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文保错综显智慧拨云见日
两人缓缓地走进凉亭,然后轻轻地坐了下来。微风拂过,带来一丝凉爽,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角。
在这个宁静的环境里,他们开始谈论起项目监管、地方产业发展以及环保与经济的平衡等重要话题。凌云峰的话语如潺潺流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他显然对这些问题有着长期而深入的思考,每一个观点都独具慧眼,令人眼前一亮。他不仅能随口说出准确的数据,还能将这些数据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解释其中的关联和影响。
陈临海静静地聆听着,时而点头表示赞同,时而陷入沉思。他发现,凌云峰的见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问题的本质。这种深度和广度让他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随着交谈的深入,陈临海逐渐了解到,凌云峰竟然是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这样的学历背景让他对凌云峰更加刮目相看。
更让人钦佩的是,凌云峰毕业后并没有选择留在繁华的北京,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他心中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为改变云川那“灰蒙蒙”的天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凌云峰的理想在现实中屡屡碰壁,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并没有气馁,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希望能够找到一条实现理想的道路。
“陈秘书,不瞒您说,有时候真的很无奈。”凌云峰叹了口气,“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推动起来,处处是掣肘。就像这个科恩项目,本来是个转型升级的机会,却差点又陷入旧模式的争论。”
陈临海理解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改革从来不易。但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这些人去推动。你的想法今天已经引起了省长的重视,这就是一个开始。坚持下去,总能看到改变。”
他看着凌云峰,诚恳地说:“凌主任,你是个人才。云川需要你,更大平台也需要你这样的专业干部。保持这份锐气和思考,机会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凌云峰看着陈临海真诚而充满力量的眼神,胸中涌起一股暖流,重重地点了点头:“谢谢陈秘书!我一定努力!”
送走凌云峰,陈临海独自在月光下站了很久。云川之行,不仅让他接触了宏观项目协调的复杂性,更让他再次确认了发现和汇聚人才的重要性。秦劲松、凌云峰……这些散布在各处的星火,正在一点点被他汇聚起来。
他拿出手机,看到田娇娇发来的信息,约他周末去看一个先锋艺术展。他微微一笑,回复了一个“好”。
工作与生活,挑战与机遇,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内心的坚守……一切都在向前推进。而他,陈临海,正在这场漫长的旅途中,一步步变得更为强大和从容。
当晚,云川市安排工作餐。餐后,陈临海以散步为由,婉拒了市里领导的陪同,独自在招待所院内走动,消化一天的见闻,也梳理接下来的工作思路。
月光如水,树影婆娑。他走到一处小花园的凉亭旁,却意外地看到一个人正站在那里,似乎在等他。正是白天发言的凌云峰。
“凌主任?”陈临海有些意外。
“陈秘书,冒昧打扰。”凌云峰快步上前,语气带着感激和一丝激动,“今天在会上,谢谢您给我发言的机会。”
“凌主任客气了,是你的想法确实有价值。”陈临海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多礼,“思路很好,但推动起来,阻力不会小。”
“我明白。”凌云峰点点头,眼神坚定,“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总得试试。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么好的项目,因为互不信任而黄掉。云川需要转型,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
这番话,让陈临海对他更是高看一眼。这是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干部。
从云川返回省城,陈临海立刻投入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这项新的挑战之中。
他首先并没有急于召开协调会,而是带着办公厅的一名工作人员,花了整整三天时间,实地走访了省城内最具代表性的两条历史文化街区——古运河畔的“清河坊”和民国风情浓郁的“梧桐里”。
他穿着便装,像普通游客一样,穿行在青石板路和老旧巷弄间。他看那些精美的雕花门楼、斑驳的砖墙,也看那些杂乱无章的电线、肆意搭建的厨房、以及因为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败不堪的院落。他走进临街的商铺,与老板闲聊,了解经营状况和租金压力;他也敲开原住民的家门,倾听他们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渴望、对搬迁补偿的担忧、以及对街区商业化开发的抵触情绪。
在清河坊,他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工匠,仍在坚守着祖传的制伞手艺,但门庭冷落,后继无人。在梧桐里,他目睹了因为产权纠纷,一栋颇有历史价值的西式小楼被闲置多年,濒临倒塌。
所见所闻,远比文件上的描述更为具体和复杂。这里交织着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发展、公共利益与个体诉求、文化传承与商业利益的深刻矛盾。
带着沉甸甸的调研成果,陈临海闭门谢客,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两天,梳理思路,起草了一份《关于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的初步报告》。报告没有空泛的理论,全是基于实地走访的一手资料和鲜活案例,问题指向精准,建议务实可行,提出了“分类保护、渐进更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生改善与文化传承并重”等核心原则。
他将这份报告先呈送宋敬坤阅示。宋敬坤看后,批示:“情况摸得实,问题找得准,思路清晰。可按此准备,适时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