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轩关于“改革是艰苦长征”的话语,在周亦菲心中回荡。她深知,省长看到的,不仅是陕重集团内部的涟漪,更是整个改革进程在社会层面可能引发的浪潮。安抚张师傅这样的老职工,处理小王那样的“能人”问题,都只是微观层面的手术。宏观上,如何引导舆论、凝聚共识、争取最广泛的支持,是一场更为复杂的战役。
舆情的暗流。果然,正如秦宇轩所预料,暗处的窥伺者开始发力了。几篇精心炮制的网络文章开始在某些论坛和社交媒体上悄然传播。文章避开了已被查处的钱胜利、赵建设等人的贪腐问题,而是巧妙地将矛头指向了改革本身。
2006年3月16日,一篇题为《陕重易主,两万职工的根在哪里?》的文章,以煽情的笔调描绘了老职工对“铁饭碗”逝去的失落,对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人工的恐惧,隐晦地将华远重工描绘成冷酷无情的“资本巨鳄”,将改革解读为对普通工人利益的剥夺。
另一篇《新陕重,谁的盛宴?》则聚焦于收入差距,列举了少数技术骨干收入暴增与部分老职工收入停滞的对比数据,质疑改革的“公平性”,挑动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情绪。
这些文章看似“为民请命”,实则断章取义,刻意忽略华远投入的巨额培训资金、保障性安置措施以及企业整体扭亏为盈后对地方税收和就业的长期利好。它们精准地撩拨着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焦虑感。
主动亮剑。周亦菲密切关注着舆情动向,及时向秦宇轩汇报。“省长,对方改变了策略,不再直接攻击我们个人或否定改革方向,而是打着‘同情职工’、‘追求公平’的旗号,试图从道义上瓦解改革的群众基础。”
秦宇轩站在办公室的全省地图前,目光深邃:“这说明他们更狡猾了,也说明我们到了必须主动引导舆论、争夺话语权的阶段。我们不能总是被动解释,要主动设置议题。”
他做出部署:第一,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省内主流媒体,开展“走进新陕重”系列深度报道。不回避问题,但要全面展示重组后的真实情况——老铸造车间如何变身博物馆和培训中心,转岗成功的职工如何在新岗位上焕发活力,新技术如何让产品重获市场竞争力。
第二,邀请国内权威的经济学家、劳动关系专家,召开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阐述国企改革、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廓清模糊认识,批驳错误观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让职工自己说话。组织“我的陕重新故事”征文、演讲比赛,让那些通过培训获得新技能、收入增加的职工,让那些子女因为企业效益好转而能在本地安心工作的老职工,站出来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变化。
张师傅的转变:系列报道启动后,一支采访小队来到了改造中的老铸造车间。他们意外地发现,张师傅并没有在家闲着,而是主动报名成为了车间改造工程的“义务监理”,每天戴着安全帽,在工地上转悠,用他几十年积累的经验,盯着施工质量。
记者采访他时,张师傅看着保留下的冲天炉骨架,感慨万千:“说句心里话,刚开始那阵子,心里是堵得慌,觉得一辈子的念想没了。可后来看着年轻娃们去培训,学那些新技术,眼睛都在放光;看着厂子里进来新设备,干活又快又好……我这心里头,慢慢也就通了。”
他指着正在建设的培训中心:“这地方好啊!以后娃们在这里学本事,我这老家伙,也能来给他们讲讲当年咱们是怎么用笨办法造出第一个大家伙的!这念想,没断,是传下去了!”
张师傅朴实的话语和真实的转变,通过电视镜头传递出去,比任何官方的解释都更有说服力。
数据的说服力。与此同时,省统计局和陕重集团联合发布了一组经过严格核实的数据:
重组半年后,陕重集团实现扭亏为盈,上缴税收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五;
职工平均工资同比上涨百分之八,参与转岗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职工,收入平均增幅超过百分之二十;
因企业效益好转和产业链带动,周边区域新增配套服务业岗位近千个。
这些扎实的数据,有力地回应了关于“就业”和“收入”的质疑。
秦宇轩的电视访谈。在舆论发酵到一定程度时,秦宇轩接受了省电视台一档高端访谈节目的直播采访。他没有回避任何尖锐问题。
主持人问及“改革是否牺牲了部分老职工的利益”,秦宇轩诚恳回答:“改革必然伴随着阵痛,我们从不否认这一点。但我们的责任,是尽力减少阵痛,并让所有人看到阵痛之后的希望。我们建立了托底的保障机制,更开辟了提升的通道。就像张师傅,他从失落中走出来,在新的岗位上找到了新的价值和尊严。这告诉我们,只要精神不垮,希望就在。”
当被问到“如何看收入差距拉大”时,他说:“我们追求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而是机会的公平、规则的公平。在新的体系下,每个人的收入都与他的能力、贡献紧密挂钩。这正是在打破过去论资排辈、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公平。当然,我们也要关注弱势群体,通过二次分配、社会保障来弥合差距,但这与鼓励多劳多得、激发创造活力并不矛盾。”
他最后总结道:“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陕重的重生,保住了两万职工的基本盘,更开辟了未来容纳更多就业、创造更大价值的新天地。这个过程可能会有杂音,有波折,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脚踏实地走下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这场访谈,态度坦诚,逻辑清晰,情感真挚,有效地争取了中间地带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新的共识。一场舆论的攻防战下来,那些别有用心的杂音虽然未能完全消除,但其蛊惑力和影响力已大为减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看待陕重的改革,认识到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企业涅盘重生的必然之路,也看到了政府在改革过程中为保障职工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所做出的努力。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秦宇轩对周亦菲说,“这场舆论战提醒我们,改革越是深入,越要重视凝聚共识,越要做好群众工作。要把道理讲清,要把事实摆明,更要带着感情去倾听、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风波暂时平息,但秦宇轩知道,发展和改革永远伴随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只是这一次,他们更加确信,只要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坚守初心使命,就能获得最强大的力量,穿越任何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