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五年仲夏,京城的暑气日渐浓郁,御花园的荷塘里,粉白相间的荷花亭亭玉立,清香溢满宫墙。午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太极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就在这万物繁盛的时节,一道来自南洋的捷报,如一阵清风,吹遍了皇城内外,为景和盛世再添一抹浓墨重彩。
驿卒快马加鞭,浑身尘土,汗水浸透了衣袍,却难掩脸上的激动。他捧着密封的捷报,一路冲破宫门的阻拦,直奔太极殿而去。此时,萧玦正在与内阁大臣们商议西北水利修缮事宜,殿内气氛沉稳,君臣们各抒己见,为防范来年汛情出谋划策。
“陛下!南洋通商捷报!首批商船顺利返航,满载而归!”驿卒的声音带着长途跋涉的沙哑,却充满了振奋人心的力量,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萧玦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起身道:“快呈上来!”
内侍接过捷报,快步送到萧玦手中。萧玦撕开密封的火漆,展开信纸,一行行字迹映入眼帘。捷报由南洋通商总领周恒撰写,详细记录了商船的航行历程、贸易成果与见闻:首批派出的十艘通商商船,于三月启航,历经两个多月的航行,顺利抵达南洋吕宋、爪哇、三佛齐等国的通商口岸。大靖的丝绸、瓷器、茶叶深受南洋诸国贵族与百姓喜爱,一上岸便被抢购一空,尤其是带有西域风格与江南绣纹的丝绸,更是被吕宋国王定为王室专用面料,出价高昂;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器与粉彩瓷瓶,成为三佛齐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甚至有商人愿用三倍于西域的价格收购。
贸易期间,商船换回了南洋的香料、珍珠、宝石、象牙,以及高产的占城稻种子、耐旱的木薯苗等物资。更令人欣喜的是,周恒与吕宋、爪哇等国达成了长期通商协议,诸国承诺开放更多口岸,降低关税,为大靖商船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南洋诸国的商人也表示,将在年内组织商队前往大靖,采购更多商品,深化贸易合作。捷报末尾,周恒写道:“此次南洋通商,贸易额达五十万两白银,扣除航行成本与损耗,净获利三十万两,远超预期。海丝之路畅通,实乃大靖之福,百姓之幸!”
“好!好!好!”萧玦一连说了三个“好”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爽朗笑容,他将捷报递给身旁的内阁首辅,“诸位爱卿,都看看!南洋通商首战告捷,这不仅是国库的增收,更是我大靖海丝之路的良好开端!”
内阁首辅接过捷报,与众大臣依次传阅,殿内顿时响起一片赞叹之声。“陛下英明!当初力主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如今果然成效显着!”“五十万两贸易额,净获利三十万两,这比西域通商初期的收益还要丰厚!”“南洋物产丰饶,与我大靖互补性极强,长期通商,必能让国库充盈,百姓富足!”
萧玦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语气沉稳而坚定:“南洋通商的成功,离不开周恒与船员们的艰辛付出,也离不开诸位爱卿的鼎力支持。但这只是开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海上通商体系,让海丝之路成为连接大靖与南洋诸国的友谊之路、繁荣之路。”
他当即下令:“传旨嘉奖南洋通商全体人员,周恒升任南洋通商总督,赏黄金百两、绸缎千匹;船员们按功绩大小,分别给予赏银与晋升机会。同时,命户部尽快制定南洋通商关税细则,既要保证国家税收,又要吸引南洋商人前来;命工部加快修缮泉州、广州等港口,增设货栈、驿站与防御设施,保障商队安全;命农桑司即刻组织人手,培育从南洋带回的占城稻种子与木薯苗,待试种成功后,在江南、岭南等地推广,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臣等遵旨!”众大臣齐声领命,脸上满是振奋之色。
捷报传到后宫时,苏清鸢正在坤宁宫指导女官们整理《大靖医典·急救篇》的刊印底稿。听到消息,她放下手中的笔墨,眼中满是欣慰与喜悦。“太好了!南洋通商终于有了成果,这海丝之路,总算是走通了!”
