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6日清晨,西北交大的校园褪去了考前的紧绷,处处是考完试的轻松与归心似箭的急切。男生宿舍里,马志强正忙着打包行李,帆布包被衣物塞得鼓鼓囊囊;阿布把诗集塞进书包,嘴里念叨着“终于能回新疆吃抓饭了”;王建军则背着球袋,打算先去球场打最后一场球,再赶下午的火车。
秦宇轩也在收拾东西,动作比旁人快了不少——他得赶在当天回到兴县,四姐秦宇梅7、8、9号要在县城的西郊中学参加高考,他想陪在姐姐身边。“我去跟徐叔告个别,上午就走。”他对着宿舍几人说完,拎起帆布包便出了门。
“不等成绩了?”马志强追着问了句。
“成绩不急,四姐高考要紧。”秦宇轩的声音从走廊里传来,身影已消失在楼梯口。
南小巷的老徐家面馆里,徐建国正忙着给客人端面,见秦宇轩背着包进来,手上的动作没停,笑着问:“回兴县陪你四姐考试?”
“嗯,7号开考,得赶回去。”秦宇轩帮着擦了擦桌子,“店里的账我记在蓝皮本子上了,采购量按之前的公式算,有事儿您托人往学校捎个信就行。”
徐建国擦了擦手,从抽屉里拿出一叠钱:“这月的分成,拿着!给你四姐买两袋麦乳精,补补身子。”秦宇轩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里暗忖暑假回来多帮衬店里。
告别徐叔,秦宇轩直奔火车站。兴县离西安仅45公里,即便慢火车,一个多小时也能抵达。售票窗口人不多,他很快买到了上午十点的票,攥着泛黄的票根,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火车缓缓驶出站台,窗外的关中平原风光铺展开来,成片的麦田泛着翠绿,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秦宇轩靠在座位上,翻出自己的课堂笔记,细细圈画重点——这些都是他备考时总结的思路,或许能帮到四姐。他想起离家前,四姐捧着他的录取通知书,眼神里满是向往,如今姐姐也要踏上考场,这份心情他再懂不过。
不到一个半小时,火车抵达兴县站。秦宇轩背着包刚走出站台,就看见父亲推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站在路口,车把上还挂着个布包。“轩儿!”父亲迎上来,把包绑在车后座,“你妈在家炖了鸡汤,就等你回来。”
骑车穿行在县城的街道上,两旁的平房错落有致,偶尔有挑着担子的小贩走过,吆喝声透着烟火气。“你四姐模拟考全县第三,西郊中学的老师说她稳能上本科,就是怕你分心,不让我们告诉你。”父亲的话里满是骄傲,秦宇轩听着,心里又暖又酸——姐姐和自己一样,都在为了梦想悄悄努力。
到家时,鸡汤的香味已飘满小院。四姐秦宇梅正坐在堂屋的桌边刷题,抬头见他回来,手里的笔顿了顿,眼睛瞬间亮了:“哥!你咋回来了?”
“回来陪你去西郊中学考试。”秦宇轩把笔记本递过去,“这是我整理的重点,你看看有没有用。”
母亲端着瓷碗从厨房出来,眼眶微红:“回来就好,快洗手吃饭,汤炖了俩钟头了。”
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桌边,秦宇轩说起西安的学业、面馆的变化,四姐则聊起复习的难点。“明天去考场别紧张,”秦宇轩给四姐夹了块鸡肉,“就像我帮徐叔算成本似的,把难题拆成小步骤,会的题别丢分就行。”四姐点点头,眼神里多了几分笃定。
第二天清晨,秦宇轩骑着自行车载着四姐往西郊中学赶。县城的柏油路平坦宽阔,晨光洒在路面上,映出两人的身影。到了考点门口,考生和家长已排起长队,秦宇轩帮四姐理了理书包带:“别慌,我在外面等你。”
看着四姐走进西郊中学的校门,秦宇轩站在路边的老槐树下,心里默默祝福。他知道,考场里藏着四姐的梦想,而远方的西安,面馆的烟火、校园的书香,还在等着他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