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初夏,本该是渭水两岸麦浪翻滚、农人忙着收割的时节。清晨的阳光本该洒在田埂上,映着农夫们弯腰劳作的身影,伴着孩童们在田边追逐的笑声。可这日的长安,却被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 —— 朱雀大街上,往日穿梭的商队少了大半,就连西市的早市,也没了往日的喧闹,摊主们多是面色凝重地交头接耳,话题总绕不开那封从河西走廊传来的八百里加急战报。
太极殿内,气氛更是凝重得近乎窒息。殿外的铜壶滴漏 “嘀嗒” 作响,每一声都像是敲在众臣的心尖上。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手中紧紧攥着那份染了些许尘土的战报,明黄色的龙袍衬得他脸色愈发沉郁。战报上的字迹潦草却有力,每一个字都透着河西的危急:东突厥颉利可汗部趁唐军换防之际,率三万骑兵突袭河西,先是攻破了防守薄弱的瓜州,守将战死,城池被焚;紧接着又连夜奔袭沙州,沙州刺史率部抵抗三日,最终因粮尽援绝,城破被俘;如今突厥骑兵正沿着河西走廊劫掠,沿途的村庄被付之一炬,商队被尽数掳走,数万百姓流离失所,逃往凉州方向;更要命的是,河西商路彻底中断 —— 这条连接长安与西域的生命线,此刻已被突厥铁骑切断,沿途的驿站要么被焚毁,要么被占领,消息传递都变得困难。
“程处默呢?他率领的三万援军到了哪里?” 唐太宗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语气中带着压抑不住的焦虑,指节因用力攥着战报而泛白。
兵部尚书连忙出列躬身回道:“陛下,程将军的援军五日前已抵达凉州,正往沙州方向推进。可突厥人在沙州城外筑了临时防御工事,且骑兵机动性极强,程将军几次试图攻城,都因突厥城墙坚固、骑兵袭扰而未能成功,至今已有三千将士伤亡。”
“三千伤亡……” 唐太宗低声重复着这个数字,眉头皱得更紧。他起身走到殿中,目光扫过阶下的文武百官:“诸卿,河西乃西域门户,若不能尽快收复,商路断绝事小,一旦西域各国见大唐无力掌控河西,恐会倒向突厥,到那时,西北边境将永无宁日!谁有良策,能击退突厥,收复河西?”
话音刚落,保守派代表、礼部尚书崔玄龄便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增派兵力!从关中、河东调五万精锐驰援河西,以绝对兵力优势压制突厥骑兵,定能收复失地!”
“崔尚书此言差矣!” 不等唐太宗开口,英国公苏定方便大步出列,语气坚定地反驳,“河西地形复杂,多戈壁沙漠,五万兵力的粮草补给难以快速运送,等援军抵达,至少需一月之久,届时沙州、瓜州早已被突厥经营得固若金汤。况且突厥骑兵擅长奔袭,若他们避实击虚,绕开援军劫掠其他城镇,我军只会陷入被动,徒增伤亡!”
崔玄龄脸色一沉:“苏将军难道有更好的办法?总不能坐视河西沦陷!”
“我并非坐视,而是反对盲目增兵!” 苏定方语气更重,“突厥此次突袭,打的是‘速战速决’的主意,他们粮草有限,耗不起长久之战。我们需寻一良策,既能破其防御,又能遏制其骑兵机动性,方能事半功倍!”
两人各执一词,殿内顿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太子李治站在一侧,看着眼前的僵局,脸上满是担忧,忍不住开口道:“诸位卿家,若再争论下去,河西局势只会愈发危急。如今不仅商路断绝,据凉州传来的消息,流离失所的百姓已达五万之多,若不能及时接济,恐会引发民变。更严重的是,西域的龟兹、于阗等国已派使者打探消息,若见我大唐久攻不下,难保不会与突厥暗中勾结,后果不堪设想。”
李治的话让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清楚,他说的是实情 —— 河西不仅是军事要地,更是外交与民生的关键,一旦失控,引发的连锁反应难以估量。可眼下,无论是增兵还是持久战,似乎都找不到完美的解决方案,朝堂上再次陷入沉默,只剩下铜壶滴漏的 “嘀嗒” 声,敲得人心烦意乱。
就在这时,一直站在文官队列中沉默的李逸,缓缓向前迈出一步,躬身行礼:“陛下,臣有一策,或许能破突厥之困。”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李逸身上。他虽因改良农具、革新商路闻名,却从未涉足军事,此刻在满朝武将都无计可施时提出 “有策”,难免让人意外。
唐太宗看着李逸,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却还是点头道:“李逸,你且说说,是什么计策?”
“臣以为,可改良火药,制作新式武器,以破突厥的防御与骑兵。” 李逸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回荡在太极殿内。
“火药?”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议论声。
“李大人莫不是糊涂了?” 一名武将忍不住开口质疑,“火药历来多用于庆典烟花,燃放时虽有声光,却无甚杀伤力,怎能用于战场?”
