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长安,夜幕来得格外早。酉时刚过,街上的行人便渐渐稀少,唯有西街的评书茶馆和皮影戏棚前,还聚集着零星的百姓。李逸陪着苏瑶从 “逸品轩” 出来,恰好经过一家皮影戏棚,只见棚内用油布围出一方小空间,一盏昏黄的油灯悬在中央,皮影艺人操控着驴皮剪影,在白布上投射出模糊的人影,配着简单的唱词,台下的观众多是孩童,看得津津有味,成年人却多是站着看一会儿便摇头离去。
“如今百姓的娱乐,也就只有评书、皮影这些了。” 苏瑶轻声说道,“评书多讲些江湖故事,皮影戏的画面又模糊,内容也多是老掉牙的神话传说,难怪成年人不爱看。”
李逸点点头,心中若有所思。他穿越前,电影、电视等娱乐方式随处可见,可唐朝百姓的娱乐生活却如此单一。皮影戏虽有 “影像” 的雏形,却因设备简陋、内容陈旧,难以满足大众需求。若是能改良皮影戏,让画面更清晰、内容更丰富,说不定能成为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既让百姓消遣,又能传递知识 —— 这不正是 “寓教于乐” 吗?
“苏姑娘,我有个想法。” 李逸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咱们可以改良皮影戏,在‘逸品轩’旁开一家专门的影阁,用多盏灯笼聚光,让画面更清晰;再制作些历史题材的皮影戏,配着旁白和音乐,既能让百姓看得开心,又能让他们了解历史,你觉得如何?”
苏瑶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太好了!若是真能做到,百姓肯定会喜欢。而且用历史题材,还能让孩子们在看皮影的同时,学到知识,比单纯的娱乐有意义多了。”
说做就做,李逸立刻着手筹备。他先在 “逸品轩” 东市店旁租下一间闲置的铺面,铺面宽敞,约有两百余平,足够容纳上百名观众。接着,他找来逸品学院工匠班的学生,开始改良皮影戏的设备。
“传统皮影戏只用一盏油灯,光线弱,画面模糊。” 李逸拿着设计图,对工匠们说道,“咱们可以在白布后面,每隔三尺放一盏灯笼,总共放八盏,再用锡箔纸做反光罩,将光线聚集到白布上,这样画面肯定会清晰很多。”
工匠们按照李逸的设计,将八盏特制的灯笼固定在木架上,灯笼内用的是亮度更高的牛油蜡烛,外侧包裹着锡箔纸反光罩。测试时,八盏灯笼同时点亮,光线透过皮影,在白布上投射出清晰的影像,连皮影上细微的花纹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比传统皮影戏的画面清晰了十倍不止。
解决了光线问题,李逸又开始着手制作皮影内容。他没有选择传统的神话故事,而是挑选了两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题材 ——“商鞅变法” 和 “张骞通西域”。这两个故事,一个讲述秦国通过变法走向强盛,体现 “改革” 的重要性;一个讲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彰显大唐开拓进取的精神,既适合百姓观看,又能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制作皮影时,李逸特意选用了质地更坚韧的羊皮,代替传统的驴皮,还在皮影上涂上鲜艳的颜料,让人物、场景更生动。他还邀请了长安城内有名的乐师,为每个故事创作了简单的背景音乐 ——“商鞅变法” 配激昂的鼓点和号角,凸显变法的壮烈;“张骞通西域” 配悠扬的笛音和胡琴,展现西域的辽阔。另外,他还挑选了两名声音洪亮、吐字清晰的逸品学院学生,担任旁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故事的背景和细节。
票价方面,李逸考虑到平民百姓的承受能力,将单人票价定为五十文 —— 相当于普通百姓半日的工钱,完全负担得起;同时推出 “亲子票”,一大一小只需八十文,鼓励家长带孩子前来观看。影阁的名字,李逸定为 “逸品影阁”,与 “逸品轩”“逸品学院”“逸品号” 呼应,形成统一的品牌。
经过一个月的筹备,“逸品影阁” 终于在腊月初八正式开业。开业当天,李逸在影阁门口挂起了醒目的灯笼,灯笼上写着 “逸品影阁,今日开业,历史小剧场,五十文一位”,还摆放了 “商鞅变法” 和 “张骞通西域” 的皮影样品,吸引了不少百姓驻足观看。
“这是什么影阁?跟皮影戏棚不一样啊?”
