\"国耻未雪,不宜宴乐\"为由极力劝阻,庆功宴还是如期举行。
赵桓坐在主位,看着台下歌舞升平,却有些心不在焉。他时不时望向北方,仿佛还能看见金军的旗帜。
\"陛下,\"李邦彦举杯上前,\"臣等恭祝陛下万岁,大宋国祚永昌!\"
群臣纷纷附和,一时间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
只有李纲默默地坐在角落,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闷酒。他看见乐师演奏着新谱的《定风波》,舞女跳着新编的《太平乐》,只觉得无比讽刺。
就在这时,一个内侍匆匆走来,在李纲耳边低语几句。李纲脸色突变,立即起身离席。
\"李爱卿何事匆忙?\"赵桓注意到他的异常。
李纲跪奏:\"陛下,种老将军...种老将军病危!\"
满座皆惊。种师道在这个关键时刻病倒,对主战派无疑是个沉重打击。
当李纲赶到种府时,老将军已经奄奄一息。
\"伯纪...\"种师道挣扎着想要坐起,\"你来了...\"
\"老将军保重身体。\"李纲急忙上前扶住他。
种师道苦笑着摇头:\"我的身体我自己清楚。伯纪,我走之后,主战一派就全靠你了。\"
他紧紧抓住李纲的手:\"记住,金人必会再来,而且...不会太久。一定要说服陛下,早做准备...\"
突然,老将军剧烈咳嗽起来,侍从急忙递上汤药,却被他推开。
\"不必了。\"种师道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我种师道七岁从军,历经百战,没想到...最后要死在病榻上。\"
他的声音渐渐低沉:\"告诉陛下...告诉天下人...我种师道...问心无愧...\"
话音未落,老将军的手缓缓垂下,眼睛却依然圆睁,望着北方。
\"老将军!\"李纲跪地痛哭。
种师道的死,给汴京城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令人寒心的是,主和派竟然弹冠相庆。
\"老匹夫终于死了!\"李邦彦在私宴上得意地说,\"这下看谁还敢主战!\"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赵桓竟然听信谗言,开始疏远李纲。不久后,一纸诏书将李纲调离京城,出任河北宣抚使。
临行那天,只有陈东等太学生前来送行。
\"李公保重!\"陈东含泪道,\"朝中奸佞当道,但天下民心在公这一边!\"
李纲望着巍峨的汴京城墙,长叹一声:\"我走之后,你们要好自为之。记住种老将军的话:金人必会再来。\"
他翻身上马,又回头看了一眼这座他誓死保卫过的都城:\"下一次,不知道还有谁能守住这座城...\"
就在李纲离开的同时,北方的金国正在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暴。
黄龙府内,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召集众将议事。
\"宋人软弱可欺,正是我大金一统天下的良机。\"金太宗目光扫过殿下众将,\"朕决定,秋高马肥之时,再次发兵南下!\"
完颜宗望立即出列:\"臣愿再为先锋!此次必取汴京!\"
完颜宗翰也道:\"西路军已经整装待发,只待陛下号令!\"
而在汴京城内,赵桓对即将到来的风暴一无所知。他正在为另一件事烦恼:太上皇赵佶要回京了。
原来,南逃的赵佶听说金军退兵,立即启程回京。这位道君皇帝虽然名义上已经禅位,却依然想着重掌大权。
\"父皇要回来...\"赵桓在寝宫内来回踱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李邦彦笑道:\"太上皇回銮,正可彰显陛下孝道,安定人心。\"
没有人意识到,一场比之前更加可怕的灾难,正在北方悄然酝酿。
靖康元年三月,春暖花开。汴京城内的百姓渐渐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市井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只有少数有心人注意到,北方的商队越来越少了,边境的军报也越来越紧急。
但他们的警告,都被淹没在一片\"太平无事\"的欢呼声中。
没有人知道,这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
(第六卷 第十章 终)
第十一章 太原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