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长安,太极殿内香烟缭绕,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庄重而热烈。唐太宗手持各地呈报的盐铁改革试点奏报,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声音洪亮而坚定:“长安、洛阳、江南三地试点半年,盐铁价格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商家盈利增长,此等成效,足以证明盐铁改革乃利国利民之举!即日起,朕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盐铁改革,务必让天下百姓皆享改革红利!”
话音落下,殿内响起一片赞同之声。李逸站在文官队列中,心中既有激动,也有沉甸甸的责任感。自改革试点启动以来,他日夜操劳,如今终于迎来全国推广的时刻,只盼能不负陛下信任,不负百姓期待。
散朝后,唐太宗留下李逸、户部尚书王圭、工部尚书段纶等人,在御书房商议推广细节。唐太宗看着李逸,语气恳切:“全国推广事关重大,各地情况迥异,你可有详细方案?”
李逸早已胸有成竹,躬身递上一份写满字迹的奏折:“陛下,臣已根据各地经济状况、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制定了分批次推广方案。第一批先在中原、蜀地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推进,这些地方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百姓对新政策接受度高,预计三个月内可完成经营权开放、税制改革、监管体系建设;第二批覆盖西北、东北等偏远地区,这些地方运输成本高,朝廷需提供运输补贴,确保盐铁价格稳定,计划六个月内完成推广;第三批则是边境地区,那里与敌国接壤,需与驻军紧密合作,既要保障军民盐铁供应,也要严厉打击私盐私铁交易,防止战略物资外流。”
唐太宗接过奏折,仔细翻阅,不时点头称赞。户部尚书王圭补充道:“陛下,分批次推广可降低风险,便于及时调整策略。只是各地税制标准需统一,臣建议由户部牵头,制定详细的税收细则,确保地方官员依规征税,不扰百姓。”
工部尚书段纶也说道:“偏远地区运输是关键,工部可调配全国驿站,开通盐铁运输专线,同时修缮沿途道路,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
唐太宗闻言,面露喜色:“诸位所言极是!李逸,此事便交由你总领,户部、工部、刑部全力配合,务必确保改革顺利落地。”
“臣遵旨!” 李逸躬身领命,心中已有了清晰的行动规划。
回到府中,李逸立刻召集下属,组建 “改革指导团队”。团队成员精选自户部、工部、刑部,既有熟悉财政税收的官员,也有精通工程运输的工匠,还有擅长执法监察的御史。李逸亲自为团队成员培训,详细讲解改革方案的每一个细节,强调 “因地制宜、百姓至上” 的原则:“各地情况不同,切不可照搬试点经验,需深入调研,解决实际问题。若遇疑难,可随时传信回京,我们共同商议对策。”
三日后,改革指导团队兵分三路,奔赴各地。第一路前往中原、蜀地,由户部侍郎张恒带队;第二路前往西北、东北,由工部侍郎刘毅带队;第三路前往边境地区,由刑部侍郎赵威带队,每一路都配备了十余名专业人员,携带充足的文书、印章与监察工具。
中原地区的推广堪称顺利。以洛阳为中心,周边州县商贾早已听闻江南试点的成效,纷纷主动申请盐铁经营权。张恒带领团队抵达后,仅用十日便完成了经营权审核,为符合条件的商家颁发许可证。同时,他们严格按照税制改革要求,为商家讲解纳税流程,发放税收登记簿,确保每一笔交易都有记录、每一分税收都能入库。在郑州,有商家担心新税制会增加成本,张恒亲自上门,拿出试点地区的盈利数据:“改革后盐铁附加值提升,衍生品销量大增,虽税率略有调整,但总体利润反而更高。你看江南的商户,半年内盈利增长三成,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商家听后疑虑尽消,积极配合改革。
相比之下,西北偏远地区的推广则遇到了难题。刘毅带领团队抵达甘州时,发现当地盐价高达每斤六十五文,铁价更是突破一百三十文,比中原地区高出近五成。百姓们虽渴望平价盐铁,却因价格过高望而却步。刘毅立刻召集当地官员与商家座谈,得知症结所在:甘州地处河西走廊,距离江南盐场、蜀地铁厂路途遥远,运输需经沙漠、山地,车马损耗大,人工成本高,导致盐铁运抵当地后,价格大幅上涨。
“若不解决运输成本问题,改革便无法真正惠及百姓。” 刘毅彻夜未眠,写下详细的调研报告,快马传回京中。李逸接到报告后,立刻入宫面见唐太宗,请求朝廷发放 “运输补贴”:“陛下,西北百姓生活艰苦,若因运输成本导致盐铁价格居高不下,恐会寒了百姓的心。臣建议,从国库中调拨专款,补贴西北、东北偏远地区的盐铁运输费用,将当地盐铁价格降至与中原持平。”
唐太宗毫不犹豫地答应:“百姓之事无小事!即刻调拨五十万贯专款,作为偏远地区运输补贴,务必让西北百姓也能买得起平价盐铁。”
运输补贴很快到位。刘毅团队与当地驿站合作,优化运输路线,改用骆驼队穿越沙漠,减少车马损耗;同时,他们组织当地百姓参与运输,给予合理报酬,既降低了成本,又为百姓增加了收入。一个月后,甘州的盐价降至每斤三十文,铁价降至每斤八十文,与中原地区持平。百姓们闻讯,纷纷前往盐铺、铁匠铺购买,盐铺掌柜王老三笑得合不拢嘴:“以前百姓买盐要精打细算,如今价格降了,生意好了不止一倍!”
