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协议由顾佳委托的张律师亲自送到了许幻山的公司。条款清晰,条件公允,甚至在某些方面(如公司股份作价)顾佳做了让步,摆明了是快刀斩乱麻,不欲多做纠缠的姿态。
许幻山看着那份协议,只觉得每一个字都刺眼。他试图打电话给顾佳,发现号码已被拉黑;去公寓找她,物业礼貌地告知顾女士已搬离;他甚至去了茶厂在上海临时租用的办公室,却被前台客气地拦下,告知“顾总在湘西出差”。
她以一种决绝而高效的方式,彻底从他的生活中抽离,不留一丝余地。
与此同时,“顾佳茶语”的发展却步入了快车道。那场老洋房品鉴会的效应持续发酵,加上精心运营的社交媒体账号和与几位生活方式领域KoL的深度合作,品牌在目标客群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稳步提升。订单不再局限于个人消费者,开始接到一些企业定制礼品和高端酒店、餐厅的采购意向。
顾佳变得更加忙碌。她深知品牌不能只靠营销,产品的深度和供应链的稳固才是根本。她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湘西,与杨师傅和农学院的专家一起,研究不同地块茶叶的特性,尝试改进萎凋、揉捻、发酵的工艺参数,记录下每一批茶的数据,试图建立起一套可追溯的品质标准。
她不再只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深入一线的产品经理和研究者。她的手不再仅仅用于冲泡精致的茶汤,也会沾染泥土,检查茶树的生长情况。这种扎根于泥土的踏实感,让她前所未有地充实。
薇薇安介绍的助理能力出色,帮她分担了大量的日常运营工作,使得她能将精力集中在战略和产品上。王漫妮利用在米希亚的资源和视野,为她拓展线下渠道和异业合作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钟晓芹则发挥文字特长,负责品牌内容的深度挖掘和输出,那些关于茶山、茶人、以及顾佳自身蜕变的故事,经过她细腻的笔触,愈发显得动人。
三个女人,以顾佳的事业为纽带,形成了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固和高效的同盟。
这天,顾佳在茶山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是于太太打来的。于太太在太太圈里属于相对边缘但家境殷实的角色,丈夫是做实业起家。
“顾佳啊,听说你现在自己做茶厂,做得风生水起呀。”于太太的语气带着试探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于太太您好,只是刚起步,还在摸索。”顾佳语气谦和,却不卑不亢。
“哎,你就别谦虚了。我看了那篇专访,写得真好。”于太太顿了顿,压低声音,“不瞒你说,我在太太圈也待得没意思了,整天比包比首饰,虚头巴脑的。我看你做实事,心里佩服。我手里有些闲钱,你看……能不能也投一点到你那边?不用多,就当跟着你学习学习,也找个正经事做。”
顾佳心中微动。她对于太太印象不差,知道她只是被那个圈子裹挟。而且,于太太丈夫的实业背景,或许在未来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源。
她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诚恳地说:“于太太,感谢您的信任。投资是大事,这样吧,我让助理把我们现在的情况和未来的规划发一份详细的资料给您看看。您先了解清楚,如果觉得合适,我们再详谈,您看如何?”
“好好好,应该的,应该的。”于太太连声答应,语气中透露出满意。顾佳这种专业、谨慎的态度,反而让她更加放心。
挂断电话,顾佳站在茶山之巅,俯瞰着脚下层叠的翠绿。山风拂面,带来茶叶的清香。她能清晰地“看到”,属于“顾佳茶语”的气运,不再是初时那微弱的一点金光,而是如同这漫山遍野的茶树一般,生机勃勃,不断吸纳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那曾经缠绕在她和许幻山周围的、代表“窃运阁”影响的灰败气息,早已被这蓬勃的生机冲散、驱离。
她打开手机,看了一眼日历。距离品鉴会过去不到两个月,距离她正式提出离婚,不到三周。时间不长,却仿佛已经过去了很久。
她拨通了钟晓芹的电话:“晓芹,我之前跟你提过的,关于写一本记录茶山生活和创业心得的书,我觉得可以开始筹备了。”
又打给王漫妮:“漫妮,之前聊过的,和那个独立设计师品牌联名推出‘茶香’系列周边的事情,我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可以约他们的主理人聊聊。”
最后,她打给薇薇安:“薇薇安姐,关于下一轮融资和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的设想,我整理了一些思路,发您邮箱了,您有空看看。”
她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充满了对未来的笃定与规划。
她不再是谁的附庸,不再需要看谁的脸色。她的世界,由她自己定义,她的版图,由她自己开拓。这,就是她的独立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