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印记体验中心”的试营业,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漾开的涟漪超出了预期。最初只是好奇而来的散客,渐渐多了起来,周末甚至需要提前预约。游客们带来的,不仅是直接消费的收入,更有口口相传的口碑和通过网络扩散的影响力。
然而,运营中的挑战也随之浮现。游客水平参差不齐,对药膳的理解和动手能力差异很大,巧婶和几位“导师”忙得团团转,有时仍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观光步道上,偶尔有游客偏离路线,踩踏药田,让福伯心疼不已;接待能力也接近饱和,民宿房间和体验工坊时常爆满。
“咱们不能停留在‘看个新鲜、吃个热闹’的层面。”林晚在运营复盘会上指出,“体验中心的核心,是传递‘桃源印记’背后的价值——我们的生态种植理念、药食同源的文化、还有乡亲们的匠心。要让游客带着‘理解’和‘认同’离开,而不仅仅是几张照片。”
深化运营的行动随即展开。张维牵头,对体验项目进行了升级。他将观光步道细化成“认知线”(认识药材)、“劳作线”(体验田间管理)、“匠心线”(参观加工)三条主题线路,并培训了几位口齿伶俐的年轻社员担任专职讲解员,将科学知识和乡土故事融入讲解中。
针对药膳体验,巧婶将课程进行了分级。入门级教授简单的养生茶饮和汤羹,适合家庭游客;进阶级则推出时令药膳套餐制作,甚至可以根据游客体质提供个性化建议,这需要张维提供专业的食疗知识支持。她还整理印制了图文并茂的《桃源家常药膳手册》,作为游客的伴手礼,深受欢迎。
为了缓解接待压力,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受益,林晚推动建立了“合作社+农户”的接待模式。经过培训和审核,将部分有条件的社员家庭发展为“民宿接待点”和“农家药膳体验户”,由合作社统一标准、统一宣传、统一分配客源。周支书和赵大姐家率先改造了自家庭院,成为首批试点。这不仅分流了核心区的压力,更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旅游发展的红利。
一天,一位省城来的退休老中医随团来访。他仔细参观了药田和加工坊,品尝了药膳,临走前拉着林晚的手感慨道:“小姑娘,你们做的事业,了不起啊!这药材,有‘地气’,有‘匠心’,这才是真正的好药!我们中医讲究‘药食同源’,你们这是把老祖宗的智慧,实实在在地做出来了!”
老中医的话,给了林晚极大的触动。她意识到,“桃源印记”最厚的底蕴,正是这扎根于土地的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结合。她组织张维、福伯和村里几位老人,开始系统整理桃源村流传下来的草药知识、民间验方和药膳习俗,计划编撰一本属于“桃源印记”的《药食桃源乡土志》,作为品牌文化的重要载体。
与此同时,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也引来了新的关注。一家颇具实力的文旅投资公司找上门来,提出了一个诱人的方案:由他们注资,对“桃源印记”进行整体包装和规模化开发,打造一个高端的“中医药康养小镇”,承诺快速提升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
面对资本的橄榄枝,理事会内部再次出现了分歧。
“这是个快车道啊!”有人心动,“靠我们自己慢慢积累,太慢了。”
“资本是逐利的,”福伯忧心忡忡,“到时候,还是咱们的‘桃源’吗?种药的人,还有没有话语权?”
林晚冷静地分析了利弊:“资本可以加速发展,但也可能稀释我们的核心价值,甚至改变发展方向。我们现在的基础还不牢固,文化内涵还在挖掘,管理体系还在完善。过早被资本裹挟,风险太大。我建议,暂时婉拒,继续苦练内功。等我们的品牌有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厚度和市场认可度,再谈合作,才能掌握主动权。”
这个着眼于长远的决定,最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他们选择了一条更慢、但更扎实的路——继续深耕品质,挖掘文化,让“桃源印记”的厚度,成为它最坚固的护城河。
傍晚,林晚漫步在药田边的观光步道上。夕阳下,游客们兴致勃勃地听着讲解,体验工坊里飘出药膳的香气,远处的民宿升起袅袅炊烟。她看到周支书正乐呵呵地帮游客拍照,巧婶在耐心指导一对年轻夫妇熬汤……
这一切,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烟火气。她明白,品牌的厚度,不在于宣传册上的华丽辞藻,而在于这每一株精心培育的药材,每一次真诚的互动,和这一方水土滋养出的、独特而温暖的生活方式的呈现。桃源的厚度,正在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悄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