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初试牛刀,基金落地起波澜
周安国办公室里的那番谈话,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陈临海的四肢百骸。连续数个日夜的伏案疾书、奔波调研所带来的疲惫,顷刻间被一种昂扬的斗志所取代。他感觉自己手中握着的不再仅仅是一份报告,而是一把钥匙,一把可能打开新枣镇困局、也打开自己未来之路的钥匙。
他强压着内心的激荡,回到党政办。尽管他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但眼角眉梢那丝难以完全掩饰的锐气与光亮,还是落在了办公室众人眼中。
李伟端着茶杯,状似无意地瞥了他一眼,目光在他空着的双手(报告已上交)上停留了一瞬,嘴角扯出一个意味不明的弧度,似是嘲讽,又似是警惕。他慢悠悠地吹开茶叶沫,呷了一口,拖长了语调:“小陈啊,书记召见,是有什么‘重要指示’啊?”
他将“重要指示”四个字咬得略重,带着一股酸溜溜的试探。
陈临海不欲与他多言,更不想在事情落定前横生枝节,便含糊道:“书记关心扶持基金申报的事情,问了问前期调研的细节。”
“哦?是吗?”李伟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手指敲着桌面,“这事可关系到咱们镇今年经济发展的亮点,书记重视是应该的。不过啊,小陈,你还年轻,有些情况可能不了解。这项目最终拍板,可不是光靠一份报告就行的,还得上会讨论,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平衡。”
这话里的暗示再明显不过:别以为抱上书记大腿就万事大吉,党委会上我李伟有一票,其他班子成员也不是摆设。
陈临海如何听不出他的敲打?他心中冷笑,面上却依旧谦逊:“谢谢主任提醒,我明白。一切听领导们决策。”
正说着,党委办的通知就到了:下午三点召开临时党委会议,专题研究特色产业小微扶持基金项目申报事宜。
会议通知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池塘,顿时在小小的镇政府院里激起了层层涟漪。消息灵通人士早已打听到风声,知道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就是讨论陈临海做的那份报告。各种猜测和议论悄然蔓延。
下午三点,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周安国端坐主位,面色平静。其他几位镇党委成员——镇长、副书记、副镇长、组织委员等陆续落座。李伟作为党政办主任,也列席会议,负责记录,他特意选了个离周安国不远不近的位置。
会议开始,周安国开门见山,简要说明了会议目的,便让陈临海先行汇报调研情况和初步方案。
刹那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个坐在会议桌末席的年轻人身上。有好奇,有审视,有怀疑,也有如李伟那般毫不掩饰的冷眼旁观。
陈临海深吸一口气,站起身。他没有带厚厚的报告原文,只拿了几页提纲挈领的要点。他走到投影仪前(这是镇上开会少有的现代化设备),将U盘插入。
“各位领导,下午好。下面我就镇特色产业小微扶持基金项目摸底调研情况,做简要汇报。”他的声音初时略带一丝紧绷,但很快便稳定下来,清晰而沉稳。
他摒弃了所有花哨的辞藻,直接切入主题。用简洁明了的图表和数据,对比分析了“枣香情”、“生态黑猪”、“竹编作坊”、“绿色大棚”四个潜在项目的优势、劣势、市场前景、预期带动效应以及基金使用规划。
他讲“枣香情”的品控隐患和电商破局思路,讲“生态黑猪”的品牌溢价和冷链痛点,讲“竹编”的文化价值与市场脱节,讲“大棚”的技术优势与销售困境。每一个观点都有数据或实地案例支撑,每一个建议都直指要害,务实可行。
他没有夸大其词,反而客观地指出了各个项目存在的风险和不足。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增加了汇报的可信度。
会议室里很安静,只有陈临海清晰的声音和投影仪风扇的微弱嗡鸣。几位原本有些心不在焉的领导,也逐渐坐直了身体,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他们没想到,这个刚来没多久的年轻人,对镇里情况的了解如此深入,看问题的角度如此刁钻精准,提出的方案也远超他们“修修补补”的固有思路。
周安国面无表情地听着,但指尖偶尔轻轻点着桌面的动作,透露了他内心的满意。
汇报结束,陈临海微微鞠躬:“我的汇报完了,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短暂的沉默后,周安国率先开口,一锤定音:“情况很清楚,分析也很透彻。我认为,‘枣香情’和‘生态黑猪’这两个项目,基础好,潜力大,带动效应明显,符合基金扶持方向,可以作为我们镇今年的申报项目。大家有什么意见?”
镇长首先表示支持:“临海同志调研得很扎实,方案也可行。我同意周书记的意见。” 副书记也点头:“这两个项目确实最具操作性,能快速见到效益。”
眼看就要一致通过,李伟有些急了。他清咳一声,硬着头皮开口:“书记,镇长,各位领导,我有点不同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转向他。
李伟避开周安国的视线,看着桌面说:“陈临海同志的想法是好的,但毕竟年轻,缺乏经验。‘枣香情’厂子管理混乱是老问题了,刘茂才能不能扛起升级换代的重担?我看悬。‘生态黑猪’投入也不小,万一市场打不开,风险谁承担?我觉得,是不是更稳妥一点,选一个项目,比如就把钱给‘枣香情’稍微升级一下包装算了?或者……是不是考虑一下其他老牌点的厂子?”他试图引入新的选项,搅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