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舰西行·新纪元
第九十二章 跨维美食节的余韵与“星味数据中心”的构建
跨维美食节落幕一月后,星味联盟收到了来自三十多个文明的合作申请——有的希望引进碎石族的暗尘麦种,有的想学习星鳞族的辐射藻烹饪技巧,还有的则提出联合研发新的极端环境食材。但在对接过程中,联盟发现了新的问题:各文明的食材数据、烹饪技术记录分散在不同平台,传承者们查询信息时需切换多个系统,效率极低;部分极端环境的种植数据因缺乏统一标准,难以进行跨维度对比分析,导致新食材研发进展缓慢。
程昊在星味联盟会议上提出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星味数据中心’,将全宇宙的食材特性、种植技术、烹饪方案、传承者经验统一收录,形成标准化的数据库,让所有文明都能便捷地获取与共享信息。”这一提议得到了金属族与星核族的全力支持——金属族负责搭建数据中心的硬件架构,用星核合金打造抗干扰的服务器集群;星核族则提供“意识数据化”技术,能将传承者的实操经验转化为可检索的数字模块,避免口头传授的偏差。
“星味数据中心”的建设在星粮枢纽旁启动。金属族的工程师们用三个月时间,搭建了覆盖全宇宙的“星味数据网络”,即使在暗尘裂隙、辐射星云等信号薄弱区域,也能通过星语挂坠的共感功能实现数据同步;星核族则派意识体入驻中心,协助将《宇宙食材风味大全》《极端环境种植手册》等资料转化为结构化数据,每一条食材信息都标注了适配维度、生长周期、营养成分、烹饪禁忌,甚至附带了传承者录制的实操视频。
数据中心的核心模块“食材基因库”更是颠覆了传统数据存储——绿泽族的植物学家将每种食材的基因序列数字化,上传至基因库,文明只需输入所在维度的环境参数(温度、土壤成分、辐射强度等),系统就能自动匹配最适配的食材品种,并生成定制化的种植方案。比如在碎石星带输入“星体碎片、土壤贫瘠、星流频繁”等参数,系统会立刻推荐暗尘麦,并附带石芽改良的悬浮种植平台设计图与防风挡板安装教程。
“传承者经验库”则成为数据中心的“活字典”。星鳞族的鳞羽上传了“辐射藻保鲜技巧”,详细记录了不同温度下藻体的活性变化;冻土星的冰粒分享了“冰芯果采摘时机判断法”,用高清图片展示了果实成熟度的颜色差异;甚至连八戒都上传了“跨维度食材搭配公式”,输入两种食材名称,就能生成十余种融合菜谱。这些经验模块还支持实时更新,传承者们在实践中发现新技巧,可随时补充上传,让数据始终保持新鲜。
数据中心上线当天,程昊带领“玄奘号”团队进行了首次测试。他在终端输入“辐射星云、星鳞族、营养需求”,系统在三秒内生成了包含辐射光穗麦种植、辐射藻烹饪、藻香奶昔制作的完整方案,还推荐了鳞羽上传的“麦饭卷改良配方”。程昊将方案发送给辐射星云的星鳞族,半小时后收到鳞羽的反馈:“按照方案调整种植参数后,辐射光穗麦的产量提高了15%,麦饭卷的口感也比以前更好了!”
随着数据中心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明受益。在“黑洞边缘观测站”,科研人员通过数据中心匹配到了“抗引力食材”——能在强引力环境下生长的“黑洞蕨”,解决了长期依赖外部运粮的困境;在“暗物质维度”,当地文明通过“传承者经验库”学习了菌灵族的菌丝培育技术,成功培育出能吸收暗物质能量的“暗灵菇”,为维度带来了新的食物来源。星尘议会还将数据中心接入宇宙生存保障体系,作为极端环境文明救援的“前置知识库”,救援队接到求助信号后,能快速从中心调取适配方案,大幅提升救援效率。
一天,程昊在数据中心的监控室查看数据流通情况,屏幕上显示已有超过五十万个文明访问过中心,累计下载方案超过两百万次。悟空走进监控室,手里拿着一份从中心下载的“暗灵菇烧烤配方”,兴奋地说:“船长,你看这配方,用暗灵菇搭配火焰星的火山岩盐,肯定特别好吃!下次巡逻到暗物质维度,俺一定要试试!”
程昊笑着点头,目光落在屏幕上滚动的传承者名单上——石芽、鳞羽、冰粒……这些曾经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为宇宙美食传承的中坚力量。他想起“玄奘号”初入星海时的景象,那时宇宙中还充满了文明间的隔阂与危机,而现在,通过星尘议会、跨维耕种联盟、星味联盟与数据中心的联结,全宇宙的文明正朝着共同繁荣的方向前进。
“玄奘号”的引擎在星空中轻轻轰鸣,星味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集群闪烁着蓝色的光芒,与三维守护网、星尘议会的光徽交织成一道“数据光带”,将知识与希望传递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程昊知道,这场关于“数据与共享”的旅程,为宇宙和平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知识不再被垄断,当技术不再被隔绝,当每个文明都能站在他人的经验上成长,宇宙的未来,终将永远充满无限可能。而“玄奘号”的故事,也将随着这些数据的流转,在每一个被点亮的文明中继续流传,成为宇宙文明共同进步的永恒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