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帐篷缝隙,洒在李铮布满血丝的眼睛上。他刚和吴博文、周明敲定新车间的最后一份图纸,正趴在桌上打盹,脑海里突然响起一阵熟悉的机械音——
【叮!检测到宿主完成“军工初创阶段核心任务”,触发阶段性奖励!】
李铮猛地惊醒,心脏“砰砰”直跳。他快速环顾四周,帐篷里的工人都在忙着准备新车间的建材,没人注意到他的异样。他悄悄闭上眼睛,集中注意力查看系统面板。
系统面板上,一行金色的文字格外醒目:【核心任务完成判定:1. 成功保护军工设施,未被日军摧毁;2. 战斗中保障武器供应,支撑独立团粉碎大扫荡;3. 完成轻量化武器、新型诡雷等技术改进;4. 作坊升级为直属车间,获得上级资源支持。任务评级:优秀!】
【奖励发放:1. 系统积分+5000点;2. 解锁技术图纸《初级火炮制造基础》;3. 激活“积分兑换折扣权限”——后续兑换技术资料、物资时享受8折优惠!】
“5000积分!还有火炮图纸!”李铮强压着激动,手指颤抖着点开《初级火炮制造基础》图纸。图纸上,75mm步兵炮的结构分解图、零件尺寸、制造工艺一目了然,从炮身锻造到炮架焊接,从瞄准装置安装到炮弹配制,每一个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他仔细翻看图纸,心里快速盘算:75mm步兵炮是步兵支援的核心重火力,之前独立团只有几门缴获的迫击炮,要是能仿制出步兵炮,面对日军的碉堡、装甲车,就能彻底扭转火力劣势。不过,火炮制造比步枪、机枪复杂得多,光是炮管的锻造和膛线加工,就是巨大的挑战。
“李主任,你怎么了?脸色这么红?”吴博文端着一碗稀粥走进来,看到李铮的样子,关切地问道。
李铮立刻收起思绪,拉着吴博文坐下,压低声音:“吴博士,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他把系统奖励的事简化了一下,只说自己“得到一份75mm步兵炮的详细图纸”,然后从怀里掏出一张临摹的图纸(他不敢暴露系统,只能连夜临摹)。
吴博文接过图纸,眼睛瞬间瞪圆,嘴里的稀粥都忘了咽:“75mm步兵炮!这……这图纸也太详细了!炮管材料、膛线缠度、炮架结构,全都标清楚了!”他激动地翻来覆去看,手指在图纸上比划着,“有了这图纸,咱们说不定真能造出步兵炮!”
“我也是这么想的!”李铮点头,“不过,火炮制造难度不小,咱们得好好规划一下。正好孙师傅、周明他们都在,咱们一起商量下一步的目标。”
很快,孙师傅、周明、王磊、刘姐等人被召集到临时会议室。当李铮拿出步兵炮图纸,宣布系统奖励(隐瞒系统,只说“上级奖励的技术资料和资源支持”)后,众人都激动得站了起来。
“步兵炮!咱们也能造炮了!”孙师傅搓着满是老茧的手,眼睛里闪着光,“虽然炮管锻造难,但有王磊兄弟帮忙,咱们试试土法炼钢,说不定能行!”
