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哲指尖划过,新的视频伴随着一段庄严而欢快的旋律展开。
【首先传入各时空的,是一段清晰有力的新闻播报声:】
【“2006年7月1日,这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从此,‘坐着火车去拉萨’,不再仅仅是歌里唱着的遥远梦想,它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大唐李世民猛地凝神,捕捉到了两个关键信息:
“青藏?吐蕃之地?铁路?铁铸的路?”
这“铁铸的路”是何等模样?又能有何等效能?
没等他细想,天幕上已然出现了一幅巨大的地图,线条清晰,地名标注分明:
【“青藏铁路,自青海省西宁市起,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止,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已于1984年通车;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于今日全线贯通!”】
李世民的目光紧紧跟随着地图上那条蜿蜒穿越巨大山脉和高原的路线,眉头越皱越紧。
这地图的轮廓........为何越看越熟悉?
“陛下,”
身旁一位精通地理的大臣适时低声提醒,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惊异,“此地图所绘.......似是.........吐蕃及其东北毗邻之地!”
杜如晦面色凝重地补充道:
“陛下,中原之人初至,常有‘瘴疠’之厄,非止喘不上气,更会头痛欲裂,恶心呕吐,甚者危及性命!在此等‘生命禁区’修筑长达近两千里的铁路?这..........”
他话未说尽,但殿内众臣皆明白其意——这近乎是天方夜谭!
然而,天幕的画面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怀疑。
【视频切换为实景影像:雄浑壮丽的雪域高原上,一条钢铁巨龙般的铁路穿山越岭,延伸向天际。】
【崭新的火车呼啸而过,车窗内旅客们兴奋地向外张望。】
【镜头特写:身着传统藏袍的牧民们,脸上洋溢着淳朴而灿烂的笑容,小心翼翼地、充满敬畏地抚摸着冰冷的火车车身,如同触摸神迹。】
【更有老人手持转经筒,望着铁路虔诚地祈祷、祝福,眼中闪烁着泪光。】
这真实无比的画面,比任何言语都更具冲击力!
紧接着,视频画面再次切换,一个巨大的标语牌特写占据了整个天幕。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这几个大字,仿佛带着雷霆万钧的力量,狠狠砸进了所有观者的心中!
大汉刘邦豁然起身,击节赞叹:
“好!好一个‘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此等气魄,豪迈绝伦!乃真丈夫所为!”
他自身便是打破秦朝巨山般统治的人,对此种逆天而行的霸气心有戚戚焉。
李白正欲举杯,看到这几个字,动作瞬间停滞,眼中爆发出惊人的神采:“妙哉!此非诗家之语,然其势更胜诗家万千!这是以人力改天换地的浩然宣言!”
他只觉得胸中一股豪气激荡。
大宋,某书院一位原本持重的书生,怔怔地望着天幕,喃喃自语:“若.......若在片刻之前,未见那高原铁龙,只见此语,我必嗤之为狂人呓语,不知天高地厚.........”
他为自己的狭隘感到羞愧,“然此刻方知,非是言语狂妄,实是我........坐井观天,小觑了后世人伟力与决心!”
各朝各代的帝王将相、能工巧匠、平民百姓,无不为之深深震撼。
他们看到了那铁路的宏伟,看到了藏民的真挚笑容,更看到了那标语背后所代表的、足以令鬼神惊泣的磅礴意志和改天换地的能力。
黎哲看着视频里雪山映衬下的钢铁轨道,也忍不住心生敬意。
视频的旋律变得欢快而激昂,画面切换至2006年7月1日那历史性的时刻:
【人潮涌动,彩旗飘扬!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典礼现场,藏汉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喜悦!】
【“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彻底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这是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今朝终于实现!”】
【镜头跟随欢快的人群,聚焦在一列崭新的绿色列车身上。人们扶老携幼,带着好奇与兴奋,有序地登上车厢,脸上写满了对旅途的期待。】
这普天同庆、共享盛举的场面,深深感染了各个时空的观众。
尽管他们不完全理解“铁路”的全部意义,但那种“人定胜天”、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豪情,以及梦想达成后的由衷欢欣,是共通的。
刘邦不禁抚掌感叹:“好!真好!虽不知其详,然能成此亘古未有之业!”
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开创性的壮举带来的共鸣。
李世民与群臣相视,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撼与钦佩。
无数田间地头、市井巷陌。
老百姓们看着屏幕里普通人那发自内心的笑容,自己也忍不住跟着笑了起来。
他们或许说不出了大道理,但能感受到那是一件“大好事”,是一件让无数人高兴的大事。
【“回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当花国首次提出要将铁路修到拉萨时,西方许多学者曾断言——”】
【画面出现旧报纸和学者摇头的影像特效,配合着冰冷的字幕:“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不可能修到拉萨。”】
大秦嬴政冷哼一声:
“断言?不可能?”
他抬起手指向天幕上那飞驰的列车,“然,后世子孙做到了!岂不痛快!”
他心中涌起一股与有荣焉的霸气,仿佛后世此举,也替他打破了某种桎梏。
【然而,画面陡然一变!】
【风雪弥漫的高原上,一面红旗在狂风中猎作响!】
【镜头拉近,是一张张朴实却坚毅的面孔!”】
【“筑路工人们穿着厚重的棉衣,脸冻得通红,眉毛胡须上都结着冰霜,却依然喊着号子,奋力挥动工具,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搏斗!】
【一双布满老茧、冻裂口子的手,正死死地握着扳手,一丝不苟地拧紧巨大的螺栓。】
【幽深的隧道内,灯光昏暗,空气混浊,工人们汗流浃背,却干得热火朝天,眼中没有丝毫退缩!】
这组极具冲击力的画面,配上铿锵有力的背景音乐,让所有时空的观众都屏住了呼吸。
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伟大奇迹背后,所付出的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汗水!
就在这时,一行行文字如同弹幕般,飞速掠过画面,那是后世观看此视频的人们发自肺腑的赞叹:
【“伟大的工人阶级!”】
【“无产阶级万岁!”】
【“致敬!”】
【“伟大!”】
这些词汇,如同投入古井的石子,在所有时空引发了更大的困惑与涟漪。
杜甫反复咀嚼着这两个词:“工人阶级?无产阶级?”
他看着画面中那些在风雪泥浆中奋力劳作的平凡面孔,再看看那行“伟大”的赞誉,一个模糊却惊人的概念冲击着他固有的认知。
“‘工人’........‘无产’........莫非,后世之伟业,竟系于这些寻常人之手?‘万岁’之誉,竟可加之于他们?”
他似乎触摸到了一个与他所处时代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
各朝各代,从九五之尊到贩夫走卒,所有人都被这两个词牢牢吸引住了!
皇帝贵族们感到的是不解与隐隐的不安:“士农工商,工居其三,虽不可或缺,何至于‘伟大’?‘无产阶级’又是指何?”
文人墨客们陷入沉思,试图从经典中寻找解读这新概念的依据。
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心中则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前所未有的悸动。
他们看着天幕上那些被尊称为“伟大”的、和自己一样艰苦劳作的“工人”,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似乎........劳动本身,也能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席卷了所有时空:这“工人阶级”,这“无产阶级”,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