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涌金莲”草本片的成功上市,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中,在大山药业内部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表面的喜庆之下,一股不易察觉的潜流正在涌动。
问题的核心,出在了利益分配上。
这款新产品,从物种发现、资源鉴定到关键技术攻关,李秀云领导的研发团队无疑是头号功臣。按照公司初创时“谁贡献大谁多拿”的不成文规矩,研发团队理应获得重奖。张大山也是这么想的,他让财务部门拟定了一个丰厚的奖金方案,准备在季度总结会上宣布。
然而,方案还没公布,风声却先漏了出去。
这天下午,销售总监王斌敲开了张大山办公室的门,脸上带着些许不自然的神色。寒暄几句后,他切入正题:“张总,听说公司这次要给研发部发一大笔项目奖金?”
张大山没多想,点头道:“是啊,‘地涌金莲’能成功,秀云他们功不可没,这是应得的。”
王斌搓了搓手,语气有些犹豫:“张总,我明白研发的重要性。不过……我们销售部的兄弟心里有点想法。为了推广这新产品,兄弟们这几个月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打通新渠道、应付各种挑剔的客户,压力也很大。现在市场刚打开,利润还没完全体现,大头奖金就先给了研发,怕就怕……影响前线兄弟们的积极性啊。”
张大山愣了一下,他光顾着犒劳功臣,确实忽略了销售团队的感受。他试图解释:“老王,你的意思我明白。销售兄弟的辛苦我都看在眼里,年底奖金肯定不会亏待大家。但这次是专项奖励,性质不一样……”
“张总,”王斌打断他,声音提高了一些,“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兄弟们只看实在的。现在外面竞争多激烈,‘华东药业’那边听说我们新产品上市,已经开始有针对性的促销了。要是这时候军心不稳,后面仗还怎么打?”
王斌的话,像一根刺,扎进了张大山心里。他意识到,公司规模大了,部门多了,原先那种靠人情和默契维系的管理方式,已经行不通了。一碗水端不平,内部就要起矛盾。
还没等他想好如何安抚王斌,生产副总周明也找上门来。周明说话更直接:“大山,生产线为了‘地涌金莲’改造升级,工人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成本控制也做到了极致。现在奖励方案只倾斜研发和销售,我们生产一线的员工会不会觉得,流汗出力的人,反而得不到重视?”
接连两位核心高管表达不满,让张大山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原本以为水到渠成的奖励方案,竟然引发了如此大的内部反弹。
晚上,张大山把这件事告诉了李秀云。李秀云听后,沉默了很久。她是个专注于技术的人,对人情世故并不敏感,但她也明白团队和谐的重要性。
“大山,”她轻声说,“奖金的事,要不……我们团队就算了。别因为这事,闹得大家不愉快。只要项目成功,对公司好,我们就满足了。”
看着妻子通情达理却难掩失落的眼神,张大山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握住李秀云的手,摇了摇头:“不行!该奖的必须奖,这是原则!否则以后谁还愿意埋头搞研发?但王斌和周明说的也有道理,不能顾此失彼。”
他意识到,必须建立一个科学、透明、能让所有人信服的激励机制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凭感觉、讲人情。
第二天,张大山紧急召开了高管会议。他没有直接宣布奖金方案,而是将王斌和周明提出的问题摆到了桌面上,让大家一起讨论。
会议开得很激烈。王斌坚持销售前端的重要性,周明强调生产保障的不可或缺,李秀云虽然话不多,但也委婉表达了研发投入的长期性和高风险性。
张大山作为掌舵人,耐心听着每个人的发言,最后总结道:“大家的意见我都听到了,都有道理。这说明我们原来的奖励机制确实有问题,太模糊,容易产生不公平感。”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我建议,我们改革现有的绩效考核和奖金分配办法。成立一个专门小组,由梁总牵头,财务、人力配合,设计一套基于KpI(关键绩效指标)的、量化透明的评价体系。以后,不管是项目奖还是年终奖,都按这个体系来算,用数据说话,减少人为因素。你们看怎么样?”
这个提议,将矛盾从“人”转移到了“制度”上,显得更为公平。王斌和周明对视一眼,都表示了同意。李秀云也点了点头。
一场潜在的内部风波,暂时被压了下去。但张大山知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制度,并让所有人习惯和接受,远比处理一次奖金分配要复杂得多。企业成长的烦恼,正以前所未有的具体形式,摆在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