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冬雪初霁,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户部衙门的庭院里。薄薄的积雪覆盖着青砖地面,折射出晶莹的光芒,朱红色的廊柱在雪光与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亮。李逸身着深蓝色的侍郎官袍,站在书房窗前,指尖轻轻拂过案上堆放的文书 —— 这是他任户部侍郎三年来的任期总结,每一页都记录着改革的点滴,每一组数据都承载着民生的期盼。
“三年了啊……” 李逸轻声感叹,目光望向窗外庭院中那棵老槐树。三年前他初任户部侍郎时,这棵槐树还只是枝桠稀疏,如今已枝繁叶茂,夏日能为庭院遮挡烈日,冬日虽叶落枝枯,却仍透着一股坚韧的生机,正如他这三年的仕途之路,虽有挑战,却始终向前。
他随手拿起最上方的一份文书,封皮上写着 “盐铁改革三年成效总结”。翻开细看,一组组数据映入眼帘:全国官盐均价从改革前的每斤五十文降至三十文,降幅四成;私盐交易从改革前的每月百起以上,降至近一年来的零记录;盐铁税收从改革前的每年一百五十万贯,增至今年的两百一十万贯,增长四成,国库因此充实了六百多万贯。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百姓用上平价盐铁的笑容,是商家合规经营的安心,是地方官员贪腐减少的清明。
李逸想起三年前推动盐铁改革时的场景:保守派的阻挠、偏远地区运输的难题、商家对新政策的疑虑…… 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是苏瑶的支持,为他提供了衍生品创新的思路;是唐太宗的信任,为他扫清了朝堂上的障碍;是指导团队的奔波,让改革在全国稳步落地。如今再看这些成效,所有的辛苦都已化作值得。
他又拿起一份标着 “西域商路贸易报告” 的文书。自三年前联合回纥击退西突厥,恢复西域商路以来,大唐与西域的贸易额逐年攀升:第一年贸易额一百二十万贯,第二年一百八十万贯,今年已突破三百万贯,较改革前增长两倍。文书中还附着各地商栈的反馈:长安西市的西域香料店铺从十家增至三十家,洛阳的玉石商人月盈利翻了一番,江南的丝绸通过商路销往波斯,每匹售价较国内高出三成。
“商路通,则贸易兴;贸易兴,则民生富。” 李逸喃喃自语,想起去年深秋在长安城墙看到的景象:西域商队的驼铃声回荡在街头,波斯商人与大唐商贩用手势与简单的汉话讨价还价,天竺的棉花制成的衣物摆在店铺最显眼的位置…… 那是他见过的最生动的大唐繁荣图景。
最后,他拿起一份边缘略带褶皱的文书,这是去年江南洪涝救灾的总结。去年夏季,江南连降暴雨,淮河决堤,数万百姓流离失所。当时朝廷上下都主张 “拨款赈灾”,但李逸却提出 “以工抵税” 的方案:组织灾民修建水渠、加固堤坝、修缮道路,朝廷按日支付工钱,工钱可抵扣当年赋税。这一方案不仅避免了灾民坐等救济的惰性,还解决了灾后基础设施重建的难题。最终,救灾期间共修建水渠五十余里,加固堤坝二十余处,没有一名灾民因饥饿流离,百姓们还自发为他立了 “利民碑”,称他为 “救苦救难的李侍郎”。
文书末尾,附着江南道刺史的奏报:“李侍郎‘以工抵税’之策,实为救灾良计。今江南水利畅通,百姓安居乐业,此皆李侍郎之功也。” 看着这段文字,李逸心中满是温暖 —— 对官员而言,最大的嘉奖,莫过于百姓的认可。
“李大人,陛下已在太极殿召集百官,专等您前往商议任期考核之事。” 户部尚书王圭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打断了李逸的思绪。
李逸整理好文书,将其收入锦盒,快步走出书房:“有劳王尚书久等,我们这就过去。”
两人并肩走向皇宫,一路上,王圭不住地称赞:“李大人,这三年你在户部的功绩,满朝文武有目共睹。盐铁改革、商路恢复、江南救灾,哪一件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陛下定会对你重重嘉奖。”
李逸笑着摇头:“王尚书过奖了。若无陛下的信任与您的协助,我也难成此事。这功绩,应是户部上下,乃至整个朝廷的共同努力。”
说话间,两人已抵达太极殿。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唐太宗高坐龙椅之上,案上摆放着李逸的任期总结文书。看到李逸进来,唐太宗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开口说道:“李逸,你任户部侍郎三年,今日便将你这三年的功绩,说与众卿听听。”
李逸躬身行礼,而后缓步走到殿中,将三年来的工作一一禀报:“陛下,臣任户部侍郎三年,主要做了三件事:其一,推动盐铁改革在全国落地,官盐价格下降四成,私盐绝迹,盐铁税收增长四成,充实国库;其二,联合回纥击退西突厥,恢复西域商路,大唐与西域贸易额增长两倍,商贸繁荣;其三,去年江南洪涝,臣提出‘以工抵税’救灾,组织灾民修水利、筑堤坝,无一人流离失所,百姓安居乐业。此三事,皆赖陛下信任、同僚协助、百姓支持,非臣一人之功。”
话音落下,殿内响起一片赞同之声。吏部尚书杜如晦出列说道:“陛下,李侍郎所言属实。盐铁改革让百姓用上平价盐铁,商路恢复让商贸繁荣,江南救灾让百姓安居,这三件事件件关乎国计民生,功绩卓着,实乃我大唐之幸!”
