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作坊里的油灯却比平时更亮,好几盏油灯挂在正殿的房梁上,把整个工作台照得如同白昼。李铮和陈婉儿坐在桌旁,正对着《简易机床设计与制造》图纸,逐条整理零件参数。图纸上的零件密密麻麻,光是标注的“标准件”就有几十种,更别说那些需要定制的非标准件,两人手里的铅笔几乎就没停过,草稿纸用了一张又一张,很快就堆成了小山。
“主轴的材料要求是45号优质工具钢,直径50毫米,长度300毫米,公差±0.05毫米。”陈婉儿念着图纸上的参数,李铮在草稿纸上快速记录,“这种钢的硬度足够,耐磨,适合做主轴,但咱们现在没有,只能等周青把被扣的工具钢弄回来,要是弄不回来,用旧铁轨代替的话,得先做硬度测试,至少要达到hb220以上才行。”
李铮停下笔,皱了皱眉:“hb220?咱们怎么测硬度?没有专业的测试仪器,总不能靠手感吧?”他之前只知道工具钢比普通铁硬,却不知道还有这么多讲究,光是一个硬度标准,就难住了他。
陈婉儿想了想,从帆布包里拿出一块小钢片——这是她之前从敌占区带来的,据说是日军步枪的零件:“这块钢片的硬度是hb240,咱们可以用它做参照,把旧铁轨的碎片和这块钢片放在一起,用同样力度的锤子敲打,看形变程度,要是形变差不多,说明硬度够;要是形变太大,就不能用。虽然不精确,但至少能做个初步判断。”
“这个办法好!”李铮眼前一亮,“明天就让老锤试试,先找几块旧铁轨碎片,跟这块钢片对比一下,要是硬度够,就先用来做主轴的试验品,要是不够,再想其他办法。”
两人继续整理参数,接下来是齿轮组。图纸上的齿轮有12个,分为三种规格:模数2.5的4个,模数3的6个,模数4的2个。每个齿轮的齿数、齿宽、齿顶高都有严格要求,尤其是模数4的两个大齿轮,需要用厚度15毫米的钢板切割,再进行打磨,手工加工难度极大。
“这两个大齿轮最难弄,”孙小虎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把自制的木尺,“手工切割钢板的话,很难保证齿距均匀,要是齿距差太多,安装后会卡顿,甚至转不动。咱们得做个简易的划线工具,先在钢板上画出齿形,再用錾子一点点凿,最后用砂纸打磨,虽然慢,但至少能保证精度。”
他说着在草稿纸上画了个简易划线工具的示意图:“用一根木杆,一端固定一个小铁钉,另一端刻上刻度,根据齿轮的模数调整铁钉的距离,围着钢板的圆心转动,就能画出均匀的齿形线。俺之前做木柄模具时用过类似的方法,虽然是木工的法子,但用来画齿轮的线,应该也行。”
李铮和陈婉儿看着示意图,都点了点头。孙小虎虽然年轻,但脑子灵活,擅长把木工的技巧用到金属加工上,之前的木柄模具就是他改进的,这次的划线工具,说不定真能解决大问题。
“小虎,这个划线工具就交给你做,明天一早就要,尽量做得精准点,刻度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李铮拍了拍孙小虎的肩膀,“齿轮的加工是关键,要是齿距不准,机床就没法用,你得多费心。”
“放心吧李干事!”孙小虎攥紧了手里的木尺,“俺今晚就做,不睡觉也要赶出来!”说完,他拿着草稿纸,转身往木工区跑,脚步轻快,丝毫看不出疲惫。
这时,刘满仓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个铁皮罐,里面装着刚煮好的红薯:“大家别光顾着忙,先吃点红薯垫垫肚子,刚从炊事班拿来的,还热乎着呢。”他把铁皮罐放在桌上,又递过来几个粗瓷碗,“观察点那边一切正常,鬼子还在李家村,没往这边动,估计今晚不会来。”
李铮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甜丝丝的,暖到了心里。他看着眼前的三人——陈婉儿还在低头整理参数,孙小虎在木工区忙碌,刘满仓刚从外面巡逻回来,每个人都在为造机床、防鬼子而努力,没有一句怨言。他忽然觉得,就算遇到再多困难,只要有这样的团队,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吃完红薯,众人又投入到工作中。李铮和陈婉儿继续整理零件清单,孙小虎在做划线工具,刘满仓则在旁边帮忙递工具、裁纸,偶尔也会凑过来看图纸,虽然看不懂,但眼神里满是期待。
深夜时分,零件清单终于整理完成,整整写了三页纸,列出了需要的零件名称、规格、数量、材料要求和加工难度。李铮把清单叠好,放进帆布包:“明天一早,咱们把清单分下去,生产组负责准备原材料,研究组负责制定加工方案,巡逻队继续警戒,争取在鬼子来之前,把机床的准备工作做好,等鬼子一走,就立刻开始加工零件。”
陈婉儿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点了点头:“我明天再调整一下火药配方,把现有的手榴弹威力再提一提,另外,再做些简易的烟雾弹,要是鬼子真的攻过来,能用烟雾弹掩护,争取时间。”
孙小虎拿着刚做好的划线工具走了过来,工具虽然简陋,但刻度清晰,铁钉固定得很牢:“李干事,您看这个行不行?俺试过了,画出来的线很均匀,误差应该在0.5毫米以内。”
李铮接过工具,仔细看了看,又试着在一块木板上画了个圆,线条流畅,刻度准确:“很好!就用这个,明天让老锤先用它在钢板上划线,试试能不能做出合格的齿轮。”
刘满仓看了看外面的天色,提醒道:“天快亮了,大家还是休息一会儿吧,明天还有很多事要做,要是累垮了,反而耽误工作。”
众人都点了点头,各自找地方休息。李铮躺在临时搭的木板床上,却没有睡意,他摸了摸帆布包里的机床图纸,心里满是期待——这图纸不仅是一堆线条和参数,更是作坊的未来,是抗日的希望。只要造出机床,就能加工更精密的零件,就能造更多、更厉害的武器,就能为前线的战士们多添一份保障。
窗外的天色渐渐亮了起来,远处传来了鸡鸣声。李铮起身走到门口,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深吸了一口气。新的一天开始了,虽然鬼子的威胁还在,造机床的困难还在,但他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挺过难关,迎来作坊的新生。他转身回到殿内,叫醒了还在休息的众人:“开工了!咱们得抓紧时间,在鬼子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
随着他的声音,作坊里再次响起了锻打声、刨木声、讨论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力量,在寂静的太行山里回荡,仿佛在向即将到来的鬼子宣告——八路军的作坊,绝不会轻易被打垮;抗日的火种,绝不会轻易被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