另一名文官也附和道:“是啊,火药易燃易爆,若在战场使用,稍有不慎,恐会伤到自家将士,反而误事!”
质疑声此起彼伏,崔玄龄更是皱着眉说道:“李逸,此事关乎河西战局,数万将士性命,不可信口开河!你此前虽有革新实绩,可军事之事非同儿戏,仅凭火药,怎能击退突厥铁骑?”
李逸抬起头,目光扫过质疑的官员,语气依旧坚定:“诸位大人有所不知,臣研究火药已有五年之久。早年在皇家科学院时,便曾试验过火药的爆炸威力,只需优化配方 —— 调整硝石、硫磺、木炭的比例,减少硫磺用量以降低不稳定性,增加硝石比例以提升爆炸力;再改进制作工艺,将火药封装于铁质容器中,控制引爆时机,便能将其变为杀伤力极强的武器。臣愿立下军令状:若半月内无法制成可用于战场的新式火药武器,甘受军法处置!”
他的话掷地有声,殿内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众人看着李逸坚定的眼神,想起他此前改良曲辕犁解决粮荒、革新飞钱疏通商路的实绩 —— 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他都一一做成了,或许这次,火药真能成为破局的关键。
唐太宗心中的疑虑也渐渐消散。他盯着李逸看了片刻,突然想起去年李逸曾呈上过一份《火药应用初探》的奏折,当时他以为只是匠人奇思,未曾重视,如今想来,李逸早已在暗中研究火药的军事用途。他深吸一口气,语气郑重地说道:“好!朕准你所求!即日起,调工部所有熟练工匠、皇家科学院的器械与原料归你调配,朕再派三名军中工匠协助你,熟悉战场武器的使用需求。半月之内,朕要在太极殿看到能用于战场的火药武器!若能成功,朕必重赏;若失败……”
“臣明白!” 李逸不等唐太宗说完,便再次躬身,“臣定不辱使命!”
“退朝!” 唐太宗一声令下,率先转身走向后殿,走至殿门时,又回头看了李逸一眼,眼神中带着期许与重托。
朝会结束后,官员们三三两两地离开太极殿,不少人路过李逸身边时,都忍不住驻足叮嘱。苏定方拍了拍李逸的肩膀,语气诚恳地说道:“贤婿,河西战局全靠你了!军中工匠我已选好,都是随我征战多年、熟悉攻城与骑兵作战的老手,有任何需求,随时找我!”
太子李治也走到李逸面前,轻声道:“李逸,半月时间紧迫,若需宫中资源,尽管开口,我会全力协调。务必保重,切勿急于求成。”
李逸一一谢过,心中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没有耽搁,朝会一结束,便带着工部侍郎与皇家科学院的院丞,直奔位于长安城外的皇家科学院工坊 —— 那里有他此前研究火药的试验记录,还有一批初步改良的火药样品。
工坊内,弥漫着淡淡的硫磺味。李逸推开一间上锁的库房,里面堆放着数十个陶罐,罐上贴着 “火药样品” 的标签,旁边还有厚厚的试验记录本。他拿起一本记录本,递给工部侍郎:“大人请看,这是近三年的试验数据。此前我们将火药用于矿山开采,炸开坚硬岩石时效果显着,如今只需将这种威力转移到战场 —— 对付突厥的临时城墙,用火药炸开缺口;对付骑兵,可制作小型爆炸装置,震慑马匹、杀伤骑兵。”
工部侍郎接过记录本,翻开一看,上面详细记录着每次试验的火药配方、用量、爆炸效果,甚至还有不同容器封装的对比数据,不禁惊叹道:“李大人竟已研究至此!有这些数据为基础,半月之内制成武器,并非不可能。”
说话间,三名军中工匠也赶到了工坊。为首的工匠名叫赵虎,曾参与过多次攻城战,看着库房里的火药样品,疑惑地问道:“李大人,这火药若用于攻城,如何确保能准确炸到城墙?若被突厥人察觉,提前破坏,岂不是白费功夫?”
