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昼夜平分,雨水渐渐丰沛起来。阳光和煦,暖风拂面,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桃源村的山野田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合作社的药田里,越冬的药材已经返青,新播的种子也破土而出,嫩绿的幼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社员们忙着间苗、除草、追施春肥,田间地头充满了忙碌而欢快的气息。新作坊里,机器重新轰鸣起来,新采收的春茶和第一批嫩黄精正在被加工成清香扑鼻的茶片和润泽的饮片。
村东头李婶家的老宅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原有的土木结构被加固,腐朽的梁柱换成了结实的新料,屋顶重新铺了青瓦,墙面粉刷得雪白。内部,按照设计图纸,隔出了几间独立的客房,每间都配备了干净的卫浴和地暖设施,既保留了老宅的质朴韵味,又保证了居住的舒适度。巧婶带着妇女们精心布置着室内,蓝印花布的窗帘、手编的竹席、土陶的花瓶,处处透着浓郁的乡土风情。
“桃源居”的招牌也已经做好,是用老木匠亲手雕刻的桃木,字迹古朴有力。挂上招牌的那天,不少村民都跑来围观,指指点点,脸上满是新奇和自豪。
“瞧瞧,咱们村也有自己的客栈了!”
“这房子收拾得真敞亮!比城里的宾馆也不差!”
“以后城里人来了,就能住在这儿,吃咱们的农家菜,喝咱们的药茶了!”
听着乡亲们的议论,林晚和巧婶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不仅仅是多了一个赚钱的营生,更是桃源村走向外界的一扇窗口。
与此同时,“桃源溪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协会”的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林晚作为秘书长,带着水生等几个年轻人,花了大量时间走访下游的清溪村和柳林村,实地勘察河道情况,与村干部和沿岸村民沟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用皮尺测量河宽,用竹竿试探水深,记录下每一处淤塞严重、堤岸薄弱的险工险段。
回到村里,林晚又熬夜整理勘察数据,绘制简易的河道图,标注出需要优先治理的区域。她还根据王博士提供的资料,起草了一份详细的项目建议书,阐述了治理桃源溪对于保障沿岸村庄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的多重意义,并初步估算了工程量和所需资金。
这份建议书被分别送到了县水利局、环保局和农业农村局。起初,如同石沉大海,但林晚没有气馁,她拉着福伯,又请陆子川帮忙疏通关系,一次次上门汇报情况,递交补充材料。她的执着和那份扎实的调查报告,终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春末的一天,县水利局的一位科长亲自带队下来实地考察了。
考察组沿着桃源溪走了一段,查看了几处险工险段,又听取了林晚和福伯的汇报。
“真没想到,你们一个村合作社,能把情况摸得这么细,想法这么长远!”那位科长看着林晚整理的资料和手绘的草图,颇为惊讶,“联合治水,生态优先,这个思路很好!符合现在的政策方向。你们这个协会,很有意义!”
虽然最终立项和拨款还需要复杂的程序和上级审批,但有了主管部门的初步认可,无疑为协会的工作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消息传回村里,大家都备受鼓舞。
暮春时节,阳光明媚。“桃源居”试点民宿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是陆子川邀请来的几位省城文化界和旅游界的朋友。他们被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药香氛围和质朴的民宿体验所吸引,赞不绝口。白天,他们跟着巧婶辨识草药,体验制作药膳;傍晚,坐在院子里喝茶聊天,看夕阳西下;晚上,在静谧的山居中安然入眠。临走时,他们不仅买了不少“桃源印记”的产品,还表示要帮忙宣传推介。
成功的试点,像一剂强心针,让合作社的成员们对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充满了信心。
春深似海,绿意盎然。站在村口的高地上,俯瞰着生机勃勃的药田、初具规模的民宿和蜿蜒流淌的桃源溪,林晚心中充满了感慨。从最初回来时的一腔热血,到如今的步步为营,桃源村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喜人的变化。她知道,这一切才刚刚开始,但她相信,只要沿着这条绿色、可持续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桃源村的未来,必将如同这春天的田野一样,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