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逸品轩后院,草木葱茏,葡萄藤沿着木架攀爬,缀满了翠绿的新叶,偶有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跹,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与泥土的清新。李逸与苏瑶坐在石桌旁,桌上放着一壶刚沏好的碧螺春,水汽袅袅,映得两人脸上满是柔和。
自保守派倒台后,李逸虽在朝堂站稳脚跟,改革项目也顺利推进,但他心中始终有个隐忧 —— 如今推动改革的核心团队,多是凭借经验与热情行事,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支撑;民间从事商贸、农耕、手工的百姓,更是因技艺落后、知识匮乏,难以跟上改革步伐。这日午后,看着庭院中忙着修剪葡萄枝的农户因手法不当剪断新梢,李逸终于下定决心,将藏在心中许久的设想向苏瑶和盘托出。
“瑶儿,你看方才那农户修剪葡萄枝的手法,若能掌握正确的修剪技术,明年的葡萄产量至少能再增两成。” 李逸望着院中忙碌的身影,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如今大唐虽表面繁荣,但在民生、科技、贸易等领域,仍有许多待改进之处。就说商贸吧,西市的商户记账方法各异,有的用‘流水账’,有的用‘收付账’,一旦涉及跨区域交易,账目核对往往要耗费数日,还时常出现纠纷;农耕方面,江南虽推广了‘逸品犁’,但仍有农户因不懂深耕浅种的技巧,导致粮食产量参差不齐;还有医术,偏远地区的百姓得了风寒、痢疾,往往因缺乏基础防疫知识,小病拖成大病……”
苏瑶放下手中的茶杯,若有所思地说:“你是想通过培养人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正是。” 李逸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我想把现有的逸品学院升级,从单纯教授女红、酿酒的民间学院,变成朝廷认可的‘大唐技艺学院’,开设商科、农科、工科、医科四大门类,专门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既能为改革大业储备力量,又能让百姓掌握技艺,真正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苏瑶闻言,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她前倾身体,语气中满是兴奋:“逸哥哥,这主意太棒了!你看现在逸品女红坊的绣娘,虽手艺好,却不懂成本核算,常有绣品定价过高卖不出去,或定价过低亏本的情况;江南的农户,若能系统学习新式农具使用、土壤改良技术,粮食产量定能大幅提升;还有医科,若能培养一批懂基础防疫的医师,分派到偏远地区,百姓就能少受疫病之苦。这不仅是为改革培养人才,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得到苏瑶的全力支持,李逸心中的信心更足了。接下来的半个月,他几乎将所有空闲时间都投入到学院升级方案的筹备中。每日处理完户部事务,他便回到书房,伏案疾书,从各学科的课程设置到教学目标,从师资选拔标准到学院管理制度,都一一细化,反复打磨。
在商科课程设计上,李逸结合西域商路贸易的经验,将课程分为 “基础记账”“商业核算”“国际贸易” 三大模块。基础记账模块教授 “复式记账法”—— 这是他从西域商人处学到的记账方式,能清晰记录每一笔收支的来龙去脉,避免账目混乱;商业核算模块则重点讲解成本计算、定价策略,还会邀请长安西市的资深商户担任客座讲师,分享实战经验;国际贸易模块则涵盖西域诸国的贸易习俗、货币兑换、商路安全知识,为培养跨区域贸易人才打下基础。
农科课程的设计更是贴合实际需求。李逸亲自前往江南、凉州的农田调研,将课程分为 “作物种植”“土壤改良”“农具使用”“病虫害防治” 四部分。作物种植模块详细讲解水稻、小麦、棉花、葡萄等作物的生长周期与种植技巧,还会安排学员到江南葡萄种植基地实地学习;土壤改良模块引入西域的 “绿肥种植” 技术,教农户通过种植紫云英、苜蓿等作物改善土壤肥力;农具使用模块则以 “逸品犁”“龙骨水车” 为重点,手把手教学员操作与维护;病虫害防治模块则邀请太医院的农科医师,传授识别病虫害、制作天然农药的方法。