李逸早有准备,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张图纸,铺在桌上:“赵师傅放心,我已设计了两种武器形制。第一种是‘轰城弹’,将火药封装在生铁铸造的球形外壳中,外壳上预留引火孔,用麻绳系在投石机上,投射到城墙后,引火绳燃烧引爆火药,足以炸开两丈宽的缺口。第二种是‘震马雷’,将火药封装在陶罐中,罐口插着短引火绳,作战时由士兵投掷到突厥骑兵阵中,爆炸产生的巨响与碎片,可惊散马匹、杀伤骑兵,为我军冲锋创造机会。”
赵虎凑到图纸前,仔细看着 “轰城弹” 与 “震马雷” 的结构,眼中渐渐露出认可:“这设计可行!投石机我们军中现成的有,只需按图纸铸造生铁外壳;陶罐更是易得,关键是引火绳的燃烧时间要精准 —— 太短会在投射途中爆炸,太长会给突厥人反应时间。”
“赵师傅说得正是关键。” 李逸点头道,“我们今日便分三组行动:第一组由工部工匠负责,按图纸铸造‘轰城弹’的生铁外壳,调整厚度与重量,确保能适配军中投石机;第二组由皇家科学院的人负责,优化火药配方,重点提升稳定性与爆炸力,同时制作标准化的引火绳,测试不同长度的燃烧时间;第三组由赵师傅等人负责,模拟战场环境,测试‘震马雷’的投掷距离、爆炸范围,确保在骑兵冲锋时能发挥作用。”
分工明确后,工坊瞬间忙碌起来。工匠们搬来熔炉,开始铸造生铁外壳;科学院的人则称量硝石、硫磺、木炭,按不同比例混合,进行小规模爆炸试验;赵虎等人则在工坊外的空地上,用泥土堆出模拟的骑兵阵型,测试陶罐的投掷角度。
李逸穿梭在各组之间,不时停下来指导:“生铁外壳的厚度控制在三分,太厚会影响爆炸威力,太薄容易在投射时碎裂。”“硝石比例再增加一成,上次试验中,硝石占比六成时,爆炸力最强,且稳定性尚可。”“引火绳用棉线浸泡硫磺水,燃烧速度更均匀,每寸燃烧时间约为十息,按投射距离计算,两丈长的引火绳,足够投石机将‘轰城弹’送到城墙下。”
夕阳西下时,第一枚 “轰城弹” 外壳铸造完成,第一份优化配方的火药也配制成功。众人迫不及待地在工坊外的空地上进行试验:将火药装入生铁外壳,插入引火绳,用小型投石机投射到五十步外的土坡上。
“点火!” 李逸一声令下,工匠点燃引火绳,投石机将 “轰城弹” 抛向空中。随着 “轰隆” 一声巨响,土坡上炸开一个三尺深的大坑,碎石飞溅,烟尘弥漫。
赵虎跑到坑边,俯身查看,激动地喊道:“成了!这威力,足以炸开突厥的临时城墙!”
工坊内一片欢呼,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李逸却没有放松,他看着坑边散落的生铁碎片,眉头微蹙:“外壳还是有些脆,下次铸造时加入少量锡,增加韧性。另外,引火绳的燃烧时间比预期快了两息,需再调整硫磺水的浓度。”
接下来的十日,工坊内灯火通明,工匠们日夜赶工。李逸几乎吃住都在工坊,双眼布满血丝,却依旧精神矍铄。期间,唐太宗曾两次派内侍前来打探进度,当得知 “轰城弹” 与 “震马雷” 已完成初步测试,威力符合预期时,龙颜大悦,当即下令调拨十万斤硝石、五万斤硫磺,确保原料充足。
第十三日,第一批实战用的火药武器终于制作完成:两百枚 “轰城弹”,五百枚 “震马雷”,整齐地堆放在工坊内。李逸让人将武器装上马车,亲自送往太极殿,请唐太宗查验。
太极殿外的空地上,唐太宗率领文武百官等候。赵虎指挥士兵,用投石机投射了一枚 “轰城弹”,目标是五十步外的土墙。“轰隆” 一声巨响,土墙被炸开一个两丈宽的缺口,烟尘散去后,缺口处的泥土与碎石堆积如山。紧接着,士兵又投掷了一枚 “震马雷”,爆炸产生的巨响让周围的马匹受惊嘶鸣,碎片飞溅范围达三丈,足以覆盖小规模骑兵阵型。
“好!好!好!” 唐太宗连说三个 “好”,走上前,看着 “轰城弹” 的残骸,眼中满是激动,“有此武器,何愁突厥不破!李逸,你立下大功了!”
李逸躬身道:“陛下谬赞,此乃工部、皇家科学院与军中工匠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武器已成,当尽快送往河西,交由程将军指挥,趁突厥尚未察觉,一举收复失地。”
唐太宗当即下令:“苏定方!你亲自率领五百精锐,护送火药武器前往河西,协助程处默制定作战计划。务必尽快收复瓜州、沙州,安抚百姓,恢复商路!”
“臣遵旨!” 苏定方抱拳领命,转身便去筹备。
看着苏定方带着武器车队疾驰而去,李逸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他知道,这只是破局的第一步,河西的战事能否顺利,还要看前线将士的配合,但至少,他们已经有了击败突厥的关键武器。
太极殿内,唐太宗看着李逸疲惫却坚定的脸庞,感慨道:“李逸,你总能在危难之际想出良策。改良农具解粮荒,革新商路促民生,如今又制火药破战事,你为大唐做的,朕都看在眼里。待河西收复,朕必对你重赏!”
李逸躬身回道:“陛下,臣所求并非赏赐,只求大唐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安稳无虞。如今河西告急暂解,臣还需继续优化火药武器,为日后边防做准备。”
唐太宗点点头,眼中满是赞许。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亮了李逸的身影,也照亮了太极殿内的希望 —— 河西的危机,终于因这小小的火药,迎来了破局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