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诉讼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大山药业的上空,让原本就因业绩压力而紧张的气氛更加凝重。判决迟迟未下,市场观望情绪浓厚,资金回流速度明显放缓。华兴资本的吴总监几乎每天都要拿着报表来找张大山,语气一次比一次急迫。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内部矛盾不可避免地再次爆发。周明为了确保完成年度业绩目标,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成本削减方案:暂停所有“非必要”的研发项目,包括李秀云负责的追溯系统二期建设;同时,建议将部分药材的初加工环节外包给成本更低的第三方小厂,以节省开支。
这个方案在管理层会议上引起了激烈争论。
“我坚决反对!”李秀云第一次在会议上如此激动,“追溯系统是我们品质保证和品牌信誉的核心!暂停它,等于自毁长城!而且外包初加工,质量如何控制?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李总,我理解你的坚持。”周明面色冷峻,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务实,“但现实是,我们的现金流很紧张!诉讼拖得越久,对我们的消耗越大!我们必须先活下去,才能谈发展!这些长期投入可以等形势好转再重启。”
“等到形势好转?”李秀云寸步不让,“等到品牌信誉垮掉,客户流失殆尽,再好的技术又有什么用?我们不能为了短期业绩,牺牲掉最根本的东西!”
两人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周明代表着资本方对短期回报的强硬要求,李秀云则坚守着企业安身立命的技术和品质底线。张大山坐在中间,面色凝重。他理解周明的压力,更认同李秀云的远见。但这种非此即彼的冲突,让他陷入了两难。
会议不欢而散。公司内部隐隐分成了“务实派”和“技术派”,气氛有些微妙。
就在张大山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意外的电话打了进来。对方自称是“鼎正商务咨询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有渠道”可以帮忙“协调”专利诉讼,暗示可以让对方撤诉,但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顾问费”。
张大山心中警铃大作。这种来路不明的“协调”,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交易,甚至可能是更深的陷阱。他婉言谢绝了对方,但这件事让他意识到,对手可能不仅在明处施压,还在暗处活动。
果然,没过两天,一位与张大山相熟的政府官员私下提醒他:“大山,最近有人在打听你们公司股权结构和高管的情况,背景有点复杂,你要留点心。”
内忧外患,暗流涌动。张大山感到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慢慢收紧。他深知,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自乱阵脚。
晚上,他把李秀云和周明都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
“周总,秀云,”张大山给两人倒了茶,语气平和而沉重,“你们的争论,我都听到了。各有各的道理,但公司不能分裂。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既能活下去,又能保住根本的办法。”
他看向周明:“周总,成本必须控制,但秀云说的对,质量和信誉是我们的命脉,不能动。你看这样行不行:研发投入不能停,但可以调整节奏,优先保障最核心的项目;追溯系统二期可以暂缓,但一期必须维护好,确保现有订单的质量追溯。外包加工绝对不行,质量风险我们承担不起。”
他又看向李秀云:“秀云,我们也理解周总的压力。你看能不能带领技术团队,想办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工艺,挖掘降本增效的潜力?比如,能不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提取效率,或者降低能耗?”
张大山的态度诚恳,提出的方案既考虑了现实压力,又守住了原则底线。周明和李秀云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缓和。他们都是为了公司好,只是角度不同。
“张总,我同意您的方案。”周明率先表态,“我会重新制定一份更精细的成本控制计划,确保不影响核心质量。”
“我也会带领团队,全力攻关降本增效的技术难题。”李秀云也点了点头。
内部矛盾暂时得到了化解。但张大山知道,根本问题还在那场诉讼上。他必须尽快找到破局的关键。
几天后,转机终于出现了。李秀云在整理“紫丹参”的原始育种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当年与省农科院合作项目的备案材料,上面清晰记录了育种材料的合法来源和合作双方的签字盖章。这份关键证据,之前因为档案管理疏漏被遗漏了!
“太好了!”张大山拿到材料,激动不已,“有了这个,对方的指控就不攻自破了!”
他立刻联系律师,将这份新材料作为关键证据提交给法院。案件的形势,瞬间发生了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