王磊接过图纸,看着炮管的材料要求,皱起眉头:“75mm炮管需要高强度合金钢,咱们现在的土法炼钢只能出粗钢,硬度不够。不过,图纸上有个‘简易调质处理’工艺,用木炭加热后淬火,或许能提升钢的强度,值得一试。”
周明则盯着炮架图纸:“炮架是铸钢件,需要大型砂型模具,咱们现有的机床加工不了这么大的零件,得先打造一套专用模具。另外,瞄准装置的零件精度要求高,之前的机床误差太大,得先改进机床精度。”
刘姐也开口:“火炮的炮弹需要烈性炸药,咱们现在只有黑火药,威力不够。不过,旅部刚送来浓硫酸和浓硝酸,陈平、刘军两位技师正在研究硝化甘油,要是能成功,炮弹威力就能达标!”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李铮认真听着,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心里渐渐有了清晰的规划。等大家安静下来,他站起身,公布了下一阶段的三大目标:
“第一,仿制75mm步兵炮。成立火炮研发组,由吴博文牵头,周明负责零件加工工艺,王磊负责炮管钢材冶炼,刘姐配合陈平、刘军研发炮弹炸药。先从零件试制开始,重点攻克炮管锻造、膛线加工、炸药配制三个难点,争取三个月内做出首门样炮。”
“第二,扩大机床规模。孙师傅带领铁匠组,用旅部调拨的工具钢,打造2台土造车床和1台铣床。周明负责指导机床改进,参照兵工厂的技术,给现有机床加装简易进给机构,把零件加工误差从1.5mm降到0.8mm以下,满足火炮精密零件的加工需求。”
“第三,建立技工培训体系。从根据地青年中选拔20名有文化、肯吃苦的年轻人,组成技工培训班。由周明教机床操作,吴博文教机械原理,孙师傅教锻打技术,王磊教基础冶金知识。一个月为一期,争取尽快培养出一批能独立操作的初级技工,解决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李铮问道。
“有!”众人齐声应答,声音里充满了斗志。
散会后,大家立刻行动起来。孙师傅带着铁匠组,在红炉边支起新的锻打台,开始融化工具钢,打造新机床的零件。火星飞溅中,他挥舞着大锤,每一下都砸得精准有力——那是老匠人对钢铁的敬畏,更是对造炮的期盼。
周明则和吴博文一起,围着现有的车床研究改进方案。周明蹲在车床旁,用尺子测量着进给机构的尺寸,嘴里喃喃自语:“加装一个丝杠传动装置,用手摇柄控制,就能减少人工推动的误差……”吴博文在一旁记录,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两人配合得格外默契。
王磊则带着两名工人,钻进深山勘察铁矿——要炼钢,首先得有铁矿砂。他拿着地质锤,在岩石上敲敲打打,仔细观察矿石的颜色和结构,时不时用放大镜查看矿石粉末:“这里的铁矿品位虽然不高,但储量不小,足够咱们初期炼钢用了!”
刘姐则和陈平、刘军一起,在临时的化工帐篷里忙碌。他们用陶盆、玻璃管搭建了简易的反应装置,小心翼翼地将浓硫酸和浓硝酸按比例混合,然后缓慢加入甘油,并不停地用冰水冷却反应容器(硝化甘油制备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在5-10c)。陈平盯着温度计,声音紧张:“温度控制在8c,不能高也不能低!”刘军则拿着玻璃棒,缓慢搅拌,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一件珍宝。
李铮穿梭在各个工作区域,时而帮忙递工具,时而和大家讨论技术难题。当他看到孙师傅锻打出第一根机床主轴,看到周明和吴博文画出机床改进图纸,看到王磊带回一袋铁矿砂样本,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傍晚时分,李铮回到临时帐篷,再次打开系统面板。5000积分静静地躺在面板上,“8折折扣权限”的标识闪烁着微光。他点开积分兑换商城,看着里面琳琅满目的技术图纸——《中级炼钢法》《迫击炮改进手册》《步枪膛线加工工艺》……每一份都让他心动。
“先留着积分,等确定了急需的技术再兑换。”李铮关掉面板,心里暗暗决定。他知道,系统的奖励是助力,但真正的核心,还是眼前这群并肩作战的战友。有了旅部的支持,有了系统的助力,更有这群肯吃苦、敢钻研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他们一定能造出属于自己的火炮,打造出更强大的军工车间。
帐篷外,夕阳的余晖洒在新车间的建设工地上,战士们和工人们还在忙碌着,搬运石头、搭建支架、烧制砖块。远处的山林里,鸟儿的鸣叫声清脆悦耳,和工地上的“叮叮当当”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烽火岁月里的奋斗之歌。李铮知道,属于他们的军工传奇,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