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新春,连寒风都裹着几分喜庆的暖意。张柬之府邸的书房内,却冷得像冰窖。炭盆里的炭火早已熄灭,只剩下一堆冰冷的灰烬,与窗外热闹的景象格格不入。张柬之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青色官袍,独自坐在案前,手中捏着一份皱巴巴的朝堂公报,公报上 “李逸获赐紫金鱼袋”“皇帝赐婚李逸与苏瑶” 的字样,被他用指甲划得面目全非,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李逸…… 苏瑶……” 张柬之咬牙切齿地念着这两个名字,眼中满是怨毒。自盐铁改革受挫后,他便从炙手可热的御史中丞,被降为闲置的散官,不仅失去了朝堂话语权,连府邸的门庭都日渐冷落。往日里巴结奉承的官员,如今见了他都绕着走;而曾经被他轻视的李逸,却一路平步青云,深得唐太宗信任,甚至还能得到皇帝赐婚的殊荣,这让他心中的嫉妒与怨恨,如同野草般疯狂生长。
“凭什么?” 张柬之猛地将公报摔在案上,声音嘶哑,“李逸不过是个出身白身的小子,苏瑶也只是个商户女子,他们凭什么能得到陛下的青睐,能享受这无尽的荣耀?我张柬之出身世家,寒窗苦读数十载,却落得如此下场,这不公平!”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皇宫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他深知,若不彻底扳倒李逸,自己在朝堂上永无出头之日。这些日子,他一直在暗中联络旧部,寻找扳倒李逸的机会,如今,一个恶毒的计划,在他心中渐渐成型。
“大人,客人到了。” 管家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声音带着几分谨慎。
张柬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连忙说道:“快请他们进来,注意保密,别让人发现。”
片刻后,三名身着便服的男子跟着管家走进书房。他们个个面色阴沉,眼神警惕,其中一人身材高大,脸上带着一道疤痕,正是废太子李承乾的旧部,曾担任东宫侍卫统领的赵虎。李承乾被废后,他们便一直蛰伏在长安,伺机东山再起,却因唐太宗对李逸的信任,始终没有机会。
“张大人,深夜约我们前来,可是有要事商议?” 赵虎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
张柬之示意管家退下,关上书房门,才压低声音说道:“赵统领,如今李逸权势日盛,深得陛下信任,若不除他,我们永无翻身之机。今日约你们前来,便是想与你们商议,共同扳倒李逸!”
赵虎等人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丝兴奋。他们与李逸本就无冤无仇,但李逸的崛起,无疑堵住了他们东山再起的道路,扳倒李逸,对他们而言,也是势在必行。
“张大人有何妙计?尽管直说,我们定当全力配合!” 赵虎说道。
张柬之走到案前,从袖中取出一张西域地图,铺在案上,指着回纥与大唐交界的区域,阴狠地说道:“李逸此前出使回纥,与回纥可汗吐迷度私交过密,还从回纥换取了百匹战马。我们便可以此为据,上奏陛下,称李逸私通回纥,囤积战马,图谋不轨!”
“谋反?” 赵虎等人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露出了然的笑容,“张大人此计甚妙!谋反乃滔天大罪,即便陛下再信任李逸,也定会彻查。届时,我们再暗中散布谣言,动摇朝野对李逸的信任,定能将他拉下马!”
张柬之点点头,继续说道:“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伪造证据。赵统领,你手下可有擅长模仿他人笔迹的人?”
赵虎立刻说道:“有!我手下有一人,曾在东宫担任文书,模仿他人笔迹堪称一绝,即便是熟悉之人,也难以分辨真假。”
“好!” 张柬之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你让他模仿李逸的笔迹,写一封‘与回纥可汗勾结’的书信残片,内容要隐晦,既不能太直白,又要让人能联想到谋反。再伪造一份‘战马交易清单’,上面要有李逸的‘签名’,证明他私受回纥战马。”
他顿了顿,又说道:“我则负责草拟弹劾奏疏,在早朝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弹劾李逸。你们则负责在民间与朝堂散布谣言,让百姓与官员都相信,李逸确实有谋反之心。只要证据‘确凿’,谣言四起,陛下即便想护着李逸,也难堵悠悠众口!”