兵部尚书侯君集也说道:“陛下,西域商路能恢复繁荣,李侍郎功不可没。如今我大唐军队的战马,有三成来自回纥贸易,这皆得益于李侍郎当年的联合之策。”
唐太宗听着众臣的称赞,拿起案上的文书,语气郑重地说:“李逸任户部侍郎三年,盐铁改革利民生,商路保护促贸易,防疫救灾安百姓,三大功绩,件件扎实,句句为民。朕自登基以来,便盼着能有更多像李逸这样的官员,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今日,朕决定,赐李逸紫金鱼袋,以表嘉奖!”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惊叹之声。众人皆知,紫金鱼袋是唐朝高级官员的荣誉象征,按制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即便有特殊功绩,也需皇帝特批。李逸如今只是正四品侍郎,却获此殊荣,足见唐太宗对他的重视与信任。
内侍捧着一个精致的锦盒,缓步走到李逸面前。李逸接过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个金色的鱼袋,袋口缀着紫色的丝带,做工精美,尽显华贵。他双手捧着锦盒,跪地谢恩:“臣多谢陛下恩典!此等功绩,非臣一人之功,实乃陛下信任、同僚协助、百姓支持之功。臣定当再接再厉,为大唐的繁荣昌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唐太宗笑着点头:“起来吧。朕知道你谦逊,但你的功绩,满朝文武有目共睹,百姓也记在心里。日后,户部的财政改革事务,你可放手去做,朕会全力支持你。”
李逸起身,退回队列之中。此时,站在武将队列中的苏定方,看着李逸手持紫金鱼袋的身影,眼中满是欣慰。他想起三年前,李逸初任户部侍郎时,曾与他有过一次谈话。当时李逸说:“苏将军,我虽出身白身,但定要在三年内做出一番功绩,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如今,李逸不仅兑现了承诺,还远超预期。
更让苏定方感慨的是,三年前他曾暗中承诺,若李逸能在任期内功绩卓着,便向唐太宗奏请,为他与苏瑶赐婚。如今,李逸已获紫金鱼袋,深受陛下信任,百姓爱戴,正是履行承诺的时候了。他悄悄握紧拳头,心中已有了打算 —— 待今日朝会结束,便入宫向陛下禀报此事,了却这桩心愿。
朝会结束后,众臣纷纷围拢到李逸身边,向他道贺。江南道御史崔大人笑着说:“李大人,恭喜恭喜!获赐紫金鱼袋,这可是天大的荣誉啊!江南百姓若是知道了,定会为你庆贺!”
蜀地刺史柳大人也说道:“李大人,去年你提出的‘以工抵税’之策,如今已在蜀地推广,效果极佳。今年蜀地遭遇旱灾,我们用此法组织百姓修水库,既缓解了灾情,又改善了水利,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李逸一一回应,心中满是感激。他知道,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他自己,更属于所有支持改革、心系百姓的人。
离开皇宫时,雪又开始下了,一片片雪花轻柔地落在李逸的肩头。他抬头望向天空,雪花落在脸上,带来一丝清凉,却让他心中倍感温暖。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闪过:盐铁改革时百姓的笑容,西域商路恢复时商队的驼铃声,江南救灾时灾民的感激…… 这些画面,都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接下来,还要推进茶叶、丝绸的税制改革,完善商贸联盟的机制,让大唐的经济更加繁荣。” 李逸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这只是他仕途之路的一个阶段,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与机遇等待着他。但他坚信,只要始终秉持 “民生为本” 的初心,就一定能在大唐的盛世之路上,书写出更多属于自己的篇章。
而此时的苏府,苏瑶正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雪景,心中满是期待。她早已从父亲苏定方口中得知今日朝会之事,知道李逸定会获得嘉奖。她手中握着一枚小巧的玉佩,这是去年李逸从西域带回的和田玉,上面刻着一个 “瑶” 字。想到李逸即将归来,她的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 她知道,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将有更美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