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印记”联盟在聚光灯下高速前行,赞誉与订单纷至沓来。然而,林晚和核心成员们并未迷失在成功的喧嚣中,他们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品牌的根基在于乡土,真正的成功,在于能否让这片土地和生活在上面的人们,获得可持续的福祉。“反哺与守望”,成为联盟进入新阶段后更深沉的课题。
首当其冲的挑战,来自舆论场的微妙变化。一篇在网络流传的帖子,以“探秘网红养生圣地”为题,用夸张的笔调描述了“桃源药旅”的体验,并配上了精心修饰的图片,将其渲染成一种奢侈、小众的消费符号。帖子迅速引发热议,羡慕者有之,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这价格,普通人谁消费得起?”
“又是炒作吧?真的有那么神?”
“感觉变味了,成了有钱人的游戏。”
这些声音,像一根根细刺,扎在联盟成员的心上。水生监测到舆情后,第一时间向林晚汇报。
“晚姐,有好评也有负面讨论,主要集中在价格和定位上,说我们脱离群众了。”
林晚仔细看了评论,沉思片刻,说道:“这些质疑并非全无道理。我们不能只满足高端需求,忘了根本。热度是把双刃剑,我们要主动引导,让更多人看到‘桃源印记’真实、普惠的一面。”
联盟迅速调整了宣传策略。一方面,在otA平台和自有渠道上,继续维护高端定制线路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主动策划了一系列“接地气”的传播内容:张维开设线上公益微课堂,普及家常药食同源知识;巧婶录制短视频,教大家用常见药材制作简易养生茶饮;合作社公众号定期分享药田农事、乡村风貌,展现质朴真实的田园生活。同时,联盟保留了针对本地和周边游客的平价体验项目,并面向学生团体推出优惠研学活动。
真诚的沟通,逐渐扭转了舆论风向。人们看到了一个既有高端品质、又不失乡土情怀的“桃源印记”。
更大的挑战在于内部利益的平衡。联盟快速发展,核心成员(如桃源村、青峰乡茶场)的业务量和收入显着增加,但一些提供配套服务(如特色食材供应、简单民宿接待)的边员农户,收益相对有限。长期下去,联盟内部可能出现“贫富分化”,影响团结。
“不能让一部分人跑得太快,另一部分人掉队。”林晚在理事会上郑重提出,“联盟的初心是共同富裕。我们要建立更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
经过反复商讨,联盟决定从三方面着手“反哺”:
1. 设立“社区发展基金”:从联盟总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改善村里的公共设施(如道路、照明、网络)、支持老人福利和儿童教育。
2. 推行“惠农采购”:联盟的餐饮、民宿耗材,优先高于市场价采购联盟内小农户的蔬菜、禽蛋等农产品,带动周边。
3. 启动“技能普惠培训”:免费向联盟内所有农户开放药膳制作、民宿服务、电商基础等培训,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
这些措施的实施,让更多村民实实在在分享到联盟发展的红利。村里坑洼的道路得到了修缮,老人活动中心添置了新设备,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村民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空前高涨,自觉成为“桃源印记”品牌的维护者和宣传员。
一天傍晚,林晚路过修缮一新的村口小广场,看到福伯和几位老人正在下棋,孩子们在崭新的健身器材旁嬉戏,巧婶和几个妇女在交流新学的药膳配方……夕阳洒在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安宁与满足。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份守望乡土、惠泽乡邻的踏实感,远比任何外界的赞誉都更令人满足。
反哺与守望,让“桃源印记”的品牌内涵超越了商业成功,融入了更深厚的社会价值。联盟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不仅种出了优质的药材,更滋养着和谐共生的社区文化。前方的路,他们不仅要走得快,更要走得稳,走得让这片土地为之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