“听说里面的画面可清晰了,还讲历史故事,票价才五十文,真便宜!”
“走,咱们进去看看!”
百姓们议论纷纷,纷纷购票入场。影阁内,一百多个木制座椅整齐地排列在白布前,座椅之间留出宽敞的通道,方便观众进出。辰时三刻,影阁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
随着八盏灯笼同时点亮,白布上渐渐浮现出 “商鞅变法” 的片头字样,激昂的鼓点响起,旁白的声音透过特制的木筒(类似扩音器)传遍整个影阁:“战国时期,秦国弱小,常受他国欺凌。商鞅入秦,推行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
白布上,商鞅的皮影身着秦国官服,手持竹简,与秦孝公讨论变法的场景栩栩如生;百姓开垦荒地、士兵奋勇杀敌的画面,配合着背景音乐,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台下的百姓们看得聚精会神,有的握紧拳头,为商鞅的勇气喝彩;有的轻声叹息,为变法过程中的困难担忧。
“原来商鞅变法这么不容易啊!” 一位老农低声说道,“以前只听先生说过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强,今日看了影阁,才知道他受了这么多苦。”
“是啊,连太子犯了法,他都敢处罚,真是有魄力!” 旁边的年轻人附和道。
“商鞅变法” 结束后,短暂休息一刻钟,接着上演 “张骞通西域”。悠扬的笛音响起,白布上出现了张骞手持汉节,带领随从出使西域的画面。穿越沙漠时,黄沙漫天,皮影艺人用抖动的布幔模拟风沙,配合着苍凉的胡琴声,让观众仿佛感受到了西域的艰苦;与匈奴周旋时,张骞宁死不屈,手持汉节的身影,让台下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张骞真是英雄啊!为了开辟商路,在匈奴待了十几年,都没忘记自己的使命!”
“咱们现在能买到西域的葡萄、苜蓿,都是张骞的功劳啊!”
演出结束后,百姓们纷纷鼓掌,久久不愿离去。不少人跑到后台,想要看看皮影和聚光灯笼的模样,还有人询问明日的演出时间,打算带家人再来观看。
“李公子,咱们成功了!” 负责旁白的学生兴奋地跑到李逸身边,“百姓们都喜欢得不得了,好多人都说明日还要来!”
李逸笑着点头,心中满是欣慰。他看向身边的苏瑶,苏瑶眼中满是赞赏:“我就知道,你的想法一定能成功。这‘逸品影阁’,既让百姓娱乐,又让他们学到历史知识,真是太有意义了。”
就在这时,影阁的角落里,一个身着青色长衫、气质不凡的中年男子,对着身边的随从低声说道:“这‘逸品影阁’真是不错,寓教于乐,比史书生动多了。尤其是‘张骞通西域’,将开拓丝绸之路的艰辛展现得淋漓尽致,朕都看得入迷了。”
这个中年男子,正是微服前来的李治。他听闻长安新开了一家 “逸品影阁”,内容新颖,百姓反响热烈,便特意带着内侍前来观看。没想到,这改良后的皮影戏竟如此精彩,不仅画面清晰、内容丰富,还能传递积极的价值观,让他十分惊喜。
内侍轻声说道:“陛下,李逸公子确实有才华,无论是改良织布机,还是创办这影阁,都能兼顾民生与教化,实在难得。”
李治点点头,眼中满是赞赏:“李逸这孩子,总能想出些新奇又实用的点子。明日早朝,朕要好好夸赞他一番,还要让礼部将‘逸品影阁’的模式推广到其他州县,让更多百姓能享受到这样的娱乐与教化。”
次日早朝,李治在朝堂上提及 “逸品影阁”,对李逸大加赞赏:“李逸创办‘逸品影阁’,改良皮影戏,用历史题材制作影剧,既丰富了百姓的娱乐生活,又传递了历史知识,寓教于乐,实乃良策!朕决定,赏赐李逸黄金百两,绸缎五十匹,同时命礼部牵头,将‘逸品影阁’的模式推广到洛阳、扬州等大城市,让更多百姓受益!”
