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9年4月底,清颜工作室进入“双线作战”状态:一方面,专项团队围绕苏清颜出席文旅部座谈会的形象定位、物料准备展开细致筹备,确保以专业、得体的形象传递行业声音;另一方面,“清颜助学计划”前期筹备组正式启动选址调研,深入6省12个贫困县,从“教育资源缺口、地方配合度、可持续运营”三个维度筛选候选地区,为后续建设乡村学校、捐赠教学设备奠定基础。两项工作同步推进,既聚焦当下行业责任,也着眼长期公益布局。
此次文旅部座谈会规格高、议题严肃,工作室对苏清颜的形象与物料筹备确立“庄重不失温度、专业兼顾公益”的核心原则,由品牌部牵头,联合公关、设计团队组建5人筹备小组,耗时10天完成全流程规划。
筹备小组首先结合座谈会“行业规范与价值引领”的核心议题,确定形象关键词为“专业、稳重、亲和”,避免过度商业化或休闲化。
? 着装选择:最终选定两套深色系正装,一套为藏青色西装套裙,内搭白色真丝衬衫,搭配珍珠耳钉与黑色低跟皮鞋,整体风格简洁大气,符合官方场合礼仪;另一套为深灰色连衣裙,领口处绣有微型“公益图标”(书本与爱心结合图案),低调传递公益理念。筹备小组特意要求服装采用环保面料,且由工作室合作的残疾人就业工坊制作,从细节践行社会责任。
? 妆容发型:妆容以“自然裸妆”为主,重点突出肤色通透与眉眼精神,避免浓妆;发型采用低马尾,搭配简约发簪,既显干练,又便于镜头拍摄。造型师提前进行3次试妆,确保妆容在不同光线环境下均呈现最佳效果,同时符合苏清颜日常形象,避免“过度包装”引发距离感。
为让苏清颜的发言更具说服力,筹备小组围绕“直播行业问题梳理、未成年人监管细则、‘直播+公益’联动构想”三大核心内容,制作系列物料:
? 纸质材料:将200页的调研数据、案例汇编精简为30页“核心摘要手册”,采用彩色分区设计(红色标注问题、蓝色呈现数据、绿色提出建议),关键数据以图表形式呈现(如“未成年人直播违规案例月度分布折线图”“公益直播资金公示率柱状图”),便于苏清颜快速查阅,也可作为会议资料分发给与会嘉宾。手册封面印有工作室公益项目照片,内页采用再生纸印刷,体现环保理念。
? ppt演示文稿:制作15页精简版ppt,每页仅保留1个核心观点与1-2个支撑数据,背景采用淡蓝色渐变,搭配工作室原创的“公益直播生态示意图”,避免文字堆砌。筹备小组特意将ppt字体放大至24号,确保苏清颜在远距离观看时清晰可见,同时提前与会议技术团队对接,测试ppt播放效果,防止格式错乱。
? 辅助道具:为直观展示“直播+公益”构想,制作“公益直播供应链基地模型”(比例1:50),呈现“产地分拣-品控检测-仓储物流-直播销售-公益落地”全流程;准备“未成年人直播监管分级示意图”易拉宝,用色彩区分14周岁以下、14-16周岁、16-18周岁三个层级的监管标准,便于会议现场讲解。
筹备过程中,苏清颜全程参与审核,提出“物料需‘轻量化’,避免给与会嘉宾造成阅读负担”“数据需标注来源,确保真实性”等修改意见。例如,她要求将“核心摘要手册”中的案例描述从500字精简至200字,仅保留“时间、地点、问题、影响”四大关键信息,让观点更聚焦。
“清颜助学计划”是工作室2029年核心公益项目,计划3年内投入2亿元,在贫困地区建设10所“清颜希望学校”,配套捐赠教学设备、培训乡村教师。为确保项目精准落地,筹备组由公益部负责人带队,联合教育专家、建筑师组成8人调研团队,于4月25日启动首轮选址调研。
调研团队前期通过教育部、乡村振兴局获取“全国教育资源薄弱县名单”,初步筛选出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宁夏6省的12个贫困县作为调研对象,制定“三维筛选标准”:
? 教育资源缺口:重点考察县域内“乡村学校数量不足、教学设施老化、师资力量薄弱”情况,例如“某县平均每5个行政村仅有1所小学,30%的教室仍使用老式黑板”“某县乡村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不足40%,英语、音乐教师缺口达80%”等指标,优先选择缺口大、需求迫切的地区。
? 地方配合度:与当地教育局、乡镇政府座谈,了解地方对助学项目的支持意愿(如是否提供建设用地、是否负责后期学校管理)、政策保障(如是否能为支教教师提供住宿、补贴),以及当地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如适龄儿童入学率、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积极性),避免因地方配合不足导致项目落地困难。
? 可持续运营:考察当地交通便利性(是否便于后续设备运输、教师支教)、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是否存在地震、洪水等潜在风险,影响学校安全),同时评估当地产业基础(如是否有特色农产品、非遗资源,可通过“直播+公益”帮助当地增收,反哺教育投入),确保项目不仅能“建好学校”,还能“长期运营好”。
调研团队采用“县-乡-村”三级走访模式,深入每个候选县的2-3个乡镇、4-5个行政村,通过“座谈访谈、现场考察、问卷调研”收集一手信息。
在云南某县调研时,团队发现当地某乡村小学存在严重资源缺口:学校仅有6间破旧教室,其中2间因屋顶漏雨无法使用;学生们使用的课桌多为“ generations-old”(代代相传),桌面布满划痕;全校12名教师需负责6个年级的全部课程,音乐、美术课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校长在座谈中无奈表示:“很多孩子因为学校条件差,宁愿走2小时山路去镇上上学,我们也想改善,但县里财政实在紧张。”团队还走访了10户学生家庭,发现8户家庭年收入不足3万元,无力承担孩子的课外辅导与学习用品费用。
而在贵州某县,团队则看到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当地已提前规划出一块面积约10亩的建设用地,位于乡镇中心位置,交通便利;教育局承诺将选派优秀教师到“清颜希望学校”任教,并为支教教师提供每月2000元的生活补贴;乡镇政府还提出,可组织当地农户为学校提供新鲜蔬菜,同时希望通过工作室的直播资源,销售当地的高山茶叶,为学校筹集后续运营资金。
调研过程中,团队还注重收集学生与家长的需求:通过问卷了解到,8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有“图书馆、电脑室、音乐教室”,70%的家长希望学校能开设“课后辅导班”,帮助孩子提升成绩。这些需求被详细记录在《选址调研日志》中,为后续学校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截至5月5日,首轮调研完成,团队形成《“清颜助学计划”候选地区评估报告》,从12个贫困县中筛选出6个“高优先级候选地区”,计划5月下旬进行第二轮深度调研,最终确定3个首批建校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