一旁的贴身女官笑着说道:“娘娘,这都是陛下与娘娘的远见卓识。当初不少大臣反对开通海上通商,认为路途遥远、风险极高,是陛下力排众议,娘娘又提出‘以商促和、互利共赢’的策略,才促成了此事。如今捷报传来,那些反对的声音,想必都烟消云散了。”
苏清鸢轻轻摇了摇头:“当初反对的大臣,也是出于对国家的考量,担心商船遭遇风浪、海盗,或是贸易不成反遭损失。如今首战告捷,证明海上通商可行,也能让更多人放下顾虑,支持海丝之路的建设。”
她顿了顿,又说道:“你即刻去一趟农桑司,告知李少卿,南洋带回的占城稻种子与木薯苗,务必精心培育,详细记录生长情况。占城稻早熟、耐旱,若能在江南推广,或许能实现一年三熟,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木薯适应性强,可在贫瘠土地种植,既能作为粮食,又能作为饲料,对百姓生计大有裨益。”
“奴婢遵旨!”女官躬身退下。
苏清鸢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她想起当初与萧玦商议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时的情景,两人对着地图,研究航线、港口、贸易商品,反复斟酌可能遇到的风险与应对之策。那时,她便坚信,海洋不仅是天堑,更是连接世界的桥梁。大靖不能只局限于陆上丝绸之路,更要开拓海上通道,与南洋诸国互通有无,实现更大范围的共赢。
如今,这个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南洋的香料将丰富中原百姓的饮食与生活,珍珠宝石将为手工业提供更多原料;而大靖的丝绸、瓷器、茶叶,也将为南洋诸国带来新的风尚与便利。贸易的往来,不仅能带来经济的繁荣,更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友谊的加深,让大靖的影响力辐射到更远的地方。
几日后,周恒带着南洋通商的核心团队返回京城。萧玦与苏清鸢在太极殿召见了他们,详细询问了南洋的风土人情、贸易情况与合作细节。周恒身着一身风尘仆仆的官袍,脸上带着晒黑的印记,却精神矍铄。他向帝后禀报,南洋诸国百姓性情淳朴,对大靖的商品充满好奇与喜爱,不少百姓为了购买一匹丝绸、一个瓷碗,不惜拿出家中的积蓄;而大靖商船带去的不仅是商品,还有先进的耕作技术、纺织技艺与医疗知识,深受南洋诸国的欢迎。
“陛下,娘娘,爪哇国的国王特意托臣带回一封信,希望能与大靖建立友好邦交,互派使者,学习大靖的文化与技术。”周恒说着,递上一封用丝绸包裹的书信。
萧玦接过书信,与苏清鸢一同翻阅。信中,爪哇国王言辞恳切,表达了与大靖友好相处、深化合作的愿望,希望能派遣贵族子弟前往大靖求学,学习农桑、手工业与治国之术。
“这是好事!”萧玦笑着说道,“互派使者、文化交流,才能让两国的友谊长久。传旨,同意爪哇国的请求,择日派遣使者前往爪哇回访;同时,在京城设立‘番学馆’,专门接待南洋诸国前来求学的贵族子弟与学子,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苏清鸢补充道:“周总督,你在南洋期间,想必也看到了当地百姓的医疗条件。下次通商时,可带上一批《大靖医典·草药篇》与急救篇的刊印本,分发给南洋诸国的医官与百姓;同时,选派几位医术精湛的女医随行,为当地百姓义诊,传授基础的医疗知识。医疗无国界,用医术传递友谊,更能让两国百姓心心相印。”
周恒躬身领命:“娘娘考虑周全,臣定当照办。此次南洋之行,臣发现当地百姓多受疟疾、外伤困扰,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若能将大靖的医疗技术传过去,定能赢得当地百姓的信任与爱戴。”
召见结束后,萧玦与苏清鸢又来到京城的泉州港码头。此时,码头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从南洋归来的商船正在卸载货物,香料的浓郁气息、珍珠的璀璨光泽、象牙的温润质感,吸引了无数百姓驻足围观。商贩们早已等候在码头,争相收购南洋特产,准备运往京城及各地售卖;而准备运往南洋的丝绸、瓷器、茶叶,也正被源源不断地装上商船,等待着下一次启航。
“你看,这就是海丝之路的活力。”萧玦指着码头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对苏清鸢说道,“百姓们能买到新奇的南洋特产,商贩们能赚取利润,国家能增加税收,南洋诸国也能获得所需的商品与技术,这便是共赢的最高境界。”
苏清鸢点点头,眼中满是憧憬:“将来,我们还要开通更多的海上航线,连接东瀛、天竺,甚至更远的欧洲诸国。让大靖的商品走遍天下,让天下的物产汇聚大靖,让友谊与和平通过海洋,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码头的尽头,一艘崭新的商船正在举行下水仪式。工匠们敲锣打鼓,将美酒洒向船身,祈求航行平安、贸易顺利。萧玦与苏清鸢站在岸边,看着这艘满载着希望的商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南洋通商的捷报,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推动着大靖的对外贸易迈向新的高峰。此后数月,泉州、广州等港口商船云集,往来不绝,海上丝绸之路日渐繁华。江南的丝绸作坊、景德镇的瓷窑、福建的茶厂,订单量激增,纷纷扩大生产规模,雇佣更多工匠,带动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南洋的占城稻、木薯等作物,经过农桑司的试种成功后,在江南、岭南等地广泛推广,让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
景和五年的夏天,因南洋通商的成功而格外炽热。皇城内外,到处都洋溢着繁荣与喜悦的气息。御书房的灯火依旧在深夜明亮,萧玦与苏清鸢并肩坐在案前,规划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未来,商议着如何进一步深化与南洋诸国的合作,如何完善通商体系,如何让更多百姓从贸易中受益。
他们知道,海丝之路的开通,只是大靖盛世的一个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在等待着他们,但只要他们始终坚守“为国为民”的初心,始终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能让大靖的光芒,通过海洋与陆地,照亮更远的地方,让景和盛世的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出更加璀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