“臣李逸,谢陛下隆恩!” 李逸连忙跪倒在地,心中满是感激。他没想到,陛下竟会微服前往 “逸品影阁”,还对影阁如此认可。
朝堂上的官员们,也纷纷对李逸表示祝贺。苏定方看着李逸,眼中满是欣慰 —— 李逸不仅在仕途上稳步前进,还能通过这些创新的方式,为百姓做实事,这样的能力和担当,完全配得上他的女儿。
散朝后,李逸刚走出皇宫,便被程处默拦住了。“李逸,你可真行!连陛下都夸你的‘逸品影阁’,我昨日也去看了,确实精彩!” 程处默大笑着说道,“什么时候,也给咱们禁军将士们演一场啊?就演‘卫青破匈奴’,让将士们学学先辈的英勇!”
李逸笑着点头:“没问题!等忙完影阁的推广,我就专门为禁军制作‘卫青破匈奴’的影剧,免费为将士们演出。”
“好!够意思!” 程处默拍着李逸的肩膀,兴奋地说道。
接下来的日子,李逸一边忙着 “逸品影阁” 的日常运营,一边协助礼部推广影阁模式。他将聚光灯笼的制作方法、皮影的制作工艺、历史影剧的剧本,整理成册,交给礼部的官员,让他们传授给其他州县的工匠和艺人。
同时,李逸还不断丰富 “逸品影阁” 的内容,陆续推出了 “昭君出塞”“贞观之治” 等新的历史影剧,每一部都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影阁的票价始终保持在平民可承受的范围,亲子票更是供不应求,不少家长都将 “去逸品影阁看影剧” 当作对孩子的奖励。
一个月后,洛阳、扬州的 “逸品影阁” 相继开业,同样座无虚席。百姓们通过影剧,了解了更多的历史故事,不少孩子还能复述出 “商鞅变法”“张骞通西域” 的细节,甚至能说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 这正是李逸创办 “逸品影阁” 的初衷。
这日午后,李逸和苏瑶坐在 “逸品影阁” 的后台,看着工匠们制作新的皮影 —— 这次要制作的是 “文成公主入藏”,讲述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促进汉藏文化交流的故事。
“等‘文成公主入藏’制作完成,咱们就去吐蕃推广影阁吧。” 苏瑶轻声说道,“让吐蕃的百姓也看看大唐的历史,了解大唐的文化,促进两国的友好。”
李逸眼中一亮:“好主意!不仅是吐蕃,将来‘逸品号’商船队到达东南亚、天竺,咱们也可以将影阁推广到那里,让更多国家的人了解大唐,了解中华文化。”
两人相视一笑,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逸品影阁” 的成功,不仅丰富了百姓的娱乐生活,还成为了传递文化、促进交流的桥梁。李逸知道,这只是他创新之路的又一步,未来,他还会有更多的想法,为大唐的繁荣、为百姓的幸福,不断努力。
而暗处,张柬之得知 “逸品影阁” 大获成功,还得到陛下的赏赐和推广,心中的嫉妒与恨意愈发浓烈。“李逸这小畜生,运气怎么就这么好!” 张柬之咬牙切齿,“改良织布机、创办影阁,每一件事都能得到陛下的认可,再这样下去,他迟早会爬到我头上来!”
他转身对身边的侄子张诚说道:“你去查查,‘逸品影阁’的运营有没有什么漏洞?比如税收、内容有没有不当之处?我就不信,他李逸做的事,能一点把柄都没有!”
“是,叔父!” 张诚躬身应道,转身快步离去。
张柬之看着窗外,眼中满是狠厉:“李逸,你等着,我定会找到你的把柄,让你为你的成功付出代价!”
一场新的危机,仍在悄然酝酿。但李逸对此一无所知,他正沉浸在 “逸品影阁” 成功的喜悦中,与苏瑶一起,规划着影阁的未来发展。他知道,只要坚守初心,脚踏实地为百姓做实事,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继续前行。
夕阳西下,“逸品影阁” 的灯笼渐渐亮起,温暖的光晕照亮了门前排队购票的百姓。李逸和苏瑶并肩站在影阁门口,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中满是成就感。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美好,等待着他们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