工科课程聚焦 “实用技术革新”,开设 “纺织技术”“农具制造”“水利工程”“建筑技艺” 四门课程。纺织技术模块教授改良后的织布机操作,能将织布效率提升三成;农具制造模块详细讲解 “逸品犁”“曲辕犁” 的锻造工艺,培养能维修、改良农具的工匠;水利工程模块则以江南的水渠、堤坝建设为例,教授基础的水利设计与修建技术;建筑技艺模块则重点讲解抗震房屋的建造方法,适合西域、江南等多地震、多洪涝地区。
医科课程则以 “基础医疗与防疫” 为核心,分为 “常见病诊治”“基础防疫”“草药识别”“急救技巧” 四部分。常见病诊治模块教授风寒、痢疾、外伤等常见病症的诊断与治疗;基础防疫模块讲解饮水卫生、垃圾处理、疫情隔离等知识,预防疫病传播;草药识别模块则组织学员到山林中实地辨认草药,学习采摘与炮制方法;急救技巧模块则教授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应急处理方法,适合偏远地区百姓自救。
方案初稿完成后,李逸第一时间带着方案拜访朝中支持改革的重臣。他首先来到房玄龄府上,将方案递到房玄龄手中,详细阐述各学科的设计思路与预期目标:“房相,商科培养的人才,能规范商贸经营,推动西域乃至海外贸易发展,增加国库商税收入;农科人才可深入各地农田,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民生稳定;工科人才能改良工具、修建水利,推动制造业与农业发展;医科人才则能填补偏远地区医疗空白,减少疫病危害。这四大门类相辅相成,若能成功落地,对我大唐的长远繁荣稳定,将是莫大助力。”
房玄龄仔细翻阅方案,每看到一处贴合民生的课程设计,便忍不住点头称赞。当看到农科课程中 “绿肥种植”“病虫害防治” 的细节时,他抬头说道:“去年江南洪涝后,部分农田土壤肥力下降,若能推广绿肥种植技术,定能尽快恢复产能。还有医科的基础防疫,去年长安周边出现小规模风寒,正是因百姓缺乏防疫知识,才导致疫情扩散,若能培养一批基层医师,便能有效预防此类情况。”
他合上方案,眼中满是赞赏:“李侍郎此计甚妙,既着眼当下改革需求,又兼顾长远发展,实乃为国为民的良策!老夫定会在朝堂上为你发声,说服陛下支持学院升级,也会联合杜如晦、魏徵等大臣,为你争取资源与政策支持。”
离开房玄龄府后,李逸又陆续拜访了杜如晦、魏徵等重臣。杜如晦对工科课程中的 “水利工程”“纺织技术” 尤为认可,提出可从工部调拨部分闲置的工具与图纸,支持学院教学;魏徵则建议在医科课程中增加 “流民医疗” 内容,为救灾储备医疗人才。各位大臣的建议,让方案愈发完善,也让李逸更加坚信,学院升级的蓝图,定能在众人的支持下变为现实。
回到逸品轩时,已是黄昏。苏瑶早已备好晚饭,见李逸回来,连忙迎上前:“逸哥哥,拜访还顺利吗?”
李逸笑着点头,将大臣们的支持与建议一一告知:“房相、杜相都很认可方案,还提出了不少好建议。接下来,我会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方案,然后呈给陛下,争取朝廷的正式认可与支持。等学院升级后,咱们就能培养出更多实用人才,让改革大业根基更稳,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苏瑶眼中满是期待,她为李逸盛上一碗米饭:“我已经让人整理逸品学院的现有场地了,若朝廷批准,咱们可以立刻扩建校舍,招募师资。我还打算在女红坊挑选几名手艺好、懂教学的绣娘,担任工科纺织技术的助教,为学院出一份力。”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映得饭菜也染上了温暖的色泽。李逸看着苏瑶温柔的脸庞,心中满是感激 —— 从盐铁改革到西域商路恢复,从女子学堂到学院升级,每一次他提出新的设想,苏瑶总是第一个支持他、协助他。有这样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在身边,再宏大的蓝图,也有了实现的底气。
夜色渐深,李逸坐在书房,根据大臣们的建议修改方案。灯光下,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每一笔都凝聚着对大唐未来的憧憬。他知道,学院升级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未来还需解决师资招募、场地扩建、朝廷拨款等诸多问题,但只要坚守 “培养人才、惠及民生” 的初心,有朝中重臣的支持,有苏瑶的协助,这张宏伟的蓝图,定能在大唐的土地上,绘制出最绚烂的图景。而这些培养出的人才,终将成为推动大唐改革与繁荣的中坚力量,让民生安康、国家强盛的愿景,真正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