边境地区的推广则充满了挑战。赵威带领团队抵达雁门关时,正遇到驻军查获一批私盐。这批私盐共五百斤,由匈奴商人暗中走私入境,准备高价卖给边境百姓。赵威立刻与雁门关守将李将军商议,制定 “军民联防” 制度:驻军负责巡查边境线,严防私盐私铁入境;地方官府负责监管境内盐铁交易,严厉打击本地私贩。同时,他们在边境各州县设立 “盐铁供应点”,由朝廷统一调配盐铁,优先保障驻军与百姓需求。
在朔州,有当地豪强试图囤积盐铁,哄抬价格。赵威得知后,带领御史直接上门,出示朝廷法令:“盐铁改革乃陛下亲批,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者,轻则罚款,重则流放!” 豪强见赵威态度坚决,又听闻其他地区私贩被严惩的消息,不得不放弃囤积计划,按平价出售盐铁。赵威还在边境地区张贴告示,公布举报电话(唐代虽无电话,但此处可设定为 “举报信箱”,由专人每日查看),鼓励百姓举报私盐私铁交易,凡举报属实者,给予十贯钱奖励。此举极大地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短短一个月内,边境地区私盐私铁交易减少九成。
时间飞逝,转眼半年过去。全国盐铁改革推广工作基本完成,各地成效陆续显现。李逸汇总各地奏报,整理出一份详细的 “改革成效报告”,入宫呈给唐太宗。
在民生层面,成效最为显着。全国官盐均价从改革前的每斤五十文降至三十文,降幅达四成;铁均价从每斤一百一十文降至八十文,降幅近三成。在偏远的凉州,农户马老栓拿着新买的铁锅,激动地对上门回访的指导团队成员说:“以前买一口铁锅要花半个月的工钱,如今只需十天,而且铁锅质量更好,用着也轻便。家里的盐也够吃了,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买盐还要托人四处打听。” 更重要的是,私盐私铁基本绝迹。以往,私盐因价格低廉,虽质量差、含有杂质,仍有百姓购买,不少人因食用私盐生病;私铁则多为劣质产品,农具用不了多久便会损坏。如今,百姓用上了平价优质的官盐官铁,身体健康有了保障,生产生活也更加便利。
在经济层面,改革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盐铁税收较改革前增长四成,仅半年时间,国库便新增收入两百万贯,极大地充实了国家财政。盐铁衍生品市场更是一片繁荣,江南盐场推出的茉莉美容盐、桂花浴盐远销京城与边境,蜀地铁厂研发的炒菜锅、炖汤锅、剪刀、镰刀等产品深受百姓喜爱,带动了木材加工、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在扬州,因盐铁衍生品生产需求增加,新增作坊二十余家,提供就业岗位三千余个,不少原本失业的百姓找到了工作,家庭收入大幅提升。扬州作坊主陈掌柜说:“以前只做普通盐铁生意,利润微薄,如今生产衍生品,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不仅自己赚了钱,还能带动乡亲们就业,真是两全其美。”
在社会层面,改革带来的变化同样令人欣喜。百姓对朝廷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各地官府收到的百姓感谢信堆积如山。在荆州,百姓自发为当地官员送匾,上面写着 “为民办实事,清廉好父母”。同时,地方官员的贪腐现象明显减少。改革前,盐铁行业因利润丰厚,是贪腐高发领域,不少官员与私贩勾结,中饱私囊。如今,监管体系完善,每一笔盐铁交易都有记录,每一笔税收都能溯源,官员贪腐的空间被大幅压缩。据刑部统计,改革半年内,全国盐铁领域的贪腐案件较去年同期减少八成,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各地犯罪率也有所下降。
这日朝会,唐太宗手持李逸呈交的 “改革成效报告”,向满朝文武展示:“全国官盐均价下降四成,铁价下降三成,税收增长四成,新增就业岗位数千个,百姓满意度大幅提升!盐铁改革能在全国顺利推广,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效,李逸功不可没!”
唐太宗的目光落在李逸身上,充满了赞赏与信任:“李逸不仅有谋略,更有执行力,能因地制宜解决各地难题,让改革真正惠及百姓。从今往后,户部的财政改革事务,可多交由李逸负责,希望你能再接再厉,为大唐的繁荣富强贡献更多力量!”
李逸躬身行礼,声音坚定:“臣定不负陛下信任,不负百姓期待,全力以赴推进财政改革,为大唐盛世添砖加瓦!”
殿内文武百官纷纷向李逸投去敬佩的目光,掌声雷动。阳光透过太极殿的窗户,洒在李逸身上,也洒在满朝文武脸上,映照出大唐蒸蒸日上的希望。此时的李逸心中清楚,盐铁改革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改革任务等待着他,而他已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改革的红利还在持续释放。在江南,盐铁衍生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日本、高丽等国,为大唐赚取了大量外汇;在西北,平价盐铁的供应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原本贫瘠的土地上,长出了茁壮的庄稼,铁匠铺里传出了阵阵清脆的打铁声;在边境,军民同心,盐铁供应充足,士兵们士气高涨,百姓们安居乐业,边境线一派安宁祥和。
唐太宗时常微服出巡,看到市集上百姓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听到商家们对改革的称赞,心中倍感欣慰。他深知,国家的繁荣离不开百姓的支持,而改革便是连接朝廷与百姓的桥梁。只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大唐定能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这夜,李逸站在府中庭院,望着天上的明月,思绪万千。从最初的盐铁贪腐调查,到试点改革,再到全国推广,一路走来,虽历经艰辛,却也收获满满。他想起在西北甘州,百姓们买到平价盐铁时的喜悦;想起在边境朔州,官兵们查获私盐时的坚定;想起在中原郑州,商家们积极配合改革时的热情。这些画面,都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接下来,该着手推进税制改革了。” 李逸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改革之路没有终点,唯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让大唐的经济更加繁荣,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而他,将始终站在改革的最前沿,为这个伟大的时代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