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过后的桃源村药田,满目疮痍。破碎的叶片和断枝散落在泥泞的土地上,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空气中弥漫着植物汁液混合着泥土的腥涩气息。村民们沉默地站在田埂上,看着自己辛苦数月的成果毁于一旦,脸上写满了痛惜和茫然。
林晚强压下心中的沉重,立刻组织人手,分头行动。首要任务是准确评估损失。
张维带着水生和几个年轻人,拿着记录板、相机和测量工具,逐块田地进行勘察。他们仔细记录着受损面积、植株受损程度(轻度、中度、重度)、预估减产比例等数据。咔嚓的快门声,记录下每一处触目惊心的景象。
“东山黄精田,受损面积约三成,主要是叶片破损,根系影响不大,加强管理,恢复可能性较大。”
“河滩荆芥田,受损最严重,花序被打落近半,叶片破损严重,预计减产六成以上……”
一条条冰冷的数据被记录下来,形势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福伯和周支书则清点着合作社的物资储备,查看剩余的种苗、肥料是否足够用于补种和恢复。巧婶带着妇女们,开始清理田间的残枝败叶,防止腐烂引发病害。
王老五蹲在自己的那块黄精田边,看着被打得七零八落的幼苗,心疼得直抽气。他下意识地摸出口袋里那本被雨水浸湿又晾干、有些皱巴巴的《技术规范》,翻到灾后管理那一章。上面写着:“遭遇冰雹等灾害后,应及时清理残体,中耕松土,增施速效性有机肥液,促进根系发育和新芽萌发……”
他站起身,回家拿来了锄头和桶,按照小册子上说的方法,开始小心翼翼地清理自己田里的断叶,然后浅浅地松了松土。邻居看到他这举动,有些好奇地围过来。
“老王,你这折腾啥呢?都打成这样了,还能活?”
王老五抹了把汗,扬了扬手里的册子:“合作社发的这书上说了,这么弄,还能救回来一点!死马当活马医吧!”
他的行动,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引起了涟漪。一些原本不知所措的村民,也纷纷回家找出培训时发的小册子,或者直接跑到合作社去问张维和林晚,灾后到底该怎么办。
面对村民的求助,林晚和张维决定,将这次灾害应对,作为一次规范推广的实战演练。他们在合作社大院的黑板上,绘制了简单的灾后恢复流程图,并安排了技术员分片包干,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
“大家注意!”张维站在一块受损的药田里,大声讲解,“清理残体要彻底,但不要伤到根!松土要浅,避免二次伤害!施肥要用腐熟的稀薄粪水或沼气液,浓度一定要低!”
林晚则挨家挨户走访,特别是那些受损严重的农户,安抚情绪,并承诺合作社将根据受灾情况,适当提供补种种苗或技术援助,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集体的力量和科学的方法,开始显现效果。田间的残体被清理干净,土壤得到疏松,适宜的肥水滋养着受伤的根系。几天后,一些受损较轻的黄精和玉竹,从根茎处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即使受损严重的荆芥,也有部分植株顽强地抽出了新的侧枝。
希望,在这些新生的绿意中,重新萌芽。
王老五看着自家田里星星点点的绿芽,长长舒了口气。他主动找到林晚:“林秘书长,这次……多亏了你们这规范。以后,我种药,就按这规矩来!合作社要是还有什么要求,我配合!”
这场意外的风雨雹灾,如同一场严酷的考试。它带来了损失,也检验了《桃源生态种植技术规范》的实用价值,更让“科学种药”的理念,在村民们心中扎下了根。规范的条文,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化为了灾后田间具体的行动和实实在在的希望。
疗伤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根,扎得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