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锋刃初试,危机淬炼真金(上)
市报女记者田娇娇踩着那双与黄土路格格不入的高跟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陈临海身后,眉头拧得能夹死苍蝇。她时不时发出细微的抱怨声,不是嫌灰尘大,就是嫌路难走,看向前面那个沉默带路的年轻干部的背影时,眼神里的不耐和轻视几乎要溢出来。
陈临海完全没有心思去顾及身后那位“无冕之王”的小情绪,他的思绪早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了“枣香情”加工厂那里。
就在他急匆匆地赶路时,突然有个记者来访,这可真是个意外!不过这个意外也正好提醒了他,项目的推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于是他加快步伐,一边快步走着,一边在脑子里把申报材料的细节又过了一遍。
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陈临海终于来到了“枣香情”加工厂。田娇娇跟在他身后,一看到那略显陈旧的厂房和简陋的设备,她眼中的失望之情简直毫不掩饰,就差直接写在脸上了。
而厂长刘茂才呢,其实他早就接到了通知,所以一见到陈临海来了,就立刻热情地迎了出来。可当他看到跟在陈临海身后的,只有一个娇滴滴的、满脸写着嫌弃的女记者时,他的热情一下子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似的,瞬间少了三分。
陈临海一脸严肃,他深知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拖沓,于是直截了当地对刘茂才说道:“刘厂长,这位是市报的田记者,此次前来是为了深入了解咱们厂扶持基金项目的具体情况。您先简要介绍一下厂里目前的实际状况以及未来的升级规划,尤其要重点说明一下这笔基金打算具体用在哪些方面,还有预期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
陈临海这番话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有意引导刘茂才将话题集中在“未来”和“规划”上,而不是过多地纠缠于当下厂里略显简陋的现状。毕竟,他希望这次采访能够突出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现出工厂充满希望的发展前景。
刘茂才有些紧张地搓了搓手,然后磕磕巴巴地开始介绍起来。然而,田娇娇似乎并没有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刘茂才的讲述上,她心不在焉地听着,手中机械地按着录音笔的按钮,偶尔会打断刘茂才的话,但问的问题却都比较肤浅,明显对技术细节和市场规划这些重要内容缺乏兴趣。
相反,田娇娇似乎更热衷于询问一些诸如“厂里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工人们的收入情况如何?”这类更倾向于“找痛点”的问题,仿佛她此行的目的并非是要全面了解扶持基金项目,而是要挖掘出一些负面的信息。
陈临海心中暗叹,知道这次采访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他适时插话,补充一些技术关键点和市场分析,试图将话题拉回正轨。
就在这时,厂子里一个负责采购的老师傅慌慌张张地跑进来,也顾不得有记者在场,对着刘茂才就喊:“厂长!不好了!出事了!”
刘茂才脸色一变:“咋呼啥!没看见有领导在吗?出啥事了?”
老师傅急得满头大汗:“是蜂蜜!咱常联系的那几家蜂农,刚都打电话来说,今年的蜜不卖给咱了!说……说是有个外地大老板,开着车直接到村里,价钱比咱们往年收的高三成!现钱结账!好多家都已经答应卖了!”
“什么?!”刘茂才如遭雷击,脸色瞬间煞白,猛地看向陈临海,“陈干部!这……这怎么办?!原料断了,咱这厂子就得停摆啊!那基金……那升级……”他急得语无伦次,额头青筋暴起。
田娇娇原本那副无精打采、兴致缺缺的模样,在听到“困难”和“冲突”这两个词时,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瞬间变得精神抖擞,双眼熠熠生辉!
“困难!冲突!”她心里暗自叫道,“这可是绝佳的新闻素材啊!”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田娇娇立刻像打了鸡血似的,将手中的录音笔如同一把利剑一样,直直地怼到刘茂才的面前,距离近得几乎都能碰到他的鼻尖了。
紧接着,田娇娇就像一挺机关枪一样,连珠炮似的向刘茂才发问,不给对方丝毫喘息的机会:“厂长,这是不是意味着项目还没开始就要失败了呢?难道这说明你们前期的调研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吗?还是说你们应对风险的能力实在太差劲了?那工人们会不会因此而失业呢?”
她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甚至还带着几分明显的诱导性,似乎就是故意想要把事情闹大,好让这个新闻更有看点,更能吸引眼球。
刘茂才被问得哑口无言,只会重复:“完了……这下全完了……”
陈临海的心也猛地沉了下去。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高价截胡,现金结账,这是蓄谋已久的商业手段,针对的就是“枣香情”这种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厂!
如果李伟得知这个消息,恐怕他会毫不犹豫地跳出来,对这个项目冷嘲热讽一番,甚至可能会借机全盘否定整个项目!毕竟,周书记刚刚才拍板决定,这边就出现如此大的纰漏,他该如何向周书记交代呢?
然而,田娇娇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还在不停地追问着,那语气中甚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陈临海再也无法忍受,他猛地抬起头,毫不客气地打断了田娇娇的话:“田记者!现在可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解决问题!”
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却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威严和决断力,让人无法忽视。这声音就像是一道闪电划破黑暗的夜空,瞬间镇住了原本混乱不堪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