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清晨,阳光正好。
一等到上班时间,林鸿彬就借着招待所的电话,摇到蒲阳地区计划委员会。
电话那头传来了郑主任熟悉的声音。
林鸿彬立刻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又不失礼貌:“郑主任,早上好!想跟您打听下,咱们地区现在缺不缺木材啊?”
郑主任在电话那头顿了一下,似乎有些意外,但很快便回应道:“缺,非常缺!怎么,你有门路能弄到木材?”
那语气里的迫切,仿佛隔着电话都能看到他探着身子的模样。
林鸿彬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稍稍往下落了落,他放慢语速,有条不紊地说:
“我这两天一直在跟闽北的林场对接,想看看能不能从他们那儿调一批计划外的木材过来。现在还在谈细节,没敢跟您打包票,不过一有消息,我肯定第一时间跟您汇报。”
“哦?那太好了!” 郑主任的声音明显变得兴奋起来。
紧接着又问道:“那闽北林场那边有啥要求?是要咱们这边给点啥交换,还是有其他条件?你尽管说,只要能弄到木材,咱们都好商量!”
“他们那边想建一些养殖场,所以需要我们帮忙解决养殖场牲畜禽类,另外还需要饲料方面的支持。”
郑主任听完,几乎没有犹豫,立刻爽快地说:
“这都没问题!牲畜禽类的供应,你们单位负责解决;饲料的话,交给地区来统筹安排就行,你就放心跟闽北林场那边对接,有任何需要协调的,随时找我。
原生产建设兵团的糖厂现在归咱们蒲阳管了,我之前还在头疼要把甘蔗渣安排到那个方面去了,你就给我指了个好去处。”
得到郑主任如此肯定的答复,林鸿彬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又和郑主任简单聊了几句关于后续沟通的细节,便挂断了电话。
放下话筒,林鸿彬没有片刻停歇,他整理了文件,起身前往交通厅。
他没有去其他科室绕弯,而是直接朝着局长办公室走去。这有了知青领导小组成员的工作证,到各个部门都不会被挡住了。
敲响局长办公室的门,里面传来黄欣局长沉稳的声音:“请进。”
林鸿彬推开门走了进去,只见黄欣局长身体坐得笔直,正专注地在办公桌前处理文件,神情严肃认真。听到脚步声,黄欣局长抬起头,看到是林鸿彬,便放下手中的笔,示意他坐在旁边的椅子上。
林鸿彬坐下后,率先开口说明来意:“黄局,我今天来是想跟您汇报一下组建蒲阳到闽北运输队的事情。”
黄欣局长点了点头,缓缓说道:“组建蒲阳到闽北运输队的事,卓副主任之前已经跟我通气了,我原则上是同意的。
蒲阳和闽北在各方面确实有很多互补性,组建运输队能够更好地促进两地之间的物资流通和经济交流,是件好事。”
黄欣局长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但现在有件事情需要你去做。
目前运输公司的章程,我不太满意,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不过,我之前看过你们单位设计的工作运行流程,非常不错,条理清晰、操作性强。所以,我想让你也搞个新的章程出来,先在运输队里试行一下,看看效果。”
林鸿彬听到这话,有些意外,他连忙摆手说道:
“黄局,运输局里有很多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能人,制定章程这种专业的事情,应该由他们来做更合适,我这个外人参与进去,恐怕不太好,万一出了差错就麻烦了。”
黄欣局长却摆了摆手,语气坚定地说:“就是要找你这个‘外人’来做!
运输局的人长期在这个体系里工作,思维难免会受到一些框框架架的束缚,很难有新的突破。
而你不同,你来自其他单位,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会更新颖,没有那些固有模式的限制,或许能制定出更符合实际需求、更有创新性的章程。
上头要求我们地方交通部门抓紧整顿,要为地方生产服务,这运输队就是整顿的突破口,交给你我放心。”
出黄欣局长的办公室,林鸿彬无奈地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苦涩的笑。
领导们这是逮着他一个人薅啊。
他边走边琢磨,人们常说的牛马,之所以会成为牛马,一大部分原因真的是性格决定的。
就拿自己来说,服从性高,领导安排的任务,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会尽力去完成;
适应力也还不错,无论是在青云山,还是面调查员的工作,都能较快地适应;
而且自己的企图心不强,没有过多追求权力和地位的想法,只是想着把本职工作做好;
手段也不多,不擅长耍心机、搞人际关系;
很多时候还带着点自我压抑的妥协,即便有些工作超出了自己的职责范围,只要领导开口,也不会轻易拒绝;
再加上自己具备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
这么一想,林鸿彬不禁苦笑,自己这不就是天生的“牛马”吗?
领导们不找自己干活,还能找谁呢?
只是,就应该这么着了吗?还是要反抗一番?
等回到招待所,已经快到中午了,大厅里比早上热闹了不少。
大厅里有几张木长椅,三三两两的人坐在那里休息聊天。
林鸿彬夹着文件包,正准备穿过大厅上楼,耳边突然传来的交谈声一下子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你们看了今天的闽省工人报没?白龙江里居然钓出那么大的鱼!长 3 米 74,重快有一千斤了,这简直就是鱼王啊!活了这么大岁数,我还是头一回听说这么大的鱼!”
说话的是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人,他手里捏着一张展开的报纸,手指着上面的新闻,脸上满是惊叹的神情,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唾沫星子都随着说话的节奏微微飞溅。
坐在他对面的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知识分子推了推眼镜,接过话茬:“可不是嘛!我也看了这新闻。
据说钓到这条大鱼的是个小伙子,而且最神的是,他用的饵料特别特殊。
听说昨天不少人试着用了他剩下的饵料,一起钓了不少的大鱼。” 他一边说,一边微微点头
旁边一位人也忍不住插话:“我昨天听说这事儿,特意往南台码头跑了一趟,结果那人多的哟,挤得我差点喘不过气,人山人海的,比赶年集还热闹!
可惜我去晚了一步,鱼早就被运走了,就只看到一堆人围着议论,啥也没看着!”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聊得格外认真投入,时不时还因为某个细节争论几句,完全没注意到不远处站着的林鸿彬。
正主就在眼前,大家却都不认识。
还好昨天没有一起拍照片,不然讨论的就不是这些人了,还会加上某些领导了,那就不好办了。
之后的几天,林鸿彬便留在榕城,结合运输公司现行流程和穿越前的物流公司流程,做了一份运输队的工作流程稿让领导修改修改。
当然这几天也一直在协调各地区各单位,货源要组织,路线要规划,交接单位、交接手续等等,一桩桩、一件件,琐碎又繁杂。
重要的是手下没人帮他一起干活,之前的调查小组早就解散了。
经过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和反复沟通,大家终于达成一致:
先组织一次运输,跑一趟试试,看看整个流程是否顺畅,各个环节是否存在问题,为后续大规模的木材调运和运输队的正式运行积累经验。
干了这个,才知道现在的条件下,这跨地区干活的难度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