赵虎等人连连称妙,当即分工:赵虎负责伪造书信残片与战马交易清单;另外两人,一人负责在民间散布谣言,称 “李逸与回纥可汗暗中勾结,已囤积数千匹战马,准备在婚礼当天发动叛乱”;另一人则负责联络朝堂上的保守派官员,让他们在早朝之上附和弹劾,给唐太宗施压。
“张大人放心,我们定会尽快办妥此事,让李逸插翅难飞!” 赵虎等人说完,便悄悄离开了张柬之的府邸,消失在夜色中。
张柬之独自留在书房,看着案上的西域地图,脸上露出了狰狞的笑容。他仿佛已经看到,李逸被打入天牢,苏瑶悲痛欲绝,自己则重新得到唐太宗的信任,回到朝堂权力中心的场景。
接下来的几日,长安城内渐渐流传起关于李逸的谣言。起初,只是几个百姓在街头巷尾议论,称 “李逸在西域与回纥可汗来往密切,还收了不少战马”;后来,谣言愈演愈烈,变成了 “李逸私通回纥,囤积战马,准备谋反”“李逸要在婚礼当天,联合回纥骑兵,攻打长安”。
百姓们起初并不相信,毕竟李逸为长安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 盐铁改革让大家用上了平价盐铁,逸品酒庄让大家尝到了美味的葡萄酒,江南救灾更是救了无数百姓的性命。但随着谣言越传越广,再加上有人故意散布 “证据”(如伪造的书信残片复印件),不少百姓开始动摇,街头巷尾的议论声也变得越来越紧张。
朝堂之上,保守派官员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本就对李逸的改革不满,如今有了 “谋反” 的由头,更是纷纷私下联络,准备在早朝之上附和张柬之,要求唐太宗严惩李逸。
几日后,早朝如期举行。太极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异常紧张。唐太宗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神色各异的大臣,心中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
就在这时,张柬之突然从队列中走出,“扑通” 一声跪在大殿中央,高举手中的奏疏,声泪俱下地说道:“陛下!臣有要事启奏!户部侍郎李逸,出使回纥期间与可汗吐迷度私交过密,还私受回纥战马百匹,据为己有,意图谋反!臣这里有李逸与回纥可汗的书信残片,还有战马交易清单,恳请陛下彻查,以正朝纲!”
说着,张柬之将奏疏与伪造的 “证据” 一同呈上,由内侍转交给唐太宗。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脸上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
“什么?李侍郎要谋反?这不可能吧!”
“李侍郎为大唐做了这么多实事,怎么会谋反呢?”
“可张大人有证据啊,书信残片与交易清单都有,说不定是真的……”
议论声中,保守派官员纷纷出列,躬身说道:“陛下,谋反乃滔天大罪,事关大唐安危,恳请陛下立刻下令,将李逸打入天牢,彻查此事!”
“陛下,李逸权势日盛,若真有谋反之心,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大唐的安危,绝不能姑息!”
唐太宗接过张柬之的奏疏与 “证据”,脸色渐渐沉了下来。他仔细翻阅着奏疏,又拿起书信残片看了看 —— 残片上的字迹,确实与李逸的笔迹有几分相似,内容则写着 “回纥战马已收到,待时机成熟,便按计划行事”,语气隐晦,却引人遐想;战马交易清单上,也确实有一个模糊的 “李逸” 签名。
唐太宗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矛盾。他与李逸相识多年,深知李逸的为人 —— 李逸出身白身,却心怀百姓,一心为大唐的繁荣发展着想,盐铁改革、西域商路恢复、江南救灾,每一件事都做得踏踏实实,绝不像有谋反之心的人。可张柬之呈上的 “证据” 看似确凿,保守派官员又纷纷施压,谋反罪名重大,他即便再信任李逸,也不能置之不理。
“陛下,李逸狼子野心,若不尽快处置,恐会酿成大祸!” 张柬之见唐太宗犹豫不决,再次高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煽动,“如今长安城内谣言四起,百姓人心惶惶,若陛下不彻查此事,恐会动摇民心,影响大唐的稳定!”
