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星火计划”的资金如同一剂强心针,让大山药业从濒临窒息的困境中缓过气来。张大山没有丝毫懈怠,立刻将资金投入到最关键的刀刃上——“地涌金莲”人工种植的规模化扩大和保健品生产线的建设。
有了资金保障,周明带领生产团队日夜赶工,新的、更符合GAp标准的种植大棚迅速建成,智能灌溉和温控系统也安装到位。李秀云则带着技术骨干,几乎住在了基地,对新移栽的“地涌金莲”苗进行精细化管理,记录着每一个生长数据,不断优化水肥配方和病虫害防治方案。
那段时间,基地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充满了久违的干劲和希望。张大山每天都要去田里转几圈,看着那些在精心呵护下舒展叶片、茁壮成长的幼苗,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培育,第一批规模化种植的“地涌金莲”终于迎来了采收期。那天,基地里像过节一样。金黄色的花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药香。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按照标准流程进行采收,确保不损伤植株活性。
采收下来的新鲜药材,立刻被送往新建成的洁净车间。在这里,经过清洗、筛选、低温干燥、粉碎、提取、浓缩、制粒……一道道严格的工序,最终变成了棕褐色、带着淡淡清香的草本浓缩片。
当第一瓶贴着“大山牌地涌金莲草本片”标签的产品从生产线上下来时,车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周明拿起一瓶,激动地跑到张大山面前:“张总!成了!咱们真的做成了!”
张大山接过瓶子,看着里面一粒粒饱满的片剂,手都有些微微颤抖。为了这一刻,他们付出了太多心血,经历了太多磨难。他用力拍了拍周明的肩膀,眼眶有些湿润:“老周,辛苦了!大家都辛苦了!”
产品下线只是第一步,市场的检验才是真正的试金石。王斌早就摩拳擦掌,制定了周密的上市推广方案。他一方面通过原有的药店和健康品渠道进行铺货,另一方面,重点针对之前对“地涌金莲”原料感兴趣的高端客户和海外渠道进行精准推介。
由于前期扎实的研究数据和“星火计划”的背书,“地涌金莲草本片”一上市,就引起了不错的反响。尤其是那些注重品质和功效的高端客户,对这款原料清晰、功效明确的新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首批投放市场的产品很快销售一空,追加订单纷至沓来。
更让张大山惊喜的是,梁致远从海外传回消息,之前合作过的德国“莱茵草药”公司,在收到样品和完整的检测报告后,对“地涌金莲”的抗炎和抗氧化数据非常满意,已经表达了初步的采购意向,如果后续稳定性试验通过,有望达成长期供应协议!
“成功了!我们真的成功了!”捷报传来,张大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公司会议上,他看着下面一张张疲惫却充满喜悦的脸,声音哽咽:“兄弟们!姐妹们!咱们挺过来了!‘地涌金莲’就是咱们大山药业新的金山!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过去艰难岁月的告别,更是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憧憬。
“地涌金莲”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升了大山药业的行业地位和品牌形象。公司从一个区域性原料供应商,一跃成为具备自主研发和终端产品转化能力的现代化中药企业。张大山的腰杆,挺得更直了。
夕阳下,张大山和李秀云再次并肩站在基地的坡地上,看着眼前一片生机勃勃的金色花海,心中充满了感慨。
“秀云,你说,咱们下一步该往哪儿走?”张大山轻声问。
李秀云微微一笑,目光望向更远的地方:“根基扎稳了,就该想着怎么把枝叶伸向更高的天空了。”
张大山点点头,握紧了妻子的手。他知道,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