唐太宗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殿内的大臣,最后落在户部尚书王圭与吏部尚书杜如晦身上 —— 他们是李逸的坚定支持者,也是朝中最有威望的大臣。
“王爱卿,杜爱卿,你们对此事有何看法?” 唐太宗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
王圭立刻出列,躬身说道:“陛下,臣认为此事疑点重重!李逸出使回纥,是为了联合回纥共护西域商路,换取战马也是为了充实安西都护府的军备,并非据为己有。至于书信残片与交易清单,臣恳请陛下派专人核查,确认其真伪。在真相未查明之前,不宜轻易定罪,以免冤枉好人,寒了忠臣的心!”
杜如晦也附和道:“陛下,王尚书所言极是!李逸自入朝以来,忠心耿耿,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如今仅凭张大人的一面之词与几张可疑的‘证据’,便定他谋反罪名,未免太过草率。臣恳请陛下成立专门的核查小组,彻查此事,还李逸一个清白!”
支持李逸的官员纷纷响应,要求唐太宗谨慎处理,查明真相。朝堂之上,支持派与保守派再次陷入对立,气氛愈发紧张。
唐太宗看着眼前的局面,心中已有了决断。他将奏疏与 “证据” 放在案上,语气郑重地说道:“李逸是否谋反,事关重大,朕不能仅凭几张‘证据’便定他的罪。朕决定,成立核查小组,由王圭、杜如晦牵头,联合御史台、大理寺的官员,共同彻查此事。在核查期间,暂停李逸的户部侍郎职务,软禁于府中,不得与外界接触。若核查结果证明李逸清白,朕定会还他公道;若证明他确有谋反之心,朕也绝不姑息!”
张柬之闻言,心中虽有不甘 —— 他本想直接将李逸打入天牢,却也知道,唐太宗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已是对他的 “让步”。他躬身说道:“陛下英明!臣相信,核查小组定会查明真相,还大唐一个朗朗乾坤!”
早朝结束后,大臣们纷纷散去。王圭与杜如晦找到李逸,将朝堂上的情况告知于他。李逸听后,心中虽有愤怒与委屈,却也明白,此时唯有配合核查,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
“王尚书,杜尚书,多谢二位大人信任。我李逸对大唐忠心耿耿,绝无谋反之心,定能经得起核查!” 李逸语气坚定地说道。
王圭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李大人放心,我们定会尽快查明真相,还你清白。你在府中安心等待,切勿急躁,以免中了张柬之的圈套。”
李逸点点头,心中却明白,这场由张柬之策划的阴谋,才刚刚开始。他看着远处皇宫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要坚持下去,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苏瑶,为了那些信任他、支持他的百姓,为了大唐的繁荣与稳定。
而此时的张柬之府邸,张柬之正与赵虎等人商议下一步的计划。“虽然没能直接将李逸打入天牢,但暂停他的职务,软禁于府中,已是我们的胜利。” 张柬之眼中闪过一丝阴狠,“接下来,我们要在核查小组中安插人手,阻止他们查明真相,同时继续散布谣言,让百姓与官员更加相信李逸谋反的‘事实’。只要拖延时间,等到谣言深入人心,即便核查结果证明李逸清白,陛下也会对他产生猜忌,李逸再也无法回到往日的地位!”
赵虎等人连连称是,一场针对李逸的更大阴谋,正在悄然酝酿。长安的新春,本该是喜庆祥和的时节,却因这场突如其来的诬陷,蒙上了一层阴影。李逸与苏瑶的婚礼,也因此变得前途未卜,大唐的朝堂,再次陷入了动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